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1]2004年在《筒式武器制动部件效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筒式武器制动部件制动过程,对挤进过程从理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应用ANSYS/LS-DYNA软件,利用CAD技术和有限元方法(FEM),对挤进过程展开仿真研究,对活塞和制动环进行全过程的仿真计算,探索了工程中边界条件处理问题,分析活塞挤进过程中应力场、能量耗散与最后变形情况,得到所关心参量的时间历程变化过程。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制动部件结构提出改进意见。 本文对活塞挤进过程动力学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学习与研究探索,初步掌握了科学计算方法,获得了计算仿真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深入应用大型科学计算手段进行类似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深入应用于工程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甘小红[2]2015年在《单兵平衡抛发射系统的制动机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平衡抛发射系统是利用与弹丸质量相同的平衡块来平衡弹丸发射动量,并由制动机构将推动弹丸和平衡块的活塞(优化前称为活塞部件,优化后称为活塞)制动的发射系统。制动机构是实现活塞制动的关键机构,因此,其结构的设计完善性对发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对制动机构中的活塞和变形环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ANSYS/LS-DYNA软件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功能,对优化前后的制动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并进行了试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平衡抛发射系统制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制动过程进行了描述。利用仿真软件对制动机构的作用过程进行了仿真动力学分析,了解制动过程中各零部件的物理量,分析出活塞部件的设计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优化设计后的制动机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给出了制动机构的不同时刻的应力、应变、能量耗散、轴向制动力和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过程,比较分析了不同材料变形环的吸能效果,从中优选吸能效果更佳的材料。经过分析制动过程中的物理量,优化设计后的制动机构冲击能量下降了35.7%,轴向最大制动力下降了50.3%,从而实现了降低制动机构的最大制动力。并通过试验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制动机构的优化设计可行性与合理性。
张永刚, 杨淑良[3]2017年在《有限空间筒式武器制动系统瞬态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对80 mm有限空间筒式武器制动系统发射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比较了10~#钢、20~#钢、35~#钢不同材料变形环的吸能效果。结果表明变形环材料采用20#钢使系统碰撞作用时间最长,活塞移动距离最大,具有最强的吸收冲击能量能力,这样就使得系统的轴向拉力也最小。综合计算结果,变形环材料选择使用20~#钢。最后对叁种材料制造的变形环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仿真计算是正确可行的。
王立[4]2007年在《火药气体式反后坐与抽气复合装置总体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中大口径火炮反后坐装置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大,以驻退液和密闭高压气体为工质,使用保障技术难度大。火药气体式反后坐装置能够很好地克服上述问题,但是它存在影响弹丸初速、身管强度以及烧蚀等问题,并未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抽气装置是坦克炮、自行火炮等固定火炮的必备装置。扩展抽气装置的功能,使其具有反后坐功能,就可以利用同一部分火药气体,同一装置,实现反后坐和抽气功能。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反后坐与抽气的功能复合。通过功能复合,不仅克服了现有反后坐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还可以提高抽气效果,提高复进速度,改善后坐阻力曲线。本文设计了“复进与抽气复合”、“复进、复进节制与抽气复合”以及“驻退、复进与抽气复合”等叁种反后坐与抽气复合方案。根据气体状态方程、气体能量守恒方程、气体动量守恒方程、气体质量守恒方程、气体流量公式、传热原理以及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一般气室、火药气体式反后坐(包括上述叁种方案)及抽气的数学模型。以100mm坦克炮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经典内弹道、经典反后坐模型以及上述数学模型,进行结构参数设计。根据所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各种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各种复合方案以及现有装备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各复合方案,从而论证复合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筒式武器制动部件效能的研究[D]. 沈磊.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单兵平衡抛发射系统的制动机构优化设计[D]. 甘小红.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3]. 有限空间筒式武器制动系统瞬态动力学分析[J]. 张永刚, 杨淑良.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7
[4]. 火药气体式反后坐与抽气复合装置总体方案设计[D]. 王立. 南京理工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