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化促进创新规模发展&我国连锁经营模式研究报告_连锁经营论文

以标准化促进创新规模发展&我国连锁经营模式研究报告_连锁经营论文

以创新上规模 用规范促发展——中国连锁经营方式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中国论文,连锁经营论文,促发展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锁经营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消费方式的客观要求,通过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实现高效率流通的一种现代营销方式和商业组织形式。发达国家运用连锁经营方式的范围涉及整个流通领域,其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一般在三分之一以上。我国流通领域引进连锁经营方式,是80年代随着外资餐饮企业准入而开始的,运用于零售商业领域则是90年代的事情,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有中国特色连锁经营方式健康发展的道路,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中国连锁经营方式发展特点

90年代初,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连锁经营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发展领域延伸到商业、物资、粮食、服务等众多行业,显示出“方便、放心、价廉、创效”的特点,连锁市场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沿海向内地扩散,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外资企业各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连锁的发展格局。

1.中国连锁经营方式发展初现规模。

连锁经营在我国应势而生,为我国流通结构重组、流通方式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动力,因而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1997年7月底,全国已有1000家连锁公司,14000多家连锁店铺,连锁商业销售额增长高于同期全国零售业的平均增长水平。1996年连锁企业实现的销售额,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2%,在35个大中城市, 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以北京市为例, 在大型商场销售额增长幅度普遍下降的同时,1996年连锁企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6%,占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1%。

2.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开发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地区分布格局。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连锁店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扩张势头已从中心城市扩展到许多中小城市,并开始向农村渗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全方位扩散的地区分布格局。统计至1995年,全国400家各类连锁企业、6000多个连锁店铺, 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发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地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均高于其他地区,店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连锁店铺数:广东、上海都在1000个以上、北京980个、天津520个);杭州、武汉、合肥、沈阳等省会城市也已经平稳起步(其中连锁铺数:杭州260个、 武汉250个、合肥60个、沈阳330个),甚至一些中小城市也出现了连锁商店的热潮。

3.连锁业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态势日趋明朗。

在所有制成份上,国有流通企业是连锁经营的主力,集体、私营、股份制、外资等其他资产主体的连锁企业发展速度在加快。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集体、民营、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世界餐饮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纷纷进入,其连锁店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到1996 年6 月, 三大餐饮巨头在华开店总数分别为:肯德基达100个,麦当劳为62个、必胜客27个。同时, 国际连锁商业也纷纷抢滩而来,美国的沃尔马特、凯马特,法国的家乐福、巴黎春天,日本的佳世客、大荣、西友,荷兰的万客隆,德国的麦德隆等等,都已经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向中国市场渗透,形成了国内国外企业在连锁商业领域合作、竞争共存的市场格局。

4.发展速度最快的业态是超市连锁店和便民连锁店。

我国连锁经营从一开始就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集中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副食行业和快餐业发展,其中最受消费者欢迎、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大的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的零售业超市、便民连锁店。其他业态的连锁,如仓储式商店、百货店、专业店、餐饮业和服务业的连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5.连锁形式以直营连锁为主,特许连锁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以正规连锁(或直营连锁)为主,在连锁超市和便民店中,直营店约占90%(中国商报,1997年9月8日)。北京市整个连锁业直营连锁占70%以上。但是,发展直营连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直营连锁要求连锁总部与店铺统一核算,而现实中由于产权关系、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制约了直营连锁跨区域跨行业开设网点,影响了连锁企业的发展规模;二是直营连锁投资规模较大,而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严重束缚了直营连锁的规模扩大。

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一些较成熟的连锁公司开始尝试利用商权(如著名商号、商标、专利、商品等)开展特许连锁,尤其在餐饮业和时装专业店发展速度加快,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北京“皮尔·卡丹”时装公司等,都采取了特许连锁经营方式。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利用知识产权优势,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开发分店。自由连锁只要求统一字号,在经营上联购分销、独立核算,因而是一种松散连锁。这种方式以自愿为前提,操作简便,适合于对现有店铺的改造,理论上说有较大发展潜力。目前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与之有关的外部法律环境的构造。

