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市 100124
2.内蒙古工业大学 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1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生产技术的革新都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21世纪的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介入,引发了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变化,打破了现有的生产生活产业模式链,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协同开放创新的2.0时代。本文通过对已有社会生产模式种类分析归纳,基于此基础上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从而去进行一场符合2.0时代背景要求下的全新创新创业模式的空间建构探索。
关键词:创新2.0;互联网云端;项目;创业模式
一、设计背景概况
该设计源自对我国近年大力倡导的创新环境政策,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转型,从而作出的思考设计。其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驱动发展,以简政放权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智慧,使得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实现双赢提高的结果,并将此作为本届政府一直努力的工作方向。随后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问题导向、创新模式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新时期新时代的到来,国家政策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应对,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方向性指导,从而为“双创”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与践行。
二、建构探索下的理性分析
2.1设计理念——态度
在当今21世纪全球极速化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大爆炸充斥着快节奏的日常生活,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原本生活的质,设计出于呼唤回归人的本性,加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成思想之间的碰撞共融,激发创新性的跨界混搭合作,汇聚成一种开放性创意思考的交流场所精神。
2.2设计策略——思维手段
2.2.1 互联网策略分析与设计手段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其内在新鲜血液的助推力。古人有语解铃还须系铃人,互联网颠覆了我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体验,我们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互联网只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得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这三者之间的连接成本变低,放大了个人需求,而最终这个世界还是要解决人的需求问题,回到客户回到产品。我们试着以互联网的思维去进行一场建构,进行互联网的具体设计展现运用。
设计路径以建设客户体验为主导的路径空间,并分为两类,一类是血管漫游路径,另一类则是以便利快捷的竖向到达为交通,如图(2-2)所示。血管是漫游路径的载体,模拟漫无目的浏览网页的情境,血管路径即在模仿这种体验,血管壁包裹通道,遮挡人对外的纷繁视线,有如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空间,类似于未来的VR体验。路径管壁由局部透明性玻璃开窗和led展示屏构成,用来展示已平面化集成视频图像的成果。大血管路径的构建,采取在建筑中心植入大血管,朝向每个区域大血管又分出
图2-4 路径漫游空间展示
2.2.2“项目”模式的提出
基于对现存产业模式的国内外案例思考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其中的利弊与关系。现存产业模式主要有三种:单一企业型、独立主题型、产业复合型,单一企业型是企业具有独立的研发团队,为企业的产能研发提供储备力量,与企业同步壮大生存,如慕尼黑宝马中心,微软研发基地等,独立主题型为园区内单一产业进行服务开发,致力于打造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缺乏相关相近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跨界合作,如高科技产业孵化园,产业复合型为园区主要管理部门负责园区的日常运行与策展活动,提供基础硬件设施,多种产业入驻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公司团体,现状发展受到经济运营的束缚。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生活蕴含着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直接发生关系,然后组织是以云的状态存在,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组织越来越自动化,为组织提供服务的人越来越自由,充分激发自由人的创造性。为了应对创新2.0时代的要求,我们对创新创业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项目”的概念,代替原来公司的理念模式,将其变成一个创业环境,形成一个由个体组成的自由微型创业集群。由于有共同的想法和兴趣而自由组成“项目”,其中每个人犹如“U盘”即插即拔理论,这是思想的自由合作,这个项目结束后,可以自由选择去向,从而选择新的合作者或者继续合作下去。我们通过对现有办公环境的功能类型,进行打包形成一种装置,来反映对“项目”概念的建筑化思考模拟。(如图2-5/6)
图2-6 打包基本功能模块
2.2.3有机生物理论的设计引入
借助依托生物信号的神经反射传输机制,信号能够通过外来的刺激,快速做出调节反映,“项目”装置的设计,外围半开放通廊可以直接进行体验者的及时反馈,强调自主参与性改进产品的研发设计,这相对于原有各种形式的产品售后服务和反馈调查,更加迅速直接,并能够面对面的沟通理解。同时底层开放设置的人机交换平台能够进行更广泛的数据采集与云端存储,可供需要者搜寻索取。
培养皿生长机制,由思考创意组建成的“项目”,一开始犹如一个未成形的产品DNA,通过合理的装置寄托培育,一段时间的发展,思维想法逐渐成熟,形成可培育的胚胎体,然而最终在创新产品的展示推广中,面向大众和投资者,从而批量化进行商业生产,最终形成一种商品应有的属性。
主体建筑以母题单元装配组合式进行设计。建筑的支撑结构采取工业化标准生产,现场组装的模式,以标准8mX8m的经济柱网进行装配设计。“项目”概念空间装置的设计为应对多样化的需求,创造灵活式划分的隔墙,形成一种可弹性空间变化。装置配件拆卸组装,可进行简单操作更换,符合一种有机新陈代谢思想。“项目”概念空间装置在建筑内部以生长繁殖的状态存在,如图(2-8)所示的情况,从一开始的零单元,经过微个体的集群吸纳,装置之间的演变,形成项目单元的跨界交流合作。
图2-8 “项目”装置衍生
2.2.4场地应对设计策略
设计选取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与鄂尔多斯东街交叉口的树木园场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交通位置,很好的从各方面满足了创新创业的模式需要。其周边环境为大学生高校园区,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产业的主力军,具有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素养,为其形成长时间良好的氛围熏陶。同时场地又位于呼和浩特市地下轨道交通规划的三号线与四号线交叉点之上,由此可考虑城市空间集约化发展,把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立体化设计,将地下商业交通空间与地上创新创意空间进行商业展示化结合式设计,为产品展示提供较多的参与式人流,从而汇聚更多思想的可能性跨界合作。
主题单元建筑以80M见方的姿态,可进行场地的横向衍生发展,建筑四个方向可通过交通的横向插接,进行一种有机思想的体现。建筑底部形成开放性广场空间,联系北侧树木园形成街道转角广场,进行展示性空间设置。
在建筑内部具体进行的应对场地气候设计,呼和浩特市属于严寒地区,建筑属于办公类属性,其外表皮采取双层玻璃幕墙,加强保温减少能耗。建筑中间置入三个竖向采光桶,起到拔风效应,进行内部气流更新,建筑内部采光需求。建筑屋顶形成漂浮的祥云状态,寓意着思想创意汇聚云端,主要采取木结构编织的网架结构,外表附上聚碳酸酯材料的可再生膜。同时在屋顶上设有带有汇聚性功能的采光装置,形成一种开放空间的限定,可在此汇聚形成交流的人群。
图2-10 建筑内部竖向设计
三、结语:设计状态呈现
“漂浮下的一场聚会”经过对设计背景的分析,认识到互联网的介入,使生活和生产进入了创新的2.0时代,需要为之构建合理的创业平台空间,去解决现有的这一矛盾。当理念的植入形成一种设计态度,把握了设计的方向,并以理性的思维方法,
运用建筑的设计策略去解决发现的生活问题,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建筑从业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策背景之下,去进行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有力思考。回顾整个设计过程,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交织的思考。
图3-1 设计效果展示
参考文献:
[1]孙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网,2015-03-06.
[2]最爱我爱百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B/OL].http://baike.baidu.com,2016.
[3]袁昊.日本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J].建筑材料,2007:74-76.
[4]王明亮.未来企业组织的变形记,[J/OL].http://www.520jixie.com,2015.
[5]付剑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与商业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2:21-93.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办发〔2016〕35号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作者自绘与网页.
作者简介:王棋翔(1991-01-1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永城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
论文作者:王棋翔,李鹏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互联网论文; 建筑论文; 模式论文; 空间论文; 项目论文; 大众论文; 呼和浩特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