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中国论文,中国社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出境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笔者提出中国出境旅游业超前发展及负面影响问题[1],曾引起了广泛讨论[2-4],讨论的核心焦点集中在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2012年笔者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从与中国有相似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看,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超前于中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水平[5]。此次同样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观点提出,“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处于与国情相适应的初级阶段”[6]。正如该文指出的那样,对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是否超前的判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对三大市场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政策导向意义的问题,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
研究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如果仅仅囿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似乎很难得出完整的结论,甚至可以将国际比较的超前发展结论归因于“中国特色”。因此,有必要从中国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当前的国家战略、发展旅游业的目的等方面分析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其次,有必要分析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这种“中国特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评价出境旅游是否超前的国家视角
研究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问题很容易陷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悖论中,即:既然中国出境旅游能达到如此程度,必然有经济基础支撑,即有“有效需求”支撑,因此,必然是合理的,无所谓超前与否。按照这种逻辑任何消费都无所谓超前,这显然是错误的。分析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是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战略视角出发的,这种研究是有价值观的,不是简单的现象描述,是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基础上,根据国家战略的要求,来看旅游业是否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判断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不能囿于旅游业内部分析判断,不能简单地从旅游业三大市场体系完善角度分析,必须深度分析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1.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尽管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依然仅仅是个总量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按照世界银行的排名,在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人均GDP排名在84位,距离世界经济强国还比较遥远。十八大报告准确地对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阶段做出了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十八大报告特别提醒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因此,判断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不能简单地从总量上与发达国家攀比,必须时刻谨记我们现阶段经济社会的阶段特征,时刻谨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2.当前经济社会的国家战略
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半年报——危机后的十年》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迎来了新的发展,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如果不妥善应对,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颠覆增长,将导致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和社会矛盾频出,从而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状态。[7]
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8月公布的关于国家收入划分的最新标准①,中国已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 000美元,达到4 361美元。在此阶段,既面临着迅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被锁定在中等收入中难以发展的困境,这是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国家发展、转化的转折点。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中只有少数能够抓住机遇顺利跨入高等收入水平,而更多的则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最典型的就是拉美国家。
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8]。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以下原因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根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分配形势的长期恶化,导致严重两极分化,严重的分配不公平积累了大量的不满情绪;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二元经济导致城乡发展失衡、人口红利消失殆尽以及腐败等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等[9]。豁出生存搞增长的发展模式,即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等,造成我国的经济畸形发展,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社会“欠账”过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0]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是最突出的国家战略。在经济发展中,由于收入水平长期两极分化,造成内需持续下降,因此,扩大内需调整收入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方面。判断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必须看其是否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这个国家基本战略有益。
3.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国家战略
正是从上述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旅游发展已经深入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发展转变、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战略中发挥更大功能”[11]。
因此,尽管旅游业的国家战略千头万绪,但核心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中发挥更大功能。出境旅游是否对国民经济具有更大正向作用,是否对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有更大作用,是否对打造最广大人们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有益,也是判断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旅游业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旅游资源丰富,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只有中国能依靠发展国内旅游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旅游的需求。