6.政府支持在连锁经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政府力量的推动,是我国连锁发展的一大特色,也为连锁经营方式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环境。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李岚清副总理在1997年全国连锁经营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发展连锁经营是流通领域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国内贸易部把发展连锁经营列入“五三一”工程,作为流通领域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国家经贸委把连锁经营列入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贷款计划和国家技术开发拨贷款计划,国家体改委就连锁经营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外经贸部赋予19家连锁企业进出口权,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了对连锁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的政策,国家工商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对连锁企业登记管理和商品管理作出了规定。各级地方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策,积极扶持连锁经营的发展。例如,北京市采取了三大直接扶持措施:一是信贷支持:新开设的便民连锁店、超级市场及配送中心所需资金不足部分,在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由金融部门按基准利率优先贷款。经有关部门核准,按每个便民连锁店20万元、超市200万元的贷款额度,由市、区(县)财政各贴息25%, 连续贴息三年。二是财政支持:经批准设立的连锁商业企业,每发展一个超市,各借给50万元用于开业周转,三年后归还。三是税收支持:对经营粮油、副食、蔬菜、日用百货为主的便民连锁店和超市,从营业之日起,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全额返还所得税。

(二)发展连锁经营的积极意义

1.对加速流通体制改革产生了较强的冲击效应。

我国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商品流通体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已发生巨大变化,商业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产销脱节、组织化程度低、流通功能弱化等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大力引进外资,许多跨国公司将其商品供应链延伸至中国,国内企业所依靠的流通体制正在经历严重的挑战和重大变革。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连锁经营,把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的分工协作组织原则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商流和物流,为实现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方向。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连锁商业对我国传统流通体制所产生的冲击效应,在于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购销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体制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2.加速了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步伐。

多年来,我国传统商业组织形式单一、结构趋同、经营分散、管理水平低,经营上处于守势,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借发展连锁经营之机,对一些传统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建立符合连锁经营要求的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逐渐演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连锁经营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载体。

3.为大型商场“异地办店”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大城市老城区改造步伐普遍加快,城市空心化倾向日益明显,位于城市繁华地段的老商业中心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新兴业态,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商场、邮购、直销等新型业态的出现,居民购买力大量分流,单体规模大的经营优势逐步消失,大商场“开一个火一个”的时代成为过去。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各大商场开始把寻求新的市场发展空间提到企业经营战略的议事日程,并瞄准连锁经营方式试图把“蛋糕”做大,通过连锁经营实现集约经营,获得规模收益。例如,全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一百以建立全国性的上海一百连锁店为经营战略。目前已在全国九个城市开设了九家大型百货连锁店。百货店作为单体规模较大的零售业态,异地办店是其获取规模经济现实途径,国家为发展连锁经营而创造的外部环境无疑为百货店怎样“做大”提供了机会。

4.成为许多中小商业企业摆脱困境的出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量以经营本小利薄的民需商品为主、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保障供给起到积极作用的国有粮店、副食店、蔬菜店、小百货店,由于经营规模小、底子薄、包袱重、设备陈旧、品种单一、经营成本高,在灵活经营的个体经济和规模经营的大商场的夹击下,一时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对小型国有企业进行“改、转、卖、租”等多种形式的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路问题。对于小企业来说,大才是出路,而联合与合作是小企业长大的捷径。连锁经营为发挥小型店铺贴近消费者的优势,依靠联合众多分散网点形成整体凝聚力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率先在食品、副食品零售领域引入连锁经营机制,推行超市、方便连锁店,顺应了国有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很快得到中小企业的认同。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连锁经营从起步到有所发展,始终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经营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统一采购配送商品、统一经营管理,保证了商品质量、降低了商品价格,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城乡市场起了积极作用。而且,连锁商业的发展还有效地加快了政府“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配套建设,改变了国有粮店、菜场、副食店的传统经营方式,抓住了大中城市食品流通行业改革的难点,使“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有很大提高。随着连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与其相关产业如计算机信息产业、轻工业、商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的同步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我国经济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连锁经营方式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广泛运用,是规模经济和科学化管理原理的成功实践。目前,我国连锁公司已发展到1000家,连锁公司的平均店铺数为14家左右,但是,我国连锁经营是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的,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解除,大多数连锁企业的规模只不过是旧行政体制下原有店铺规模的翻版,经营管理水平也与科学化、规范化要求有较大距离,连锁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乱”现象,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

