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4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华[1](2021)在《含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收集接受二线治疗含雷替曲塞方案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临床真实世界条件下观察含雷替曲塞二线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重要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150例在我院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89例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数据完整并且可评价。89例患者均为使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进展后,二线使用含雷替曲塞方案化疗,收集入选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血液学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使用统计软件SPSS 26.0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行Log-rank单因素检验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有意义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二线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提示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数据完全可评估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89例,经含雷替曲塞二线方案治疗后,首次疗效评价依据RECIST1.1标准。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氟尿嘧啶使用时间、远处转移器官数、CEA、CA199与含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肠癌PF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线氟尿嘧啶使用时间是影响含雷替曲塞二线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PFS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时间>6个月是影响含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近期疗效评价结果:其中CR0例,PR20例,SD 48例,PD 21例,ORR(CR+PR)为22.47%,DCR(CR+PR+SD)为76.4%。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34.8%)(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0.3%)、恶心呕吐(28.1%)、腹泻(20.2%)、皮疹(19.1%)、转氨酶升高(19.1%)、周围神经毒性(13.5%)、鼻衄(11.2%)、血小板减少(5.62%)、高血压(5.6%)等。以I-II度不良反应为主,仅2例(2.25%)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1、含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且毒副反应可耐受。mPFS 达 5.8 个月,ORR 为 22.47%,DCR 为 76.4%。2、一线5-FU使用时间>6个月是影响含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
彭海萍[2](2021)在《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中益肠汤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此治疗对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水平、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补中益肠汤加减,每月连续服药21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实体瘤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近期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16.66%,疾病控制率76.66%,对照组客观缓解率为13.33%,疾病控制率为63.33%,两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外周血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对照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的面色苍白、唇色色淡积分无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4度骨髓抑制,对照组出现2例4度骨髓抑制,均考虑为化疗药物引起。结论:(1)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实体瘤疗效方面没有优势。(2)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及升高WBC、RBC、PLT、Hb水平方面有优势。(3)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医症侯、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更显着。(4)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阳[3](2021)在《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血药浓度、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UPLC-MS/MS方法检测血浆中5-FU的浓度;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5-FU代谢酶基因MTHFR、UMPS、DPYD多态性与5-FU血药浓度、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加强临床用药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色谱柱为Shim-pack XR-C8(100mm×2.0mm,2.2u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v/v),定量分析离子对129/42.1(5-FU)、188.9/42.1(5-Br U),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本,进行方法学验证,包括专属性、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残留效应、精确度和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观察了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且接受m FOLFOX6或FOLFIRI方案化疗的CRC患者,收集相应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3m L,检测基因型和血药浓度,对疗效进行评价,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等级划分。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工作用SPSS 26.0进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符合检测要求。共纳入CRC患者54例,血药浓度范围为69.7-567 ng·m L-1,平均值为284.21 ng·m L-1。疗效评估为CR的2例,PR 21例,SD 16例,PD 15例。发生骨髓抑制反应的44例,恶心呕吐反应40例,腹泻反应21例,口腔黏膜炎反应19例,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MTHFR C667T位点野生型12例,突变型42例;A1298C位点野生型37例,突变型17例。UMPS G1336A位点野生型49例,突变型5例;G213位点野生型35例,突变型19例;A1050T位点野生型52例,突变型2例。DPYD A1627G位点野生型23例,突变型30例。本研究未发现DPYD基因14G1A、A2846T、C1679T位点突变。统计结果显示,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的患者中,UMPS G213A位点为野生型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该位点为突变型的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m FOLFOX6化疗方案的患者中,UMPS G213A位点为突变型的患者出现腹泻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该位点为野生型的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C667T位点为野生型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该位点为突变型的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MPS G1336A位点野生型的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高于突变型,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示MTHFR、UMPS和DPYD基因位点突变与5-FU血药浓度、化疗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检测5-FU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简单、高效、灵敏、准确、适用性强,能够满足测定要求。MTHFR C667T位点和UMPS G213A位点可作为预测5-FU化疗消化道毒性的指标;UMPS G1336A位点可作为预测5-FU化疗血液学毒性的指标。