三、国民经济发展视角的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分析
分析判断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当然是选择与中国类似国家的类似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判断,这个工作已经在《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初探》一文中阐释过了,本文重点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视角进行分析。
1.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首先,出境旅游花费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十八大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定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事实上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5个国家中排名第120位[12],然而近年我国的出境旅游人均花费却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美国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赴美国旅游的中国人平均每人(次)停留23天,人均消费6 240美元左右,比4 000美元的外国游客平均消费额要高出一半。日本观光厅的调查发现,2012年中国游客在日本人均花费约2 230美元,是访日外国游客中人均消费最高的群体。韩国旅游部门统计分析表明,2010年中国游客在韩国人均消费约1 590美元,比日本游客1 070美元的人均消费高出一半。据台湾交通观光局的统计,2011年大陆游客在台湾人均总花费2 030美元。因此,我国居民出境旅游消费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出境旅游严重超前于经济发展阶段。
其次,中国出境旅游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水平。自1997年正式开放出境旅游以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的GDP年均增长为9.92%,同期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高达20.24%。出境旅游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近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与GDP增长比较
再次,出境旅游人均花费的增长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近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的增长额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1995年到2011年,我国居民总收入(城镇+农村)年均增长为12.79%,同期出境旅游总花费年均增长为20.47%,出境花费增长高于收入增长7.68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近年差额有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该差额竟高达15.14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近年中国居民总收入与出境旅游花费年环比增长比较
最后,即便按照经济总量衡量,中国的出境旅游依然是超前发展的。近年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即便按照经济总量中国与美国依然具有极大的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2年美国GDP为15.653万亿美元,中国为8.250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52.7%。然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因私出境旅游花费已经达到910亿美元,超过了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消费国。
2.出境旅游花费造成内需大量“漏出”
近年来,内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自从1998年国家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以来,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特别是2009年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后,扩内需成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功能。然而,2001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对内需的拉动相当于GDP的4.14%,由于出境旅游消费过大,“漏出”了较大的内需,我国旅游业净收入仅仅相当于GDP的3.21%,出境旅游漏出了大约1%的内需,而且按照发展趋势分析,这种漏出将越来越大,近期将超过1%(见表1)。
3.出境旅游与国际收支平衡
2008年,笔者曾发文分析我国不能用扩大出境旅游消费的方式平衡外汇顺差[13],认为用出境旅游去消减我们用环境、资源和低廉的血汗换来的外汇有失公平。现在看问题更严重,根据趋势分析,今后不仅仅是能不能用出境旅游消减顺差的问题,而更是出境旅游将“吃掉”所有顺差的问题。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从2009年开始,我国国际旅游业进入逆差时代,当年的逆差为40亿美元,此后迅速扩大,2010年为91亿美元,2011年达到241亿美元。最新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花费高达980亿美元,国际旅游业逆差高达497亿美元[14],逆差额比2011年扩大了1倍多,该逆差额已经达到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总额的20%以上(见表2)。
实际上,中国出境旅游花费长期被低估。2008年笔者根据央视对北京20 000个旅游者的抽样样本资料分析,得出200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均花费1 775美元,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只有727美元,低估了1 000多美元。按此计算,当年中国出境旅游总花费高达727亿美元,同期入境旅游收入为372亿美元,也就是说2007年我国国际旅游业非贸易逆差约已经达到300多亿美元。[15]按此估算,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已超过1 400亿美元的规模,国际旅游逆差超过900亿美元。
更为严重的是,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分析,我国入境旅游已经进入成熟期,今后较长时间内的增长速度都将非常缓慢,事实上2012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已经出现停滞,而出境旅游却在加速发展。
入境旅游收入按照时间序列回归方程为:
而出境旅游花费与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高达0.99,其回归方程为:
按照这种增长速度,即便不考虑出境旅游花费被低估的问题,到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花费依然将超过1000亿美元的水平,届时将“吃掉”经常项目顺差的一半,甚至更多。如果这种发展趋势得不到遏制,到2020年,仅国际旅游一项就将“吃掉”我国经常项目下的所有顺差(见图3)。
图3 中国出境旅游花费与入境旅游收入预测分析
四、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原因探析
经济基础决定人们的消费倾向,中国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必然有有效需求的支撑,因此,分析出境旅游的特征,不仅要从经济发展总量上分析,更应从居民收入结构分析入手。
1.贫富分化是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与当前消费领域的很多奇怪现象一样,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收入的严重两极分化,甚至有分析称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61[16],即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也接近0.5的世界超高水平(见表3)。