(一)主要问题

1.经营不规范,连体不连魂。

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不规范。近几年,在政策优惠、媒体炒作等诱导下“一哄而上”的发展连锁的态势,本身就是不规范表现。因为,发展连锁经营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不是所有行业、企业、地区都适合办连锁。二是运作不规范。连锁企业网点开发、市场定位、经营范围必须根据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确定,目前出现的网点布局不合理、市场定位趋同等现象,都是运作不规范的表现。三是管理不规范。根据国际惯例,直营连锁的统一配送率要达到80%以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连锁企业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比例只有30%—60%。在众多连锁店中,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的不在少数。有些店只是统一了店名、服装、标识,而连锁的核心:统一采购和配送至今未完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经营规模小,开花难结果。

连锁经营方式的生命力,在于通过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几年来,我国连锁企业数量扩张速度不慢,但各家连锁公司的店铺开发很不均衡,许多连锁企业店铺规模达不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盈利点(14家以上)。有资料表明,香港有五六百万人口,只有四五家超市连锁公司控制连锁网点1000多家,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店铺数200多个。但国内情况则非如此,以广州为例, 全市25家连锁企业,平均店铺数7.6个。据统计, 目前全国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连锁企业占连锁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5%, 形成了各连锁公司各开各的店铺,各家都难以发展更多的店铺,连锁店遍地开花却都难以形成应有规模的局面。

3.规模不经济,连锁变锁链。

连锁企业规模的扩张应该是有效益的扩张,是通过规模扩大而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增加收益的经济模式。因此,企业的店铺数量多并不完全和效益划等号,如果出现随着规模的扩张而效益下降的现象就是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家连锁经营公司在同一城市或同一区域,副食店、粮店、菜店自成系统,各开各的连锁店,各编各的连锁网,经营品种重复的连锁店左右为邻,盲目竞争,虽然店铺数量达到了理论上的盈利规模,但这样的店铺开得越多,规模越不经济。有些企业开了几家店铺陪钱,不是及时总结经验,而是一味认为规模不够,不论效益好坏开了就是不关,店铺数量增加了效益反而下降,只好用效益好的店铺赚的钱去补贴效益不好的店铺,结果包袱越背越沉,连锁成为锁链。

(二)制约因素

1.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连锁店跨地区、跨部门建分店的阻力。

我国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管理的体制,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是放权让利改革所引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及“利益刚性”。由于各地方、各部门利益冲突难以调和,企业便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无法根据连锁的本质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很难形成合理布局和合理规模,连锁经营企业被人为限制在一定地区或部门之内发展,连锁店被分割成“你的、我的、他的”,但至今没有一家是全国性的,说到底,根本阻力是地区、部门分割的利益刚性。例如,跨区建店可能引起当地税收流失,当地政府因而可能成为连锁企业跨区建店的消极因素。

按商品分类划分的各行业,其主管商品在经营范围上是可以相互兼容并得到统一的。例如,商业、粮食、副食、蔬菜行业各自所经营的传统品种对于一般连锁企业来说都是可以经营的品种。但目前遍布各地的连锁企业,都带有浓重的行业色彩。行业分割的管理体制所隐含的权利与利益的冲突,使一些企业主管部门宁可所属企业亏损发不出工资,也不同意按经济办法加盟其他部门。结果大家各行其是,在同一区域内重复建设,谁也上不了规模。

2.企业制度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企业发展的内部效益动力,来自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自讲求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目前,由于相当一部分连锁企业没有进行公司制改造,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权不明。一些企业发展连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出于长官意志,或受舆论炒作误导,或为获取优惠政策的好处,连锁企业发展动力严重扭曲。由于政企不分,有些主管部门受传统体制影响,为了突出“政绩”追求“连锁”形式,又怕企业成长后飞出手心,于是对企业发展加以限制,有的甚至将一家连锁企业分成几个核算单位,使企业“饿不死也长不大”。连锁企业经营者也害怕实力增强后归属多变,因而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于是连锁网点发展规模停滞不前。

