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乳腺癌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5例乳腺癌患者,所选患者均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后患者心率、血压和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中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消除不良情绪,保障手术疗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应激反应;乳腺癌;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160-02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主要指的是乳腺上皮组织出现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女性群体中,危害性极大。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措施,但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尽管手术部位已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但因手术创伤、器官组织牵引等原因,仍会导致机体出现非特异性应激反应[1],增加手术风险。本院对未确诊的乳腺癌患者需先行局麻将肿物切除,其后送至病理科采取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便于及时诊断肿瘤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患者需于手术室等待病理诊断结果。若病理结果提示良性,即可加压包扎将患者送回病房;若病理结果提示恶性,则需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通常患者等待的时间约30~40min,由于患者等待病理结果这一阶段的内心活动复杂,对诊断结果存在恐慌心理,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故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十分必要。现探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8例乳腺癌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的临床价值,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确诊为乳腺癌,均为女性,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入组时间由2017年1月—2018年12月结束,年龄最小30岁,最大60岁,均值(42.85±5.74)岁;肿瘤分期:Ⅰ期38例,Ⅱ期27例;手术类型:25例乳腺癌根治术,2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18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经乳腺X线摄影检查结合临床全面评估确诊,符合《乳腺癌临床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乳头溢液,且患侧乳房外表皮肤无弹性,呈“橘皮样改变”或“酒窝征”;(2)满足手术治疗适应证;(3)患者享有知情权,自愿签署同意书入组研究。
排除标准:(1)伴有肾、肝和心等疾病;(2)听力及交流障碍;(3)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4)凝血机制障碍、脑血管疾病和严重感染者。
1.2 方法
所选患者手术期间均给予手术室护理,内容如下:(1)术前30min将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调节好,通常温度为24~26℃,湿度为50%~60%,将手术所需急救药物和器械物品准备好;其后摆放好患者体位,在完成消毒铺单后,将温度适当调高,并落实保暖工作;(2)麻醉前与患者加强交流,以温和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流程,且待患者清醒时给予必要的安抚,避免患者出现应激反应;(3)麻醉后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等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麻醉医师,并协助其积极处理;(4)术中护理:①术中护理操作应当轻柔,尽可能少发出声音,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与尊重感;若患者手术期间意识清醒,需及时提供情感支持和语言鼓励,适当通过轻拍手臂、握手等给予身体安抚;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出现明显变化时,需向患者及时说明,并密切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的注意力及时分散,进而减少其紧张、恐慌等心理。②病理等待期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性质,在此期间,巡回护理人员需陪伴在患者身侧,可不必配合其他手术操作,主动守候在患者身旁,与患者热情沟通,转移患者对诊断结果的关注度,必要时可紧握患者双手,教会其放松身心的技巧,使患者通过深呼吸等,调节情绪状态,并增强信心,最终由心理、生理等方面接受手术治疗。另外,多数患者在等待病理的过程中,对手术治疗效果过于担忧,或怀疑手术疗效、术后存活率等。对于此类患者,巡回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告知手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特别是要耐心解释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临床预后,并结合患者的实际需要,简单讲解手术流程、术中操作与术后注意事项等,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意识到为了身体健康,适当地作出努力与牺牲是必要的;同时,鼓励患者采用其他方法弥补体表和体形改变。③部分患者担忧病理结果为恶性,采取乳腺癌根治术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因此打定主意,即便是恶性,也不接受根治术治疗。对于此类心理活动复杂的患者,手术室护理人员需通过与之交流,使患者认识到生命、家人、朋友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并明确告知患者,在保证手术的基础上会尽可能为其减少费用,采用最适宜的手术方案,使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5)对患者外展的肢体进行观察,并将肢体约束带适当放松,防止患侧肢体外展过度。缝合手术创口前,协助患者放松患侧外展上肢,确保其与患侧胸壁紧贴,进而放松手术切口局部的皮肤,使张力减少。(6)完成手术后,应用温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将消毒液、血迹等擦拭干净,并帮助患者更换衣物,有效保暖,应用棉被将患者机体各部位覆盖好,防止隐私部位暴露;固定好导尿管和引流管,患者清醒后,再同病房护理人员交接,将手术成功、术后注意事项等告知家属。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心率变化情况。
1.4 评价指标
参考Zung焦虑抑郁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愈高,表明情绪状态愈不佳。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汇总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应激反应分析
护理前后,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对比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x-±s)
3.讨论
据文献记载[2],女性乳腺包括脂肪组织、纤维腺体、纤维组织、皮肤组织等。当下尚未完全明确乳腺癌的患病机制,有学者[3]认为乳腺癌的发生是社会环境、激素和遗传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上述因素促使乳腺腺上皮组织恶化增生进而引起肿瘤。当下临床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措施为手术治疗,但手术会带来较大的创伤,并且患者还需要面对乳房缺失、疾病预后不良等问题,因此极易产生诸多心理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围术期手术疗效。
术中护理指的是患者安置在手术台准备手术到结束手术转到恢复室这一过程的护理[4];术中护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保障手术有序进行,另外还包括提供术中所需物品、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及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护理后的心率、血压水平与护理前对比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手术室护理有效安全,能稳定患者的术前状态。手术是一种心理应激因素,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也会使患者的循环、内分泌与神经等系统受到影响,开展手术室护理时,护理人员需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的疑问,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及时帮助、鼓励和关心患者,减少术中不适感,减轻情绪波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术中操作时,护理人员还需展现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促使手术尽快完成。研究结果提示,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表明手术室护理有利于改善及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应激反应减少,最终为手术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临床实用性强。
综上,手术室护理运用在乳腺癌患者中效果可靠,能减少应激反应,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缪凤芳.手术室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6(6):146-148.
[2]王静.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7,4(22):239-240.
[3]钟增连.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0):80-81.
[4]古秀清,林青.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6-8.
论文作者:汪建美,佘迎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患者论文; 乳腺癌论文; 手术论文; 手术室论文; 病理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心理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