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与趋向预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并购是当代企业国际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作为转型发展中的经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业已起步,且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值得关注。
一、跨国并购:规模与结构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基本状况可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
1.跨国并购的总规模
反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规模的数据大体上有二:
其一是以并购形式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这方面可以利用的权威数据非UNCTAD有关统计数据莫属。该组织最新数据(UNCTAD,2004)显示,从1988年到2003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从1988年到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额逐渐增加,2003年更是高达16.47亿美元。同一时段,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的比例时高时低,波动较大,最低年份不足6%,最高年份则高达91.5%(见表1);
表1 中国对外投资与跨国并购金额(1988—2003年)(单位:100万美元)
年份1998-1996年均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对外投资(1)1987 2563
2634
1775
9166884
2518
1800
跨国并购(2)260 7991276
1014704521047
1647
(2)/(1)(%)
13.1 31.2
48.4
5.751.3
6.636.7
91.5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根据1992-2003年各期数据整理而得。
其二是并购所涉及的资产交易额。这方面可以利用的数据非常有限。但就最近几年发生的几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个案来判断,可以认为,UNCTAD统计的并购形式FDI仅仅反映了交易额的很小一部分。因为中国企业进行的几起较大的跨国并购,单个交易额就在10到20亿元人民币之间,即1-3亿美元之间。
2.跨国并购的总体结构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体结构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反映:
(1)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涵盖了所有三次产业,但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著名的如“中海油”2002年的三次跨国并购,涉及金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最大的一次近10亿美元;其次是“二产”,该产业的石油冶炼、化工、电气、网络、汽车制造以及家电等行业,都发生过几起较大规模的并购,著名的案例如TCL收购德国施奈德公司;第三产业最少,该产业并购涉及金融、通讯、IT等行业,著名的有浙江万向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
(2)全球区域分布结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在全球区域分布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三次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其二是投资额分布区域较为分散。跨国并购投资额分布区域为北美、南美、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分布较为分散。但就2002年和2003年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国并购的案例来看,多涉及亚太地区。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亚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首选区域,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丰富的油气资源,韩国、日本等国先进的技术都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所稀缺的。另外,北美的技术,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便利,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跨国并购的首选。近年来,欧盟对中国商品尤其是制造业设置了层层贸易壁垒,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并购欧洲当地的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重要途径之一。
(3)并购活动主体结构。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在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但迄今为止,参与跨国并购的主体基本上全为企业,包括国有、股份合作制以及私营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纵向来看,早期参与跨国并购的几乎全为国有企业,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著名的除了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外,还有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半导体公司之CDMA手机分部等。
二、跨国并购:动机、方式与效应
1.并购动机及主要方式
一般认为,当代跨国并购有四大动机,分别为(1)获取战略性资源;(2)获取互补性技术;(3)扩张与整合市场;以及(4)绕过贸易壁垒。纵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也可以看到这些动机的影子。其中获取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大型国有能源开发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其中,前者通过两次大的跨国收购(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通过跨国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绕过贸易壁垒则往往是二产中非国有企业并购的重要动机。这方面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具有典型意义,此次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家电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与此同时,在以获取高端技术为动机的跨国并购方面,中国企业也迈出了较为坚实的一步。这方面浙江华立并购菲利普CDMA手机分部,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等,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跨国并购的具体方式分为兼并与收购。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虽同时诉诸了这两种方式,但以收购为主。
2.跨国并购的效应
作为转型发展中的经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产生了多重效应,其中最明显的效应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体制的,另一个方面是非体制的。
就体制方面来看,最大的效应是促成了企业的体制改革。无论是对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有这种效应。对国有企业而言,由于产权边界模糊,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以及一股独大等缺陷,其参与跨国并购往往受到对方置疑。这方面的教训并非少见,如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遭遇失败。与之相反,跨国并购前进行过较彻底体制改革的企业往往获得成功,这方面的例子如TCL在收购德国施耐德前,通过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组建新的国际控股公司,使得内部职工与外部战略投资人成为公司的大股东,由此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产权体制问题,也使得并购得以顺利实现。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其体制上最大的缺陷在于治理结构方面。而跨国并购有助于治理结构的改进,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如华立在收购菲利普CDMA手机分部前,先组建了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在吸纳风险资金后,将其包装成一个由华立集团控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而正是借着这个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概念,华立与菲利浦的谈判才峰回路转。
