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求与通货膨胀_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供求与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农产品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供求、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决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综观我国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每次都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并存。2007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话题。

我国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特点与趋势

从2006年10月开始,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渐次上涨,2007年整个农产品价格全面攀升。这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首先表现为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过去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般首先表现为粮食价格上涨,而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首先表现为猪肉价格的上涨。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6月份生猪价格跌入低谷。2006年下半年生猪生产开始恢复,价格逐步回升,10月份开始进入稳定的上升通道。2007年4月份开始,全国生猪价格出现快速上涨趋势,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性普遍大幅度上涨。这是自1997年以来猪肉价格涨得最高的一次。2006年10月到2007年6月份,生猪价格从每斤4.05元上涨到6.4元,8个月内上涨约58%,而大豆和玉米的价格分别上涨32.8%和22.1%。

(二)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恢复性和补偿性

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1996年达到峰值,从1997年开始连续7年低迷。以1978年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基数100,最高点是1996年,达到550,2006年也只有508.9。到2003年夏收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不足1996年峰值时的2/3。自2003年9月份以后,粮食价格出现上涨,但2004、2005年农产品价格并没有持续上涨。目前农产品价格多数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10年前水平。

近年来,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等生产成本上升,而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1996-2005年期间,多数农产品的净收益均有所下降。稻谷每亩平均净收益降幅为22.12%,小麦降幅为14.59%,玉米降幅为22.81%,棉花涨幅为26.16%。有些农产品甚至出现亏本。2006年因生猪价格周期性下滑,给全国养殖户(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亿元。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补偿。

(三)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有关

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其根源在于农业生产的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量会因为不可控因素而波动;二是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民一般都是简单地跟随价格做出生产决定,形成了“价格上涨—供应增加—价格下跌”的周期性循环。这种周期性波动,不只是出现在畜牧业生产中,也是农业生产的普遍特征。近10年来生猪已经历了三个完整的波动周期,目前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的高价阶段。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政策对生产的刺激,有可能造成产能增加过度,又可能会出现价格的大幅度回落。

(四)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需求拉动有关

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与当前国内粮食需求总量仍存在缺口有关,也与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有关。从粮食需求总量来看,产需仍出现缺口,2004~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分别为497亿斤、445亿斤和508亿斤,三年累计净进口1450亿斤。国内这轮粮食价格上涨首先是从玉米开始的。玉米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重要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上涨。

(五)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受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不断增强,部分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或多或少都会传导到国内市场。从国际市场看,2006年10月份之后,由于预期全球粮食减产、生物能源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增加、国际投机基金进行粮食期货市场炒作等因素,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全面大幅上涨。玉米价格上涨最为显著。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我国玉米价格的上涨明显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大豆和植物油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已受国际市场左右。

(六)全球农产品价格正在整体攀上一个新台阶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没有感受到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几乎所有涨上去的粮食和食品价格都在高位运行。这一次全球农产品价格普涨具有必然性,受全球经济繁荣带来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影响,有成本推动因素的影响,还受世界能源价格和生物质能源兴起的影响。农产品与能源价格历来就存在一定比价关系,但以往的比价关系是间接的,如粮肥比价等。而当前情况已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为农产品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促进了用玉米、糖料、高粱等农产品加工生物燃料的产业快速发展。2000年,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仅占其国内产量的6%,2005年达14%,2006年为20%,2007年为27%。生物质能源的兴起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推动世界农产品价格走高。从全球来看,在世界能源价格坚挺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短期现象,上涨的压力将是持续的。在世界各国大幅度增加生物燃料使用的背景下,世界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很难回落,今后一个时期将会在高位运行,并保持一定的上涨势头,但幅度不会太大。今后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和下行的压力都有,美国、欧盟、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农业增产潜力,粮价上涨将促使一些休耕地被投入种植,或开垦更多耕地,这也将对粮食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肉、蛋等副食品供给增长潜力较大,未来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不会持续大幅上涨,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长期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大起大落。

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关于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迄今为止,并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证明是粮食价格上涨领先于通货膨胀。世界银行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近2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食品价格的变化会给全球通货膨胀带来较大压力。

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7-1999年粮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通货膨胀影响粮价变动,而不是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在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来的。目前CPI中食品价格所占的权重为33.6%。显然,由于CPI中食品构成权重一直较高,食品价格指数的变动与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往往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改革以来所发生的三次通货膨胀高峰,都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密切相关。1988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达到18.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占56%。1994年,我国又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达到21.7%,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达31.8%,为改革以来所没有,当年食品价格上涨在CPI上涨中占到60%。2007年我国消费价格上涨4.8%,食品价格上涨占消费价格上涨的93%。

以我国过去发生过的通货膨胀来看,即使粮价带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如果没有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联动上涨,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否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既取决于后期食品、非食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也取决于总供求关系变化趋势。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因此,不必要担心食品价格引发普遍的通货膨胀。简单地将农产品价格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原因,而采取控制农产品价格合理回升的政策,是有害无益的。

对几个相关政策问题的讨论

(一)理性对待农产品价格上涨,保障农民从涨价中得到实惠

当前,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成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从国际经验看,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行业往往是价格上涨最快的行业。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有好处的。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市场对工农、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必然调整。面对当前农产品价格刚走出低谷,才出现恢复性上涨不久,不能人为打压农产品价格,而是要顺应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理性地对待农产品价格上涨。

从改革开放30年的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够缩小的时期,都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如1978-1985年和1994-1996年这两个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两个时期出现过相对缩小的局面,与这两个时期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直接关系。而农民增收最严峻、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时期,都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时期。如1990-1993年和1998-2002年这两个时期,是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和缓慢的时期,也是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时期。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个时期的宏观紧缩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全面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仅2007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17元,增长11.5%,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相当于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一半。显然,价格上涨给农民们带来利益,要比国家给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多得多,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对农民是一种公平的市场补偿。

(二)坚持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如果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进口粮食带来不利影响。一旦我国出现严重的粮食供求缺口,国际市场也满足不了我国的需要。因此,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完全自给自足或过度依赖进口都是不可取的,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中国主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只会有利于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增强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稳定因素。

在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合理途径。

(三)完善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政策,提高政府农业预算支出的使用效果

2004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收入补贴制度。从2004年开始,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考虑到近几年化肥、农药涨价较多,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影响种粮收益,2006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此外,还对农机具购置提供补贴,对农民使用良种给予补贴。在以往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中,基本采取提高政府粮食收购价格或实行保护价收购的间接补贴方式。这样的补贴是补在粮食流通环节上,效率普遍不高,种粮农民受益不多。实行直接补贴,其受益对象是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补贴发放的中间环节少,只要加强监督管理,财政补贴损失就少。从国外情况来看,据经合组织(OECD)测算,发达国家价格政策补贴的效率仅仅为25%左右,即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措施每拿出1元钱,农民所能获得的仅仅是0.25元左右。中国的经验也表明,比较价格补贴政策而言,农业直接补贴政策造成的效率损失要小,种粮农民在直接补贴情况下获得的收益要高于价格补贴情况下的收益。对粮食生产者实行直接补贴制度,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国家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城市消费者、补贴国有粮食企业的做法,使农民成为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从补贴农产品流通环节为主转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是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重大变化。

保持对粮食生产者直接收入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对提高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我国尚未进入对农业实施大规模、广覆盖的直接收入补贴的发展阶段。当前既要稳定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又要在农田水利、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体系、政策性保险制度、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增加政府投入强度。

本文节选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背景报告

标签:;  ;  ;  ;  ;  ;  ;  

农产品供求与通货膨胀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