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建筑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新时代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企业平稳发展,该文以作者所在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探讨新时代建筑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才培养;创新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靠人才,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预制分公司党支部坚持党建工作积极融入中心工作,从人才培养寻求突破口,通过有效落实“党管人才”,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工作,创新人才培养载体,突出党建工作的强大引领作用,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
一、调查了解人才现状和诉求
分公司党支部通过座谈讨论、茶话会、问卷调查等方式逐步总结出分公司目前青年员工一些有代表性的特点:智商普遍较高,精力旺盛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不愿意接受固定框架下的管理;但是情商普遍不高,抗挫折能力较差,好高骛远,以个人为中心,团队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欠缺,目标性差,易迷失方向。在掌握了大体情况后,党支部开展单独谈心,了解个体个性情况,同时引领每位青年员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通过分析,我们也认为8090后这一代人具备自身特有的优点,可以通过党建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二、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做好职业规划,需要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公司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分公司新入职大学生不分专业,必须全部到一线主要岗位轮岗实习至少6个月。实习初期为每名大学生指定专业导师、思想导师各一位,经过6个月实习后,他们基本可以掌握主要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整个生产流程,和一线班组的交流更加通畅有效率,通过一线实习了解了生产流程,了解了一线的艰辛不易,之后工作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明显好一些。
其次,分析每个人的优缺点,协助每个人制定个人职业规划。首先要让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对自己要先有个明确的认识,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每个人的表现以及各位导师和指导老师的观察了解,组织座谈讨论、茶话会等,逐步摸清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工作能力、个人优缺点等,使用职业测试量表等工具进行测试,作为个人职业规划的参考,分公司领导与新入职员工个别谈话,协助每个人制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倡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前阶段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储备,不要总想着要做多大的官,而是要做多大的事,想做成事,平台很重要,应该感恩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发展平台。
三、由点及面寻求突破
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引进专业人才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提高现有职工的素质就成了一举多得的事情,偶然的事件让我们找到了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几年前,分公司首次公开选拔项目负责人,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但是报名者却稀少,为何好事儿会遭冷遇呢,经过深入了解得知,原来很多有想法参加竞聘的职工怯于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和答辩环节而不敢报名,这势必导致许多有能力肯担当的职工有可能丧失这次机会,与举办竞聘的初衷出现了偏差。分公司没有急于进行公开选拔,而是暂停了竞聘,及时邀请演讲与口才专家进行了专业化速成培训,没想到专业化培训的收效是显著的,培训后竞聘结果远远超出预期,最终选拔出5位项目负责人。尝到了演讲培训的甜头,大家一致要求将演讲培训常态化,从而也为之后参加公司举办的演讲比赛、公司中层干部竞聘、预备党员培训、劳务人员转正面试答辩等取得良好效果做好了准备。演讲与口才培训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两年多,分公司的大量职工参与其中,其中很多被推荐到公司机关及其他项目部,在更合适的平台上继续发展。
四、补足短板学习成才
1.利用“周六大讲堂”,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分析发现,分公司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分公司借助“周六大讲堂”举办了演讲与口才、写作、摄影、书法等一系列课程,将他们的精神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这些课程目前都成为培训保留项目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的职工从中受益。
2.依托“总工讲堂”,专业化培训融入工作。依托分公司“总工讲堂”开展大量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各项目自行组织各项技能培训,随时在微信群发布培训实景照片小视频,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各科室组织相应的学习考核答卷,班子成员、管理骨干甚至劳务工人都走上讲台,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大家。从职工队伍中选拔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作为兼职讲师对各主要工种进行脱产培训、轮训、比武等,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重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开阔了视野、储备了知识。骨干接触尽可能多的新技术新工艺,多学习新兴业务知识,对于建筑行业的前沿技术及时了解,时刻保持着创新的意识和活跃的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几年分公司一直在研究的BIM、装配式建筑、管廊等技术,无不是从中受益的。
