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敏[1]2004年在《麻叶荨麻及活血益气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荨麻属植物(Urtica)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西北地区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荨麻疹、蛇咬伤、小便不利等症。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痉,抗炎消肿、利尿等功效。麻叶荨麻的同属植物异株荨麻在欧洲同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国外现阶段已开发出多种保健品及治疗风湿关节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药物。在国内研究已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对麻叶荨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采用色谱技术对麻叶荨麻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和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10个化合物,分别为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6,7-二羟基香豆素(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Ⅱ);两个香豆素类的前体化合物:对羟基桂皮酸(Ⅲ)、对羟基桂皮酸甲酯(Ⅳ);两个烷烃类化合物:正叁十一烷(Ⅴ)正二十九烷(Ⅵ);另外还;有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Ⅶ),山奈酚7-0-鼠李糖苷(Ⅷ), β-谷甾醇(Ⅸ),胡萝卜苷(Ⅹ)。其中,除化合物Ⅸ、Ⅹ外,其余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Ⅷ,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得到。 对分离过程中得到的脂肪油,通过衍生化后将其制成甲酯化物。利用GC-MS技术,从NIST谱库中检索到62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5个脂肪酸,占出峰面积的74.04%。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达23.23%。其余含量较高的还有硬脂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山嵛酸、二十四烷酸。 有机酸成分是荨麻是荨麻属植物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之一。为研究麻叶荨麻中的有机酸成分,我们按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方法提取总有机酸,进行甲酯化后,利用GC-MS技术从NIST谱库中共检索到60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7个峰,占总出峰面积的71.63%。其中对羟基桂皮酸含量最大,占27.86%。其余含量超过3.00%的还有顺式乌头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2,5-二羟基苯甲酸,壬二酸,柠檬酸。已知对羟基桂皮酸、顺式乌头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柠檬酸具有抗炎活性。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一个必经共同途径,阻止肝纤维化麻叶尊麻及活血益气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形成对防止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活血益气方药是王健等人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配伍组成的抗肝纤维化方药,由黄茂,大黄,何首乌,丹参,桃仁五味中药组成。药效学试验表明具有较好的抗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其有效部位有两种不同的作用模式:一种是以水溶性成分为主的早期生效、具有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抑制效应较弱的效应模式;另一种是以脂溶性成分为主的生效较晚、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抑制效应较强的效应模式。 其中脂溶性部位Alc950/0和Alc5006在很低的剂量下,仍显示出强烈的抑制效应为阐明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我们对Alc95%和Alc50%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过溶剂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富集、sephadex LH一20精制、制备TLC及Semi一pre HpLC等手段从中分离了20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uv、工R、El/MS、Esl/MS、,H一NMR、”C一NMR、oEPT、HMQe、HMBC)相结合鉴定了创门的结构,分别为9种葱醒类化合物:大黄酚(Chrys。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eion),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modin),大黄酸(rhein),番泻普A或B(sennoside Ao:B),。一经基大黄素(。一hydroxylemodin),大黄酚一8一0一p一D一葡萄糖普(ehrys。phan。l一8一。一口一D一glueoside),芦荟大黄素一。一o一p一D一葡萄糖普(aloemodin一。一0一p一D一glueoside):3种菲醒类化合物: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隐丹参酮(e ryptotanshinone),丹参酮I(tanshinonel):1种异黄酮:7,3‘一二经基一5‘一甲氧基异黄酮(7,3‘一dihydroxy一5‘methoxyisofla-vone)以及原儿茶醛(protoeaeehuic aldehyde),原儿茶酸(pr。t。eaeehuicaeid),黄茂甲普(astragal。side Iv),苦杏仁普(amygdazin),z,3,s,4‘一四经基二苯乙烯一2一o一口一D一葡萄糖普(z,3,s,4‘一tetrahydr。xylstilbene一2一。一口一D一glueoside),(+)一儿茶素[(+)一catechin],桂皮酸(einnamse acid)。其中7,3’一二经基一5‘一甲氧基异黄酮是自然界中罕见的B环为间位二取代的异黄酮类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5 p moiamonsil一C,:分析柱,甲醇一0.1%磷酸(87:13)洗脱,436nm检测,同时测定了Alc95%部位中5个游离葱醒的含量,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0%、97.12%、98.18%、97.66%、97.16%、RSD分别为1.64%、1.15%、0.95%、1.51%、1.64%(n二5)o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活性部位的质量分析。