CRC患者使用5-FU时,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必要时预防用药,实现个体化给药,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隋雅丽[4](2020)在《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消栓肠溶胶囊对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⑴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所有接受奥沙利铂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归档病案,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化疗过程中消栓肠溶胶囊使用史、神经毒性发生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消栓肠溶胶囊的使用是否能预防或缓解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毒性。⑵连续入组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肿瘤病区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7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两组患者均采用XELOX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输注,第一天;卡培他滨片1000mg/m2口服,每日两次,第一天到第十四天;3周为一个周期,共计8周期。试验组于第1周期化疗开始时同时服用消栓肠溶胶囊,一次2粒,每日三次,服用至第8周期化疗结束。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不使用可能影响周围神经感觉及功能的中西药,并严格避凉。采用奥沙利铂原研机构Sanofi-syn-thelabo公司肿瘤中心建立的专门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在4周期及8周期化疗结束后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通过卡方检验验证消栓肠溶胶囊的作用。结果:⑴使用消栓肠溶胶囊是神经毒性的保护因素[OR=0.300,95%CI(0.221,0.407)]。⑵对照组和试验组急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65.6%和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化疗4周期时,对照组和试验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37.5%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化疗8周期时,对照组和试验组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68.8%和36.4%,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累计化疗8周期时,试验组Ⅲ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可以降低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并能延缓神经毒性的进展。同时消栓肠溶胶囊可降低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而不影响化疗患者的肝肾功能。
闫康鹏[5](2021)在《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胃癌在中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有超过300,000人死于胃癌,胃癌的生存率低下主要归因于其早期检测率低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亦或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一旦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年。尽管可以对晚期胃癌进行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但联合化疗持续时间可能会因毒性反应而受限,因此,胃癌,尤其是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且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来完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位于人常染色体8q24,其编码的PSCA多肽属于Thy-1/LY-6家族,是由包含12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蛋白。研究表明PSCA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和增殖调节,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本研究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初步研究胃癌常用化疗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这项研究中,对于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内热灌注化疗(IHPC)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受试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构成比、民族、年龄、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生活习惯、家族史、胃癌患者基本疾病信息(诊断、分期、病理类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支数≥1支,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每周≥3次,累计饮酒时间≥1年。标本采集:禁食12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安静的休息1小时后,病人使用一次性采血装置将5 m L静脉血液放置EDTA抗凝管中,采集实验基因组RNA后,在-80℃冷冻保存。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CCK-8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影响。(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3)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6)q RT-PCR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影响。3.腹腔热灌注化疗协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这项研究中,回顾性统计了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90名PSCA基因人群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住院,并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明确。(2)所有病例都接受了胃癌的腹腔镜探查术明确合并腹膜转移。在对照组中,常规引流管放置,依次缝合关闭腹腔,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止痛、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随后定期化疗随访。在IHPC组,将具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导管于术后分别在肝脏的表面、脾窝和盆腔进行放置,并分别固定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左下腹壁上。此外,使用奥沙利铂(200mg)、5-氟尿嘧啶(1000mg)分两次剂量,依次行序贯腹腔灌注化疗,每隔一天重复一次,总共4次。将体外循环管与高热化疗机连接,并安装合适的测温装置后,向灌注袋中加入2000ml5%葡萄糖溶液+100 mg奥沙利铂或0.9%氯化钠溶液2000ml+500 mg 5-氟尿嘧啶加入循环泵和加热系统。待化疗液温度稳定到38°C后,将引流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管,并将灌注速度调整到500 ml/min,温度逐渐升高,使患者适应环境,温度控制在43°C 60分钟。之后,腹腔中残留液的体积允许小于1500 m L,将循环管道及引流管与低负压引流袋相连。治疗后定期化疗随访。结果: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1)PSCA表达于胃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沉默。此外,胃癌的发生与PSCA基因rs2294008T/C多态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增加低分化、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2)本研究共包括549名胃癌患者和592名健康对照组患者。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都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因素(59.22±10.94 vs.58.45±11.74,P=0.421)和性别因素(P=0.485)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和饮酒有显着差异。(3)我们发现携带rs2294008 CT/TT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与患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年轻群体(OR=1.40,95%CI=1.00-1.94,P=0.049),男性群体(OR=1.39,95%CI=1.06-1.84,P=0.019),从不吸烟者(OR=1.43,95%CI=1.03-1.97,P=0.031),长期饮酒者(OR=1.60,95%CI=1.01-2.55,P=0.048),以及非贲门肿瘤部位(OR=1.43,95%CI=1.11-1.85,P=0.006)。