就非体制方面来看,跨国并购尤其是那些成功的并购,大体上达到了企业预期的经济目标。客观地来说,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同时也是其预期经济目标。迄今为止,多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目标主要有三:获取战略性资源、获取市场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可以认为不少并购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其预期目标,如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掀起的一系列跨国并购,构筑了中国更为安全的能源战略;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成功绕过欧盟为中国家电业设置的贸易壁垒,扩大了欧洲的市场份额;华立并购菲利普CDMA手机分部,获取了手机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通过跨国并购,企业不仅实现了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国际化,提高了竞争力。这方面著名的案例有两个:其一是湖南中联公司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有分析认为此举使该公司的非开挖技术提升了20年,由一家默默无闻的国内企业一跃而为全球非开挖技术行业的知名企业;其二是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前者通过对后者技术的利用,生产出了高清晰度电视、等离子彩电等新产品。
三、跨国并购:未来趋向
基于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以上现状的把握,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趋向表现为多个方面,其中,以下几个趋向值得关注:
1.跨国并购规模会越来越大。这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其一,中国经济实力更加强大,足以支持更大规模的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额外资的持续流入,使得我国外汇储蓄激增。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4706亿美元;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7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在此形势下,我国实际已形成所谓的内外“双溢出”现象,已不存在钱纳里等人所描述的“双缺口”问题。因此,强大的资金储备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国并购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其二,我国企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的国内企业并购重组,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这些企业,有的已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有的被收入到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所选出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之列,其中绝大多数列入120家国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和1000家国家重点联系企业。这些企业管理科学,经营机制先进,信誉好,有一定的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对外投资优势。
2.跨国并购将以技术导向为主。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其一,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我国有大量适用的成熟技术,且具有明显的优势,非常适合那些市场容量较少、转让成本较低、技术要求层次低、就业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接受技术的能力有限,我国的成熟、适用技术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我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更受欢迎。因此,通过跨国并购,将其转到国外,不仅在国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也为解决国内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其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除了少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本行业的局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而跨国并购国外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失为获取核心技术的一条捷径。以跟踪先进技术为目标的对外投资关系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且与企业技术引进的合作伙伴有重要关系。我国企业应与国外企业保持长久的技术合作并待对方经营不善或发生债务危机时乘机将其并购,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这是许多国外企业惯用的手法,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趋向之一。
3.更多的民营企业将参与到跨国并购的浪潮中。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其一,跨国并购的产权规则阻碍了国有企业参与跨国并购。跨国并购对于并购方的产权清晰有明确规定,这对于一直纠缠于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另外,西方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天生有一种戒备心理,中石油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点。其二,中国民营企业产权一般较为清晰,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加之近年来政府政策扶持,实力不断壮大,现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一股主要力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4.跨国并购以创建品牌为主。中国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在品牌方面有三种办法:一种办法是自创品牌,这就是海尔之路。另一种办法是贴牌生产,这是格兰仕等许多企业的路子。第三种办法是通过收购对方企业,以达到收购对方品牌的目的,收购后使用对方的品牌以开拓当地市场。在以上几种方式中,由贴牌到创牌是必经之路,海尔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而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对方品牌进而将其变为自己的品牌无疑是一条捷径,这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发展趋向之一,更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
5.跨国并购将更多依托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已逐渐将国际化战略与资本运营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在国外资本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为企业的扩张奠定基础。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尤其是国内融资渠道有限的民营企业,将是下一拨在海外“买壳上市”的主力军。另外,民营企业因产权清晰,资产流动性强等特点,在以“换股交易”为主的当今国际并购浪潮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6.跨国并购以战略联盟为主。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其一,遵循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分析西方企业发展史,可发现企业国际化发展遵循着由出口贸易到对外投资进而跨国联盟的进程。当今国际大型跨国公司也是这样发展来的,并且还在不断通过“强强联手”式的跨国并购,建立超大型的跨国战略联盟。其二,中国企业近年来取得成功的跨国并购,许多都借助了国际战略同盟关系,同盟方一般是当地企业。这一方面壮大了实力,达到并购要求,另一方面,可利用同盟方本土化优势,获取并购所需的信息,减少并购障碍。网通成功并购亚洲环球电讯,华立成功并购菲利浦CDMA手机分部都借助了国际战略伙伴的帮助。基于此,我们认为这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趋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