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张琳琳

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张琳琳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 300451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护理过程中的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的 160 例产妇,将她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80 例。观察组利用新生儿床旁护理的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沐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保暖方法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新生儿床旁护理既能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还帮助产妇早日康复,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产科护理;新生儿床旁护理;护理模式

新生儿床旁护理是指对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都在产妇的床旁完成。目前,我院的新生儿床旁护理的主要项目有疾病筛查、取足跟血、健康宣教以及新生儿注射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进行实地监督[1]。新生儿作为一群被服务的特殊群体,他们基本上不能表达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因此,无法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使用既确保了新生儿与产妇的安全,又体现出了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回顾性分析我院 80 例采用新生儿床旁护理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 2009 年 7 月至2010 年 4 月收治的 160 例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且没有身体残疾或精神疾病。年龄为 21 ~ 43 岁,平均 27. 3±2. 4 岁;66 例阴道分娩,94 例剖宫产;分娩孕周 37 ~ 43 周,平均 40. 1 ±1. 2 周;住院时间 3~ 8 天,平均 5. 5±2. 4 天。160 例新生儿中76 例女婴,84 例男婴;体重 2. 9 ~ 4. 2 kg,平均 3. 4 ±1. 1 kg。根据产妇自愿的原则将入选的 160 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这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分娩方式、孕周、年龄、文化程度、认知方面、社会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新生儿,新生儿每天的脐带消毒以及沐浴均由护士送到婴儿洗澡间集中完成,而新生儿的预防接种以及抚触则在婴儿治疗室完成。此外,还向产妇发放一些健康教育资料,并将产后住院期间的产妇集中在一起,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出院指导、抚触以及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1.2.2 观察组护理

采用新生儿床旁护理方式护理新生儿,负责护理工作的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善于沟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护理人员。新生儿均处于达到新生儿同室的相关要求的环境中,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都要在产妇的床旁完成。护理人员还必须对产妇进行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产后护理等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产妇的活动、卫生以及饮食进行指导。此外,还必须对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错误做法进行及时纠正,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疾病筛查、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一对一的宣教。对新生儿的洗澡方法、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以及保暖方法等内容进行全面介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责任护士在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上述内容的操作演示与讲述时,可以让家属和产妇一起动手操作,并及时纠正其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做法,对于没有掌握操作内容的家属和孕产妇,一定要进行强化训练,直到他们均能基本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为止。

1.3 随访

在产妇出院后的 15 天内,由医院的护理人员制定出相应的调查问卷,以此来对产妇在新生儿的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沐浴、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以及保暖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 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 160 份,并于产后 2 月全部收回,其回收率为 100%。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沐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保暖方法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3 讨论

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优势是将以家庭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挥到极致,满足了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家庭、婴儿以及产妇三方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新生儿健康,又可以为新生儿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确保产妇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这种新生儿护理模式在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产科咨询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的同时,又可以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够快速的转换角色,缩短了他们对新生儿的接纳时间,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妇产科在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2]。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模式,它不仅满足了新生儿的护理要求,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产妇的心理需求。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床旁护理使得家属与产妇能够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进行手把手的学习。这种护理模式使家属、产妇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使得家属与产妇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此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属和产妇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这种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使用,使得家属与产妇对于我院的妇产科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由新生儿床旁护理前的 70% 提高到了采用此种护理方式后的 93%。从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给予新生儿床旁护理,产妇及其家属在随访期间的育儿技能以及育儿知

识的掌握情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新生儿床旁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它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强、针对性强、程序化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育儿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更多有关于育儿方面的技能。此外,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的选择也有较高的要求,从事此项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等一系列的素质[3]。由此可见,新生儿床旁护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与之有关的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妇产科的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海珍. 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8(6):466-468.

[2]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 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新生儿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6,25(06):32-33.

[3]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 新生儿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5,11(03):621-623.

论文作者:张琳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张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