(4)发现rs2976392与m RNA表达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于rs2294008与m RNA表达之间。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敏感,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敏感。(2)在MGC-803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抑制效果更显着。(3)Annexin V/PI双染法发现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促进凋亡效果更显着。(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显着抑制MGC-803细胞G1期和S期细胞,而G2/M期细胞显着增加,出现阻滞细胞周期G1期的现象;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5)通过DAPI染色法检测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出现递增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6)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低表达,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7)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8)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表达;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效果更显着。3.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IHPC组的45例患者中,有19例CR病例(42.2%)、9例PR病例(20%),7例SD病例(15.6%),10例PD病例(22.2%),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52.1%(12/23),中分化腺癌为61.5%(8/13),印戒细胞癌为44.4%(4/9)。总有效率(CR+PR)为53.3%(24/45)。在对照组的45例中,有15例CR病例(33.3%),10例PR病例(22.2%),8例SD病例(17.8%)和12例PD病例(26.7%),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44.4%(12/27),中分化腺癌为60.0%(6/10),印戒细胞癌为12.5%(1/8)。总有效率(CR+PR)为42.2%(19/45)。(2)研究发现,在IHPC组中,有9例显着改善,16例改善,12例稳定和8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改善-稳定)率为82.2%(37/45)。在对照组,有7例显着改善,14例改善,13例稳定和11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率(改善+稳定)为75.6%(34/4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两组患者腹痛的发病率分别为35.6%和28.9%,其中轻度疼痛为主,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在IHPC组,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显着减少(6.7%),在对照组中1名患者显着减少(2.2%),白细胞数在使用G-CSF下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在IHPC组分别4例(8.9%)和7例(15.6%),在对照组分别为4例(8.9%)和2例(4.5%)。手术前两组肝肾功能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此外,手术后两组患者之间未发现ALT和TBIL水平的统计显着差异(p=0.135,p=0.097)。但是,IHPC组中的s Cr和BUN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s Cr和BUN水平(p=0.016,p=0.010)。在大多数病例可出现I级发热、恶心和呕吐,治疗后病情可减轻。腹腔热灌注患者未发现出血、血尿、腹泻、皮疹、过敏、灌注导管堵塞或脱落、手术切口或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在手术后的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名患者(2.2%)和3名患者(6.7%)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无患者(0%)和1名患者(2.2%)出现反流食管炎并发症,2名患者(4.4%)和1名患者(2.1%)出现肠梗阻并发症,和1个病人(2.1%)和无病人(0%)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4)IHP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随访中,IHPC组总生存率17.8%(8/45),无进展生存率66.7%(30/45)。在对照组中,总生存率为13.3%(6/45),无进展生存率为42.2%(19/45)。结论:(1)我们调查了PSCA基因rs2976392 G>A和rs2294008 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关系。验证了两个PSCA基因rs2294008 C>T和rs2976392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增加有显着关联。(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和HGSMC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能力都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GC-803细胞中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阻滞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递增的趋势,其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下这种效果更显着。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处理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和蛋白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3)PSCA基因人群合并腹腔转移胃癌患者应用IHPC与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他们的OS和PFS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孙健[6](2020)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的114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选进此项研究,所有患者符合2017年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均经过临床症状、临床病理检查、上腹部增强CT、上腹部B超、甲胎蛋白检查证实。将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TACE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TACE治疗,两组均行2-5周期TACE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基本特征,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FP、肿瘤直径及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病例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情况,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患者随访研究采用生存分析。包括K-M法估计患者生存期,Log-rank法检验行分组变量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SS 19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结果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1.1.近期疗效比较1.1.1肿瘤大小变化比较全部病例TACE治疗2周期后4~6周复查,依据mRECIST肿瘤疗效评价,雷替曲塞组(A组)与表柔比星组(B组),A组疾病控制率是87.93%;B组疾病控制率是82.14%,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 AF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FP下降大于50%例数分别为24例和19例,下降率为41.37%和33.93%,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远期疗效比较A、B两组患者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10%、86.21%、50%、22.41%;91.07%、71.43%、28.53%、19.64%,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18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进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16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18月大于B组中位生存期,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雷替曲塞组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较雷替曲塞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2.1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发生8例,B组发生42例,AB组发生率分别为13.