4.走出去请进来。近几年来,分公司安排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分批到港珠澳大桥国内重点项目学习,到各地考察学习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全产业链技术,到混凝土优秀企业考察学习交流。走出去的同时,邀请相关业务的专家举办专题技术讲座,使青年人才能够跨专业学习发展,既要懂工程、懂信息化,还要懂设备,视野开拓,思路自然打开。
五、改革创新干事成才
有效的管理源于高效的沟通,分公司建议大学生和骨干要换位思考,敢于不在其位谋其政,要站到上一级领导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可以看的更远更广,也可以寻找自己的差距,补足短板。同时也要求经理、书记站在公司角度考虑问题,心中有大局,要确保公司的整体利益为上,这样可以比较好的理解贯彻上级的意图,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
要求所有骨干必须培养各自的接班人,自己培养人,培养自己人,教会别人,轻松自己,实现自己不在岗时有人可以担当,竞聘时有接班人的优先选拔。分公司曾经任命了一位项目负责人,让他自己确定项目主要的管理人员时,才发现别人培养的不愿意放手,自己又没有刻意培养接班人,结果自己无法确定管理人员名单,深深地给他上了一课,也提醒其他干部和骨干,时刻要注意自己部门的人才培养。
六、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打造更大的平台,就是画大饼。一是制定分公司3-5年发展规划,继续扩大现有业务,合理扩大商品混凝土和大型预制构件规模,打造混凝土专业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业务领域,通过事业感召(发展愿景),提供更多的成长的空间,给青年职工理想和目标。由于业务单一,人才同质化严重,并不利于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途径来破解难题。通过市场分析和考察学习,分公司认识到建筑市场的工业化变革即将来临,会对现有业务形成巨大挑战,目前建筑行业劳务层人员极端匮乏,且多为40岁以上的老龄工人,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在经历了长久的市场调查、分公司提出从装配式建筑、管廊、管片等新兴市场寻求突破,为分公司的干部职工打造更大的发展平台。在分公司制定3-5年规划时,将以上思路付诸实施。在考察学习时,我们发现装配式建筑需要大量的BIM技术人员,先下手为强,于是分公司开始了BIM技术的培训,要求所有技术员不管什么专业都要会使用BIM软件,提前做好建筑行业工业化转型的相关人才储备。
鼓励职工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理化建议征集、技术攻关、工艺改革和发明创造中去,合理化建议和各种成果层出不穷,为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做好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以技术为核心,推进分公司“砼心砼德”创新小组的基础建设,做好年度技术研发计划,每个项目的“砼心砼德”创新小组每年至少完成一项科技成果。建筑产业化小组自行设计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获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分公司15年论文成果汇编(一)》也印刷出版。
七、家文化打造显成效
想要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就必须先把后顾之忧解决了。离家远,安排班车接送,改善住宿条件,升级工作环境,打造花园式单位,食堂、活动中心、篮球场等高标准建设。通过家属微信群,分公司经常组织家属联谊会活动,组织以“敬畏家庭”为主题的心理辅导(EAP)活动,协助职工及时缓解家庭矛盾,增强凝聚力。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重要节假日
均有相应的常规性活动。
八、党建带团建效果明显
分公司党支部十分重视团支部的建设,引领团组织开展适合年轻人、有内涵、贴近生产实际的活动,做好年轻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职工进行自主管理。每一次的活动,每一次的培训,都是一次团队活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念,潜移默化就把绝大多数人聚到一起了,团队凝聚力增强,整体氛围形成,而作为该活动的组织者或者主持者,其影响力和存在感都会有所加强。分公司在制定管理制度时,由团支部负责起草;年初制定好的全年活动计划,由团支部组织策划;平时的职工培训教育由团支部负责开展;技能比武、评选十佳品牌员工、优秀党团员、安全标兵、工匠人物等评先树优活动也交给团支部;技术成果研发计划则完全由团支部来制定和安排;分公司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篝火晚会、户外拓展活动、摄影俱乐部等等均有团支部负责实施;团支部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义务植树等也形成常态化。广阔的自主管理空间让团员青年避免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轻松的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分公司团支部书记作为后备干部参加分公司班子会,利于理顺沟通渠道,团支部工作紧贴生产经营,切实发挥团支部融入中心、服务青年的工作,团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持续加强。
近几年,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分公司为公司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也逐步培养出一支政治过硬、思维敏捷、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分公司党支部、工会、团支部也获得省、市、局、公司多项荣誉称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样,人才队伍建设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帮助人才站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上。
论文作者:田俊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团支部论文; 分公司论文; 党支部论文; 自己的论文; 职工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每个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