3.物流环境难以保证连锁店统一配送的技术要求。

统一采购配送商品是连锁经营的规范化要求,是发挥连锁经营规模优势的重要环节,是连锁企业实现成本低、快周转、省运力、节费用、高效率的保证,而物流配送中心是保证统一采购和配送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大部分连锁企业的商品配送率不高,一般只在30—60%,其主要原因是与统一配送有关的物流环境不配套,如配送中心的仓储、运输设施建设滞后;电子化标准化工程建设不配套;产品的质量、包装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难以保证商品统一配送的技术要求。由于资金瓶颈,许多连锁企业无力建设自有配送中心,企盼社会化配送中心能解决统一配送的难题。但社会化配送中心建设也存在资金瓶颈和管理体制制约,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根据连锁经营的销售网络化、管理信息化要求,连锁店最起码要装配POS(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或MIS(商店信息管理)系统。美国的沃尔马特集团拥有斥资7亿美元的全球化电脑与卫星信息系统, 而目前我国一些连锁店铺信息技术化标志就是摆上一台ECR (电子收款机)而已。有些连锁企业虽然装配了较为先进的PC—POS系统, 又由于管理技术不配套,或由于计算机软件服务跟不上,或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使先进信息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例如,商品条形码普及率低,使用也不规范,有的甚至把条码当作装饰的假码,连锁店进货后只好自己再编码,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据调查,目前北京市的商品条形码采用率仅为40%。

三、中国连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分析国际连锁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近几年发展连锁的实践,我们提出“以创新上规模,用规范促发展”的中国连锁业近期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布局

从世界流通业发展态势分析,连锁经营所具有的高效率的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优势,有力的推动了流通竞争的国际化进程。在发达国家,连锁经营销售额一般占市场销售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美国达到了60%,其连锁网络分布具有全球化特点。我国还处于连锁经营方式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具备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动力,通过几年的探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上下一致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共识。

1.总量控制。

连锁经营在结构调整和开拓市场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有必要提高连锁经营在整个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在1994年1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上,内贸部提出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战略目标,计划在1996—2000年,在有条件的地区,连锁经营要逐步从试点向面上推开,同时在区域性连锁网络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连锁公司。到2000年,连锁企业要达到1500家,各种形式的店铺60000个,连锁经营年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 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左右。

据我们调查,1996年我国连锁企业销售额仅为300亿元, 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在35个大中城市, 连锁企业的销售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我们认为到2000 年全国连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增加到5%这一目标,是比较合理的。2000年—2010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将是我国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设想这一阶段我国连锁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框架是:随着连锁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初步建设全国性连锁商业、服务业的网络体系,使连锁经营年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5%提高到30 %,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我国连锁业目前发展速度推测,达到这一比例虽然有较大难度,但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规模经济要求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需,连锁经营的发展速度将大为提高,因而实现这一目标也是有根据的。

2.结构调整。

要达到中长期总量控制目标,必须对我国现有连锁业进行结构调整,重点要抓连锁企业的战略性重组,通过做大、联大、靠大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批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的全国性连锁集团,形成以大型连锁企业为支撑的全国性连锁网络体系,真正实现连锁企业管理科学化、产销一体化、经营国际化。连锁并不是所有地区、行业、业态都适合大力发展,全国连锁网络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各地区、行业、业态和所有制经济成份根据自身条件优化选择的结果。

网点布局调整:连锁店的网点布局不仅关系到连锁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保证连锁网点的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与资金、资源、市场、技术以及流通政策等客观条件相适应,避免资源浪费。为避免失误和重复建设,连锁店铺的定位,应该是对所在地区和街道的实际情况,商圈范围内居民或特定目标顾客的数量、收入水平、职业分布,邻近农村地区消费者群数量和购买力等作详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前提下的市场决策。同时,政府协调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地区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规划连锁业的地区布局,避免各地区“一哄而上”。根据各地现实条件,有重点有步骤的发展,沿着大—中—小城市—农村,沿海—中部—西部地区的轨迹,实行梯度推进战略,不搞一刀切。必须强调,根据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中央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在一定时期内,用连锁商业发展带动中西部整个经济格局的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思路,政府对中西部发展连锁经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还是必要的。

