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美术馆 赵璐璐
中国传统艺术市场面临巨大浪潮的冲击俨然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显然乱了阵脚,完全脱离传统文化就是其最重要的表现之处,中国传统艺术俨然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中国艺术在艺术的大融合中断了根节,全然抛弃中国传统艺术趣味和审美感受,一味的去追求所理解的西方的一知半解的艺术形式,“同化”的不仅是艺术形式而且同化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同化使国人为之抛弃放弃,同化的不仅仅是审美感受而且是追求本民族的艺术方向。作为西方艺术形式的水彩就更没有稳固的立足点去发挥其优势所在,水彩本源于欧洲大陆,在接受外来文化洗礼的同时稳固住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才是明智之举,水彩即是中国国人面对的新画种,相对于其它画种来说更需要更快的吸纳与融合,既要深入了解起源和特质,又要结合本民族文化得以运用加以创新,即是“同化”也要从中“异化”,特色是水彩在中国发展所要紧密寻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中国水彩发展的方向所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是未来中国水彩画家所要把持与追求的。既不能被国画的“水墨”概念所吞噬,又必须结合水墨中的传统的中国审美趣味加以灵活运用,水墨中所蕴含的文人气息正是西方文化中独具的一面,是西方精神的一个特色,这是中国艺术所不可及的,完全照搬只是表皮功夫,甚至对水彩的理解也颇为肤浅,如语言:怎样用西方语言来传达东方文化是当代甚至很多艺术的困惑之处,这对于水彩来说是前进中的问题,对于中国油画来讲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油画借鉴西方油画的发展路线不断革新,出现了“抽象写意”和“具象写实”两种现象,抽象写意的画风与中国水墨文化的泼墨略有相似之处,在内容形式上借鉴中国传统国画以“写意”为主色调的简易风格,缩短了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思想的距离,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以多元化的语言更丰富更贴近了传统化。无论是从构图形式还是语言表达方式方面,抽象写意更强劲的给水彩画注入了现代与后现代元素,欧洋正是这条探索道路上成功的艺术家,在文中车教授引用了当代画家欧洋的画作为范例来讲解:如何运用西方语言来表现中国文化,欧洋的成功转型几乎都是通过对几个语言形式的转换做到的:一,将西方油画的油性特质材料与东方传统水墨的特色相结合,通过画面笔墨的多次摩擦渲染和不同笔墨手法,这样的材质的应用及吸纳,一方面是技术革新,另外一方面是对东西方文化恰到好处的运用与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语言上的障碍使两个西方人都会产生文化隔阂,更不要说一个东方人和一个西方人之间的隔阂”。西方的语言结构由西方传统种族的历史与思想文化所决定,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包括他们从那一特定时代所吸收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创造,这积攒下来的东西也是种族本身所固有的其它种族不可及的神秘之处是根深蒂固的民族特色,也是其种族文化独具特色之所在,在语言概念中因为文化的差异,同样一句话可能被理解得“谬之千里”,语言差异背后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东西方差异的思维方式,其次才是与之形成的审美趣味,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才是造成理解与沟通上“谬之千里”的根本原因。
语言是文化与艺术精神的纽带也是断裂地带。当代艺术,后现代思潮不仅冲击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更大程度上带来了人类精神的飞跃,首先是对作为表象的艺术走向的迷惑,随后则是对人类本位的思考。艺术创作真正追求的是艺术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神与精神的融合,文化与文化的融合。艺术是文化的表象同样也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而语言只是作为艺术的一种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在以语言形式不同为划分的昨天是人类愚昧的表现,这种形式的划分只是增加了艺术的实用性而非艺术精神的体现,着眼于体现艺术本体精神(也就是人类精神)才是艺术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后现代艺术的出现不仅仅是为整个艺术市场带来崭新的元素,特别是水彩而言,拓宽了水彩创作的空间和纬度,开拓了艺术家的思维空间,水彩向世界艺术中心迈进了很大一步,束缚的条条框框在这场艺术思潮中被最终的剥离,水彩不仅找到了发展方向而且找到了起点与终点,艺术创作以来过多语言的修饰剥离了艺术精神与艺术家,艺术家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艺术的“统一形象”埋没了艺术的个性化和原创性,后现代艺术思想以一种完整全然的态度和审美心理去看待艺术,使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处于一个整体的精神联系中,然而,后现代艺术思潮下却隐藏着无数鱼目混珠的艺术形式,过于偏激的功利的去看待后现代艺术,快餐时代似乎吞噬了艺术的灵魂与精神,或许每个时代真正的核心艺术总会落寞于大众的无知和贫乏的判断力,每个虚伪的艺术潮流都会去迎合大众而存在一段时间,随后真正的艺术历经埋没会重浮水面。与民族文化接轨是每个艺术形式存在的唯一理由和根基,与世界文化接轨是艺术存在发展的必要因素,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肩膀上,中国艺术学会了裸奔。
赵璐璐(1985):女,籍贯吉林长春,吉林省美术馆,研究方向:美术学
论文作者:赵璐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艺术论文; 水彩论文; 语言论文; 中国论文; 精神论文; 形式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