对恩格尔系数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尔系数论文,再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一些国际机构把恩格尔系数列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在国内,恩格尔系数也是小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不论国际或国内,人们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把恩格尔系数解释为仅仅包括一个指标,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我校林丕教授指出,这种解释是不符合恩格尔定律的原意的。他认为,恩格尔系数应当包括两个指标,即:(1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这可称之为恩格尔系数Ⅰ;(2 )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这可称之为恩格尔系数Ⅱ。上述见解,不仅完全符合恩格尔定律的原意,而且也有利于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恩格尔定律的原意。
19世纪末,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在对比利时三个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消费状况进行调查时,把不同家庭消费支出的使用去向分为食粮、衣着、住宅、燃料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五个部分进行观察。经过长期调查,这五个部分支出比重如下表:
项目
食粮费衣着费住宿费
家庭类别 (%)(%)
(%)
一般劳动者家庭6216 12
中等阶层家庭 5518 12
高等阶层家庭 5018 12
项目 燃料费 文教卫生娱乐费
家庭类别 (%)(%)
一般劳动者家庭 55
中等阶层家庭
5
10
高等阶层家庭
5
15
由此,他发现:收入少的家庭食粮费的支出比重比较高。随着收入增加,食粮费支出比重逐渐减少;衣着费的比重变化较小,住宅费、燃料费的支出比重也保持不变;文教卫生娱乐等项支出则迅速增加。他重点论述了收入和食物消费支出之间的一般关系。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恩格尔的发现进行了多次探讨、修正,并将其广泛引伸于包括衣着、住宅等在内的非食物支出的研究领域。目前,尽管在恩格尔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争论,但对恩格尔定律的表述大致是一致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会随之下降;用于住宅、衣着的开支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变化较小;而用于文化娱乐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比重会上升。
由此看来,将恩格尔定律转化为量化的恩格尔系数时,就应当包括三个数量指标,即: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住宅、衣着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但由于中间这个指标变化较小,可以略而不计,因此,恩格尔系数就应由两个指标组成,即:将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设为恩格尔系数Ⅰ,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设为恩格尔系数Ⅱ,用这两个指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双重核算,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这样,才能正确表达恩格尔定律的基本内涵。这种统计方法,与目前世界各国的统计实践也是吻合的。因为各个国家在反映人民生活质量时,事实上都采用了食品消费比重和包括文化、教育、娱乐在内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这两类指标。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共识,只不过没有明确使用恩格尔系数Ⅰ和系数Ⅱ的提法而已。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把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资料,科学地划分为三类,即“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简称发展资料—作者)”。从这三类消费资料支出比重的差异,就可以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从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般历史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维持生存型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获得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资料和必不可少的学习条件,以解决温饱问题和最起码的智力开发问题,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维持。这是最低层次的生活质量。第二阶段称为发展型的生活质量。当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时,人们的生活便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有所提高。这时人们所享用的生存资料,在数量和品种上较以前充裕,质量上也有所提高;人们的消费领域中,增添了较多的发展资料和少量的享受资料;人们所享用的各种社会消费劳务和文化服务也增加了。这样,就使劳动者及其子女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使劳动力的再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型兼享受型的生活质量。这个阶段的突出表现有三点:一是各种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普遍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机动车、配有空调设备的住宅,以及供个人和家庭使用的电脑设备等等,逐步趋于普及;二是人们所享用的各种社会消费服务和文化服务有较大的增长,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项目比较丰富、齐全,服务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三是人们把环境质量和精神生活需求作为自己更主要的生活需求,要求实现环境的净化和美化,要求获得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和更多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生活质量下,人们的体力、智力发展和生活享受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与恩格尔在19世纪提出恩格尔定律时的预测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研究一下在上述发展趋势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在第一阶段,人们的家庭消费主要以食品支出为主,恩格尔系数的突出特征是系数Ⅰ普遍较高,系数Ⅱ则很低。如我国,1997年恩格尔系数Ⅰ为城镇46.4%,农村55.1%,系数Ⅱ为城镇10.7%,农村9.2%; 印度1980 ̄1985年间系数Ⅰ为52%,系数Ⅱ为4%。 目前世界低收入水平各国恩格尔系数Ⅰ大都在40% ̄60%之间,系数Ⅱ在3% ̄6%之间,系数Ⅰ和系数Ⅱ的差距较大。在第二阶段,恩格尔系数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系数Ⅱ有所上升。如1980 ̄1989年间,韩国恩格尔系数Ⅰ为35%,系数Ⅱ为19%;新加坡系数Ⅰ为19%,系数Ⅱ为12%。两个系数之间的差距在明显缩小。目前中等收入各国家恩格尔系数Ⅰ都处于20% ̄40%之间,系数Ⅱ在10%左右。当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发展到第三阶段时,恩格尔系数Ⅰ仍在继续下降,从而使系数Ⅱ得以较快地上升。如美国,1992年人均消费支出中,全部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为19.8%,其中户外食品消费(即在外就餐的食品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38.1%,这部分支出,并非满足人们最低生存之需要,在很大成分上,已有了文化娱乐享受的含义在内。若将其扣除,实际意义上的恩格尔系数Ⅰ只有15%左右。而包括阅读、教育、娱乐和旅游在内的精神文化消费则达到40%以上。系数Ⅱ开始超过了系数Ⅰ。
上述有关数据统计口径并非完全一致,但也足以说明,只有将恩格尔系数解释为包括两个指标,并实行双重核算,把食品消费支出和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便于明确区分人类生活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才便于更好地反映历史时代的要求,更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世界范围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内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来看,上述对恩格尔系数实行双重核算的设想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国际范围来看,现在,全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前夜。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兴起将会通过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改造和替代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使人们未来的生活消费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1.文化型消费群体将大量增加。