业态结构调整:不同行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连锁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避免形式主义。在国外,尽管连锁经营适用范围很广,但主要集中在面向大众化生活用品和服务的行业,如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按市场规律和连锁企业经营特点,在保证主业态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兼营。目前,我国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恩格尔系数偏高(仍在50%左右),超市、便民店仍然是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业态重点。而对于以个性化、高档化的消费者为服务主体的百货店业态,异地开店是可以的,但按连锁方式要求大量办分店就不合适。

所有制成份结构:根据十五大精神,大胆运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协调发展,应当是我国连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从我国目前连锁经营的发展动力来看,政府推动的因素多,市场自发开展的少,而民营企业要办连锁自然不在政府优惠政策之例,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要发展连锁比较困难。因此,连锁经营虽然已为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经济成份的企业运用,但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参与不多,国有企业比重大。

3.发展模式。

发展连锁经营方式必须根据中国市场发育的实际状况,针对连锁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切忌生搬硬套。

发展方向:连锁经营通过规范化、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反馈机制,较好的解决了市场调节的时滞性缺陷。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生产、流通、消费快速反应和共存共荣的网络体系,从而实现流通决定生产的战略转变,应当成为我国连锁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动力: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推动为辅。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基本动机是市场流通高效率带来高效益,应该是自发的企业行为。但连锁经营方式在我国作为改革的新兴事物,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在近期内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连锁店在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更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从长远看,随着连锁经营的不断发展,政府扶持的方式及着力点应侧重于加强立法,破除体制障碍,培育中介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

组织方式:以直营连锁打基础,积极发展特许连锁。特许连锁方式以一个有实力的连锁公司为核心,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加盟连锁,在现行体制下,是企业迅速实现规模经营的可行办法,应当列入我国连锁经营规模化战略体系。

发展道路:连锁企业要走通过市场“做大、联大、靠大”的路子,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的精神,要鼓励企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实现规模经营,重点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存量资产的重组,走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联合发展之路。

(二)对策建议

发展连锁经营不仅是世界流通产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也是带动消费品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必须掌握的手段。如何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一手段,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

1.正确处理开放与发展的关系。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流通服务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我们面临着开放国内市场的压力,面临国际连锁业“航空母舰”入境的挑战,必须走集约经营的道路,发展规模经济。中国有12多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从1987年肯德基家乡鸡进入北京开始,匈牙利风味鸡,加拿大邦尼炸鸡、日本富士炸鸡、麦当劳、必胜客、香港大快活、加州牛肉面等纷纷进入中国,并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国内快餐业。自1992年国务院决定进行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的试点至今,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18家,经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已达200多家。 世界著名的大型零售集团都已成为中国零售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外资进入中国商业、服务领域,主要采取合资或合作的形式,外商与内商一体相连,联合统一对外也不是明智之举。在不可阻挡的国际化潮流中,唯有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加快商业集约化进程,塑造能与国际连锁集团抗衡的名牌企业集团,才是民族商业的根本出路。而大力发展国内连锁业,是快速实现商业集约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弱外资冲击的基本战略。

垄断竞争,是世界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有垄断就有规模,有竞争才有压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虽然大型跨国流通集团到我国投资办店,对国内工商业构成了一定冲击,但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将促进国内市场机制的成熟。可以预料,国内连锁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过大调整、大联合,最后形成以几家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龙头的国内垄断竞争格局。这一垄断竞争格局的形成,必然大大提高我国连锁企业与国际大型连锁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相抗衡的能力。因此,连锁经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的一个机遇,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开放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依据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所形成的外部压力,激发出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动力,促进国内连锁商业的发展壮大。

2.以规范促发展。

连锁通过建立一个基本制度、树立一个基本品牌、一万次利用,以滚动发展模式,实现规模效益。这一滚动式发展模式,所体现的就是规范和规模的辩证统一,其中规范是规模的基础,离开规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连锁,不可能产生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规模是规范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规模谈规范,也就失去了连锁经营的意义。