李喆[2]2008年在《麻叶荨麻叶化学成分、多糖含量测定及抗炎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荨麻属(Urtica)植物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及四川等地,全草或根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痉,解蛇毒等功效。近年来国外对于同属的大荨麻(Urtica dioica L.)研究较多,其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并已将其开发成多种治疗风湿及前列腺增生的药物。国内学者对裂叶荨麻(U. fissa Pritz.)、狭叶荨麻( U. angustifolia Fisch.ex Homem.)和麻叶荨麻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麻叶荨麻籽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麻叶荨麻根水煎液对狗有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作用,对兔及蟾蛤心脏亦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麻叶荨麻叶水煎液有显着的抗炎作用。本文对麻叶荨麻叶的化学成分和多糖的活性及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目的:对麻叶荨麻叶极性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和硅胶、聚酰胺及葡萄糖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鉴定技术分析确定结构式,为寻找其有效成分提供基础性研究。运用二甲苯所致小鼠鼠耳肿胀实验研究麻叶荨麻多糖的抗炎活性。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麻叶荨麻叶的多糖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1、麻叶荨麻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取干燥麻叶荨麻叶5.4 kg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叁次,合并滤液浓缩得到浸膏,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各部分萃取物。醋酸乙酯萃取物采用两种分离方法:醋酸乙酯萃取物11.1 g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30%、70%乙醇洗脱部分得到白色固体,分别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后得到化合物1(31 mg)和化合物2(22 mg)。醋酸乙酯萃取物9.4 g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各流份进一步经硅胶色谱和HPLC分离,得到化合物3~7(分别为2 mg、28 mg、24 mg、40 mg、20 mg)。正丁醇萃取物也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正丁醇萃取物41.1 g用硅胶柱色谱以及ODS反相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5(24 mg)和化合物8(5 mg);正丁醇萃取物15 g过D101型大孔树脂柱,用70%乙醇洗脱得到白色固体,进一步纯化得到化合物9(60 mg)。将所得化合物分别运用化学方法和UV、IR、NMR、MS等波谱分析技术进行结构鉴定。2、多糖抗炎活性研究:二甲苯致小鼠鼠耳肿胀实验:受试药物的制备,采用石油醚脱脂后水提Sevage法除蛋白从麻叶荨麻叶中提取制得精制多糖,精制多糖水溶后将其配制至0.2 mg/ml。采用二甲苯致小鼠鼠耳肿胀药理模型,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物,观察不同组小鼠耳廓肿胀程度差异。3、麻叶荨麻叶多糖的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1)多糖提取与精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多糖,经去脂、去蛋白等步骤纯化,得精制多糖。(2)苯酚试液的制备:将苯酚蒸馏后,加水溶解,备用。(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供试品采用超声水液提取法,定容后备用。(4)标准曲线的制备:配置合适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选择合适的波长,测定吸收度。(5)重现性实验:精密称取5份药材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吸收度,考察分析方法重现性。(6)加样回收率实验: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准确加入一定量的对照品溶液,计算加样回收率。(7)精密度实验:精密称取5份药材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吸收度,考察分析方法精密度。(8)稳定性实验:测定多糖溶液、标准品溶液、样品溶液在一个小时之内的吸光度以测定稳定性。结果:1、麻叶荨麻叶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法从麻叶荨麻叶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经化学和波谱分析,确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1个化合物的结构待定。它们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棕榈酸(4),尿嘧啶(5),(2S, 3S, 4R, 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E)-十八烯-1,3,4-叁醇(6),1-O-β-D-吡喃葡萄糖-(2S, 3S, 4R, 8E)-2-[ (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E)-十八烯-1,3,4-叁醇(苦瓜脑苷)(7),胸腺嘧啶(8),硝酸钾(9)。其中化合物5、6、7、8四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多糖抗炎活性研究:麻叶荨麻叶中的多糖对二甲苯所致小鼠鼠耳肿胀实验结果表明,麻叶荨麻叶多糖能够有效抑制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P<0.01),其中低剂量(0.2 mg/ml)组和阿司匹林作用相当(P>0.05),高剂量组则优于阿司匹林(P<0.01)。表明麻叶荨麻叶多糖具有抗炎活性,并且随浓度的增大,活性增强。3、麻叶荨麻多糖的含量测定:测定波长490 nm,苯酚-硫酸显色,回归线性方程为C = 0.0633A+0.0002,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7),麻叶荨麻叶中多糖含量为5.96%,重现性RSD = 4.13%,加样回收率RSD = 2.17%,样品溶液稳定性RSD = 1.43%。结论:化学成分研究中提取溶剂、提取方法选择适当,采用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法对麻叶荨麻叶的极性化学成分实现了较好的分离及纯化,分离并确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为麻叶荨麻叶的生物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的研究。麻叶荨麻叶多糖的抗炎活性初步研究表明,其多糖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用苯酚-硫酸法对麻叶荨麻叶多糖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靠,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确定了麻叶荨麻叶中多糖的含量。
参考文献:
[1]. 麻叶荨麻及活血益气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D]. 马学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麻叶荨麻叶化学成分、多糖含量测定及抗炎活性的研究[D]. 李喆. 河北医科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