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论文_赵传生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论文_赵传生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省德州市 253034

摘要: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变革的核心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变革效果。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办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目前难以满足国家供给侧改革人才资源需求,需要通过化解现实困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教学

引言

一般而言,进行供给侧改革应当在增加需求的过程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拉动经济持续增长。高职教育是优秀人才供给的主要平台,教育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因此,需要持续提升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速度,把握质量、效率提升,教学创新,丰富教育供给构架。在以前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滞后,优秀人才的培养根本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而,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能够达到创新且有效教育供给的目的。

1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认识的研究

1.1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最早来源于西方经济领域,以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及万尼斯基等人为代表。而供给学派强调的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侧改革论强调的政府干预相反,认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随着供给变化而变化。”作为供给侧范畴的生产力的提高会带动经济社会进步和财富增加。作为供给端主要是通过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制度、技术创新五大要素的科学配置、优化,来达到最优供给的目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从提高职业教育的供给质量为出发点,通过改革的手段,合理配置要素,提高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存在两方面的矛盾:一是人才供应结构化失衡,同质化供给突出,技能结构单一;二是有效供给不足,存在“高标准”的市场需求与“低质量”的人才供给。

1.2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困境

(1)管理结构较为单一,投入结构不均衡

第一,政府对于高职教育管理控制已经有很多年了,不仅扮演着运动员的角色,同时还扮演着裁判员角色的情况依旧存在,直接阻碍了学校办学的活力,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治理系统还没有构成。第二,高职教育投资结构失衡。地方教育部门对于高职教育发展忽视了,在教育资源匹配上比较注重普通教育教学,同时常常产生把高职教育资源使用在普通教育上的问题。高职教育软件与硬件设备方面、结构改革方面等投资较少,造成高职教育产生管理效率较低问题与硬件利用效率不高等各方面问题。这部分问题并不能够依托增加投资就可以有效处理,需要掌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多种机遇,实时进行结构性改革。

(2)构成要素结构性矛盾显著

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载体,教师团队与专业、课程与学生等是高职院校构成的基础要素。在教师团队方面,高职教育专职与兼职教师分布失衡。受到资金、编制的影响,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比重逐步增加,造成出现教师专业与职称结构和所教学专业不匹配的情况常常发生,在专业设置这一方面,盲目追求大且全,任意拓展学科专业,脱离了高职教育应用型的特征,导致高职院校陷入水平低的竞争状态,总体教育教学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应当脱节。而就业层面,毕业生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作岗位的比例失衡,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符,导致学生间就业困难以及公司用工荒的问题非常显著。

2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2.1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1)加快师资整体培育

一是着手师资队伍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和绩效分配办法,以奖优惩劣为杠杆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教科研互通机制,激励教师投身教科研活动和提高行业融入度;通过优化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高职院校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建立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共享人才机制,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与行业融入度。二是完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通道。高职院校要积极创设各种条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名师名家培育工程,构建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通道,引导教师分向发展、分层提升。

(2)加快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对已有专业在招生规模和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实施严格专业准入制度和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进而达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供需匹配和良性互动。二是探索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引领相关群内的其他专业建设,进而推动特色专业群建设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显高职教育的“区域性”。

2.2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动态开放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市场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要实现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提高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程度,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动态开放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十分必要。设置专业时,借助各类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可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专业建设和运转过程中,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该专业所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此外,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估需要积极培育并建立由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共同组成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促成职业教育管、办、评的分离,增强评估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根据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全方位监督与评价的结果,对专业进行星级管理和警示制度,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及达不到专业建设标准的专业定期淘汰。

2.3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内适力,徐晔、王乃国等从市场需求预测到人才出口要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应对措施。首先,学校和政府多主体结合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扩大有效供给;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如取消职普比例和分批录取,采取单独考试招生,五年制职业教育等方式,拓宽生源入口;政府积极推动阐教深度融合,做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存,整体提高学生素养,以供给刺激需求。此外,职普融通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应先设立职业学校的本科层次,建立健全转学、融通招考机制,让职普融通顺畅。最后,在人才培养出口,推行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毕业关卡制度。

2.4创新专业课程考核的方法

高职学院以往的创业课程考试多数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与掌握为核心考核内容,一部分会进行实践课程考核。用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虽可以了解高职学院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状况,可是,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有一定差异性的,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需要把考核的关键点放置于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考核比重,可是也不要将理论知识学习直接忽略,应有效调整理论和实践之间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时候,也可以掌握好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诞生,虽然给高职教育改革带来了挑战,可是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将来发展过程中,高职学院需要关注质量、效率与创新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教育质量当作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目标。从各个方面下手,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吴玉剑.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8):31-34.

[2]薛珊.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10-13+21.

[3]黄丽,黄天齐.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6(16):80.

论文作者:赵传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论文_赵传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