(1)连锁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统一采购与配送制度。 连锁经营的科学性,重点体现在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商流和物流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连锁企业的各店铺通过统一采购配送商品、分散经营,使采购同销售分离,从而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一般来说,各店铺的全部商品均应通过总部统一采购和配送,部分商品可根据物流合理和保质保鲜原则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门店。因此,统一采购和配送的设施、技术、制度建设,无论从商流、物流还是信息流的角度,都是对传统流通渠道的革命。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直营连锁的统一配送率不能低于80%。目前,我国大多数连锁企业的商品统一配送率只有30—60%,除了外部因素外,根本原因就是连锁企业本身没有把实现统一采购配送功能作为一项严格的制度来抓。

(2)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抓配送中心建设。配送中心, 是连锁经营得以正常运作的关键设施。配送中心建设要求与连锁企业总部、成员店之间建立迅速电子信息网络沟通,因而要付出较高的投资成本。实践证明,我国配送中心建设搞企业内部小而全不行,完全依靠社会化配送中心也不现实。因此,本着灵活务实原则,不必强求自成系统而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而是根据自身经营能力和实力选择合理的商品统一配送模式。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建设自有配送中心,直接发挥产销一体化优势;实力不足的企业,则应充分利用厂商配送、社会协力配送的便利,或者加盟大企业的配送系统。

(3)连锁经营的配套技术建设需要各行业的协作。 连锁企业通过POS系统和EDI商业软件的普及和开发,使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之间携手联合成为可能,改变了制造商与零售商的传统关系,使零售企业利用在商品分销渠道中的支配地位,获得稳定而低价的商品供应。要使连锁企业成为带动我国流通信息技术化和服务标准化的载体, 普及POS系统或MIS系统是起码条件,有条件的大型连锁企业应积极发展EOS(电子订货)系统,实现零售、批发、生产企业之间交易信息化。但是,连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如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商提供合适的产品与服务,商品生产厂家提供标准化产品(普及条形码),银行的货币电子化(“金卡工程”)也对连锁企业普及POS 或MIS有积极推动作用。

(4)强化连锁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连锁作为一种科学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从事现代化经营的框架,还需要企业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操纵程序充实连锁经营的内涵。连锁经营的主要管理特征是化简为繁:即管理制度是标准化的,购销调存储各环节运作是专业化的,岗位作业流程和内容是简单化的,总部对店铺的管理是集中化的,从而保证企业规章制度“谁都会做”、“谁都能做”,体现企业服务标准化。因此,连锁企业必须将企业理念、经营政策、服务规范上升为标准化的文字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环节、经营过程、管理制度成为一种可继承性和可监督性技能,提高连锁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5)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监督保障机制。 根据连锁企业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特点,要保证以商品购、销、存、调、储和商场现场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准确执行,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保障机制。首先,要强化连锁总店集中管理功能,建立总部对各分店的经营行为的内部考核、监督与制裁制度。如在商品采购方面,规定各连锁店不得自行进货,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制裁。其次,要加强连锁总店对店铺销售情况的外部监督,如在店铺中配备兼职质量检查员,进行销售现场监督,防止店铺违规事件发生,并及时搜集和反馈销售信息和消费者意见。三是加强利益分配监督。经济利益是维系连锁店总部和店铺之间协作关系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在直营连锁的情况下,利益分配的合理化是保障企业整体统一性的前提。

(6)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在先”的原则。 连锁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是关键因素。连锁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营技术含量高,管理上高度集权,而分散性和跨地区经营又增加了集权管理的难度。为此,连锁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优先的原则,通过职工教育实现管理过程。目前,我国连锁企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仍然是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措施上,要把人才培养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从资金上,可按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教育基金,保证人才培养之所需。

3.用创新上规模。

连锁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能够取得规模经济优势,实现规模效益。近几年来,我国零售商业领域连锁经营发展较快,但大多数连锁店的效益主要来源于连锁制度创新的短期效应,连锁经营的规范和规模效益等本质特征体现不出来,很多连锁企业在开办初期红火一时后,很快步入经营困境。因此,抓住连锁经营的本质特征,从政府职能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入手,营造规模经济的企业经营机制,是我国连锁店规模化经营的根本出路。