在知识经济形成过程中,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体力劳动越来越被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所替代,科技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所需要的脑力劳动日益增多,脑力劳动的比例迅速提高,脑力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这一变化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如美国,1965年脑力劳动者人数就超过了体力劳动者人数;德国、日本在70 年代以后脑力劳动者人数也超过了体力劳动者; 进入90年代后,经合组织29国的高科技产业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重分别是85%和15%。据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00年,美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中,脑力劳动者比重将达到80%,而体力劳动者只剩下20%。随着社会劳动力的这种结构性变化,知识经济社会的消费群体也将发生结构性改变,大部分消费者将由那些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科学文化知识、并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文化群体所组成。这些“文化型”消费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事业上的成就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注重对知识、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因而在消费方式上,将更加侧重精神文化教育的消费。这必然引起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巨大发展。
2.教育消费支出将大幅增长。
知识经济是强调学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老化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在大学阶段学到的知识,只能满足工作所需的10%左右,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只靠在学校学习,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工作两个阶段的“一次教育”概念已经过时。代之以提倡的是“二次教育”、“终身教育”,也就是将教育延续到人的整个一生。现在,美国80%的企业有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每个员工每年必须接受1~2次培训教育。法国也成立了“国立技术学院”,为在职进修提供了方便。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更加拓宽,它将成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只有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充电”、“加氧”,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面对就业竞争和工作竞争,才能保持其作为合格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可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消费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劳动者个人的就业和命运,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劳动者未来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教育消费的支出必将极大增加,这也会导致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巨大增长。
3.对网络、信息产品的消费依赖逐渐增强。
由于生理因素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解决温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对食物及其它物质资料的需求程度就会递减,相比之下,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却是没有止境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将恰当地迎合这种消费变化的需要,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产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拓宽人们的消费领域,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25年前,全世界仅有5万台电脑,现在已达到2亿台以上。美国家庭电脑的消费支出,近7年来增长了12倍,家庭中电子产品的消费支出也比7年前增长了3倍。过去,大人们只能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习功课, 现在,各类教育软件种类繁多。曾几何时,人们还不知因特网为何物,现在,“网上冲浪”已成为时代的一种时尚。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大大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休闲方式,目前,全世界因特网的使用者约7000万人,预计2001年将达到3亿人。据权威机构预测, 到下个世纪初,世界信息产品总产值将达到3.5万亿美元,其中, 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个人消费领域中实现。
由上可见,在未来21世纪,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大大超过物质资料消费。
再从国内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来看,对恩格尔系数实行双重核算,既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又能反过来引导人们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合理的精神文化消费。这一点,对我国国情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还比较淡薄,受传统的重物质追求、轻精神文化的消费观念影响较深。在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把闲暇时间和主要精力用于闲聊、购物、做家事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有人干脆就无所事事。据对成年人的随机调查,有40%的人闲暇时间用于干家务、逛街。另据有关资料,中国城市居民“无事休息”的时间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每人每天48.77分钟, 而美国只有7.1分钟,前苏联9.3分钟。这种状况,对于发展劳动者体力、智力,提高国民素质极为不利。
其次,精神文化消费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含量偏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偏低,据统计,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重,全世界平均值为4.6%,发达国家平均为6.5%,美国、 法国超过了7%,第三世界国家平均为4.1%,而我国只有3.3%,比印度(3.7 %)还落后0.4个百分点,由此导致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普遍偏重于娱乐性、消遣性消费,重感性刺激,轻精神享受,重娱乐消费,轻文化修养。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文艺用品支出比书报杂志的支出高5~8倍,农村居民的消费中,文化娱乐的支出也比书报杂志的支出高4~6倍。有些人宁肯花几百元、上千元进歌舞厅、唱卡拉OK,而不愿花几元或几十元订阅一份报纸或书刊。也有的人把大量钱财用于建祠堂、修宗庙,热衷于进行封建宗教迷信活动,却吝啬进行智力投资。更有甚者,追求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如赌博、吸毒、传播黄色书刊和影视作品等,导致人的精神颓废、道德沦落、躯体毁灭,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这一切,根源在于教育落后。
再次,各级政府用于精神文化教育的投资也严重不足,导致发展型的精神文化设施很不发达。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图书馆与人口的比例为1∶3000,而我国平均44.35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其他文化娱乐设施状况也很落后,农村更不用说,到1994年止,全国农村仍有91个县没有文化馆,264个县没有图书馆, 农民的业余生活和精神文化消费十分单调。
上述情况表明,要提高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尽快实行恩格尔系数的双重核算,以强化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教育,崇尚知识,追求发展型、智力型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
总之,在未来21世纪,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消费支出结构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将进一步缩小,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统计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对恩格尔系数进行科学、全面的再认识。应尽快纠正将恩格尔系数解释为仅仅包括食品支出比重一项指标的片面认识,明确、全面地将恩格尔系数解释为包括系数Ⅰ和系数Ⅱ两个基本指标,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加强对系数Ⅱ的指标设计研究。这样,才能越来越全面、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