按照城市与农村居民五等分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在迅速扩大,1985年以来,城镇高收入组与农村低收入组的比值从14.18扩大到23.60。更为突出的是,2000年以来,高收入组与其他收入组的差距在迅速拉大,其城市中高收入组与中等偏上收入组的差值从3 885元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20 790元,高收入组与平均收入差值从1985年的391元,增长到2011年的25 400元;城镇高收入组与农村低收入组的差值从10 571元,迅速扩大到45 210元。正是高收入组异军突起,使得基尼系数迅速增长。2011年高收入组20%人口的平均可支配收入高达47 210元,按当年汇率计算,相当于7 310美元,而最高收入组10%人口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58 842元,相当于9 110美元,接近10 000美元大关。这正是我们分析的爆发出境旅游的阈值[17]。而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10%的城镇人口就超过6 0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人口。因此,并非我国收入的平均水平达到出境旅游爆发的阶段,而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异过大,人口基数大使然,这是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图4)。
图4 近年中国城镇与农村20%分组收入户收入水平比较
不仅如此,由于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在高收入阶层大量存在,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被严重低估,据《中国奢华旅游市场白皮书》透露,仅10亿元以上资产的隐性富人就达2 600人之多。2010年千万富豪人数已接近100万大关,达960 000位。2010年,有九成的富豪出国旅游,平均2.3次。2010年90%的千万富豪都出国旅游了,平均8天。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是富豪们最青睐的国际旅游目的地。[18]2011年瑞信研究院发布第二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跻身全球财富增长额最高的六大国家,百万富翁人数达到1017万人,并预计5年内百万富翁人数将翻倍[19]。
同时,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在拉大,以上海与贵州的人均GDP差值比较,1991年差值仅为5 526元,到2011年差值扩大为65 334元。这便是有分析得出的“客源产出:高收入地区多、低收入地区少”的重要原因。2011年全国出境旅行社组团指标前六名的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皆为人均GDP前十名地区(见图5)。
图5 近年中国各地区人均GDP比较
这种地区间收益差异巨大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谓“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调整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性。
2.造成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其他原因
首先,国内旅游的挤出效应。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迟迟得不到落实,假日过于集中,造成节假日旅游景点人们为患。以故宫为例,2012年“十一”期间高峰日接待游客高达13万人,超过最佳接待人数好几倍,如此集中的消费而又不得不在这段时间旅游,造成很多旅游者宁可多花钱出境旅游。而现在国际机票、住宿等费用与国内的价格越来越接近,甚至新马泰的旅游费用低于海南等地的旅游费用。这造成更大的挤出效应。
其次,公款消费是造成出境旅游超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公款消费是一种畸形的消费,也是腐败的一种形式,从国家的规定中就可看出公款旅游消费起步早、问题严重,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干部用公款旅游的通知》(中办发[1986]4号)、中共中央纪委《关于制止以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名组织公款旅游的通知》(中纪发[2005]8号)。在国家严格限制的前提下,2011年因公出境人数仍然达到613万人次。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因公出境利用因私护照。因此,实际上因公出境人数远远大于613万人次。
此外,长期压制的出境旅游反弹(1997年才开始出境旅游,2003年才正式允许公民出境旅游),人们的猎奇心理、炫耀心理、高档商品国外购物价格低廉,国外商品有质量保障等原因也助长了出境旅游的朝前发展。
五、如何看待出境旅游的特征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有很多“中国特色”,如何理解这种特色非常重要。
1.出境旅游与出国旅游
有观点把中国大陆出境旅游与出国旅游分开统计,认为中国尽管出境旅游人数巨大,但是出国旅游人数并不高,据此认为“中国出境市场仍处于从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转化的过渡阶段”。首先,这种观点没有搞清楚这里讨论出境旅游统计是基于经济体(Economy),而不是国家,不仅旅游业统计如此,国家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基于经济体的统计,比如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按照这个观点,那是否应把港澳台出国旅游者也统计在我们的出国旅游人数内呢?这显然是荒唐的。其次,出入境旅游统计必须口径一致,如果按照这个观点,那么2011年我国入境外国人仅仅只有2711万人次,港澳台的10831万人次的入境游客都不应计算在内,如此,我国的国际旅游者将缩水80%(见表4)。
2.出境旅游者的地区分布
有观点认为,中国出境旅游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渐进过程,经济发达地区出游人数多属于正常情况。实际上,这种观点正好可以部分地解释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收入的不平衡性。但如果以此说明中国出境旅游的合理性显然是不够的,这种分析割裂了一个经济体的整体性,按照这种观点,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合理的。事实上,这些年中国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的西部发展战略、东北发展战略等的核心就是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国家的转移支付也大都用在了扭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上。
3.出游率与国情
首先,研究出游率不能离开国情分析,通过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出境旅游率与其面积有呈反比关系。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简单地用出游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较(见表5)。
其次,研究中国的出游率不能离开中国的特殊国情。从中国的地理、文化、民族、气候等各方面看,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应与其他国家比较国内旅游的出游率,而不是出境旅游的出游率。
4.出境旅游总花费的计算问题
有观点认为,出境旅游花费应扣除公务部分[20],还有观点认为大陆居民出境购物比例过高不能说明出境旅游消费高。这种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首先,目前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口径无论因公因私,只要是在出境旅游中的支出都是旅游花费。其次,出境旅游花费由餐饮、购物、住宿、交通等方面构成,不能因为中国大陆居民在外购物多就扣除购物计算旅游花费。此外,旅游花费的统计口径应与旅游收入的统计口径一致,目前我国执行的入境旅游收入的统计包括了因公人员的花费,旅游购物花费更是重要内容。因此,目前的出境旅游花费统计口径是没有问题的。
总之,从中国国情和国家战略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出境旅游依然是超前发展的。超前发展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是根本原因是收入的两极分化,而这种两极分化正是国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发展国内旅游具有让富人花钱、穷人受益的倾向,而出境旅游却没有这个功能。中国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可以利用出境旅游扩大内需的国家。因此,应采取适当手段,抑制出境旅游的过快增长。从权宜上,现阶段应利用巨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实现更高的国家战略。[21]
①根据该标准,低收入国家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国家为996~12 195美元,高收入国家为12 196美元及以上。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简称“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简称“上中等收入”),前者的标准为996~3 945美元,后者为3 946~12 19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