(1 )社会观念更新:商业服务系统大胆走出自我封闭的体制误区。目前,零售业异地开店的企业逐渐多起来了,行业间的企业联合也时有发生,如上海市的商业企业在外地办店的已达到400多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连锁,必须打破商品经营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如果不打破传统的行业管理体制,原来互不相干的专业店成为经营品种重复竞争对手,大家还是挤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各办各的连锁店,这种低水平、低层次的过度竞争,最后可能导致谁也达不到理想规模。因此,主管部门在进行商业布局时,应该着眼于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市场和大流通,在统筹规划的指导下,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走出地方、行业自我封闭的误区。

(2)政府职能转换:重在创造公平、公正、 有序竞争的外部环境。在商业布局问题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为重要。以政策优惠为手段的行政支持,只能解决连锁发展中的一时困难,解决不了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连锁的布局和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化状态,经营方式混乱,连锁店定位趋同,网点分布空档与拥挤共存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调控职能的缺位。实践证明,为追求优惠政策而盲目建立的连锁企业,最后将为市场竞争所淘汰。为此,各级政府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有利于连锁企业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上。

(3)宏观经济政策创新:必须在协调地区、 部门利益刚性上有突破。我国现行的财政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体制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分税体制下跨地区开设网点的障碍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建立了比较完善、透明、统一的纳税手段和网络化的纳税系统。例如,在正规连锁的情况下,分店在总部完税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税收网络系统很快将属于分店所在地的所得税返还,因而消除了地方税流失问题形成的发展障碍。国内也有解决地方税收流失问题的积极探索,例如,上海市政府行文规定连锁分店的应纳税款,由连锁总部统一上交市级财税部门,然后再由市财税部门向各区返还,因而较好解决了跨区设店产生的税收利益冲突,协调了各方利益冲突,保证了连锁店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4)管理手段创新:建立有效竞争秩序,中介组织大有作为。 中介机构,如连锁协会、超级市场协会、便民店协会等对连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机构一方面是企业间协调的群众组织,是为企业服务的,另一方面,其对企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形成行业自律机制,从而大大减轻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压力,而且自发形成的行业规范可以成为政府制定相应法规的基础,因而于国家和企业都是有益的。我国目前政府对商业竞争的宏观调控机制十分薄弱,依靠中介组织规范企业行为显得更为必要。例如,连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行业分割、地区封锁,基本上属于商业系统内部的自我封锁和分割,如果有全国性或地区性连锁协会,协调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利益冲突的难度就要小得多。因此,连锁协会的建立和运作,也应当成为连锁业规范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5)企业制度创新:营造规模经济的企业内部动力机制。 目前我国连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企业不具备一般企业的特征,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企业缺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真正需求,也就不可能有打破地区、行业界限扩展规模的勇气和智慧。几年的实践证明,在跨地区、行业发展连锁经营中受阻的常常是国有商业企业。因此,国有企业办连锁,首先必须进行公司化改造,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的责权利界限。

(6)市场结构创新:对连锁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垄断竞争, 是当代国际流通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从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现状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传统计划经济下的行业垄断打破,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尚未形成,流通行业“小、散、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不适应流通业竞争的国际化要求。为此,必须从企业资产重组入手,用规模经济手段构造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鼓励现有已成气候的连锁企业之间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组建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企业集团。根据一部分未能充分把握连锁经营实质的企业已陷入困境的现状,为这些企业的出路考虑,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将其兼并,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对于大量分散的小企业、小商店,可以用改、转、租、卖等多种形式,允许其自主联盟、自主选择加盟伙伴。二是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并鼓励工商银企业相互持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三是以商权为纽带,通过采取特许、自由连锁等灵活形式,回避扩大规模的体制障碍,组建一批全国性的连锁集团。

标签:;  ;  ;  ;  ;  ;  ;  ;  ;  ;  ;  ;  ;  

以标准化促进创新规模发展&我国连锁经营模式研究报告_连锁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