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骨髓抑制比较根据两组血常规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下降例数为8例和17例,下降率为13.79%和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肝功能损伤比较根据两组肝功能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术前的A组的ALT、AST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ALT、AST低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3.1.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肿瘤数目、肿瘤直径、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术后AFP变化、TACE治疗次数(P<0.05)。3.2多因素回归分析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个数、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提示有门脉癌栓、TNM分期高、肿瘤多发、肿瘤大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后AFP值变化明显、TACE治疗次数多肝癌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结论:1.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好,不但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而且临床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2.雷替曲塞组与表柔比星组比较,在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患者生存期有优势。3.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
刘显菊[7](2020)在《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相对于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在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方面的优势,指导临床用药;探索mFLOT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为胃癌的化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证据。方法:严格依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患者(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共8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学证实为胃癌。将80例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mFLOT方案化疗:即多西他赛(TXT)50mg/m2,静脉滴注,2h,d1;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LV)200mg/m2,静脉滴注,2h,d1;5-Fu 2400mg/m2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每21d为一周期。对照组接受mFOLFOX6方案化疗:即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 h,d1,5-Fu 400mg/m2,静脉推注,d1,5-Fu 2400mg/m2,连续静脉滴注46 h,14 d为1个周期。在化疗期间可予以预防性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在多西紫杉醇治疗前后口服地塞米松,以防止液体潴留和过敏反应。必要时予以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治疗。每例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全身化疗,每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近期疗效评价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mFLOT方案的疾病控制率(DCR)为92.5%,高于mFOLFOX6方案(85%),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2.mFLOT组与mFOLFOX6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0个月和6个月,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42),mFLOT方案在延长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更有优势,且中位PFS并不低于胃癌的其他化疗方案。3.将mFLOT组与mFOLFOX6组所有接受化疗的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R0切除)率分别为60%和37.5%,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44),mFLOT方案可作为一种新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用于局部晚期胃癌的术前治疗。4.mFLOT方案导致的III度和IV度血液学化疗毒副作用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45%)、白细胞减少(30.0%)、血小板减少(10%)及贫血(7.5%);中性粒细胞减少百分比与mFOLFOX6组相比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而两组的非血液学毒性如腹泻、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毒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时,与mFOLFOX6方案相比,mFLOT方方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可接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着提高了手术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治疗晚期或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种新的化疗方案,值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一步在临床推广使用。
陈月[8](2020)在《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药联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广州省中医院接受化疗与靶向治疗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信息表的收集(详见附录6),把患者的入院临床症状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别进行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的骨髓抑制、肝功能、肾功能、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手足综合征、胆碱能综合征、外周神经毒性、乏力、高血压、出血、胃穿孔、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等的情况,其中在治疗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严重的副反应决定分级情况。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530例,结肠癌与直肠癌的比为1.8:1;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3:1;处于51-70岁之间的患者共385例,占72.7%;Ⅲ期与Ⅳ期患者比为2.2:1;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64例,占68.7%;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方案,共410例,占77.4%。录入患者首次化疗及靶向治疗时入院临床症状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时,发现两者症状、舌苔脉象基本一致,则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中医证候无研究意义。以下证候为患者首次化疗及靶向治疗时入院临床症状整理出的中医证候,其中脾虚气滞证171例,湿热蕴结证105例,瘀毒内阻证62例,脾肾阳虚证104例,肝肾阴虚证48例,气血两虚证4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的副反应中出现骨髓抑制266例,其中Ⅲ-Ⅳ度骨髓抑制52例(9.8%),肝功能异常171例,肾功能异常27例,胃肠道反应229例,Ⅲ度胃肠道反应27例(5.1%),手足综合征49例,疲乏129例,胆碱能综合征7例,外周神经毒性2例。副反应表现为高血压、出血、胃穿孔、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等病例未见。六个证候中,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程度、便秘程度、手足综合征和疲乏无力均与脾虚气滞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便秘程度、口腔粘膜反应程度、恶心呕吐程度、手足综合征均与湿热蕴结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各副反应均与瘀毒内阻证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腹泻程度、手足综合征均与脾肾阳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手足综合征与肝肾阴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疲乏无力与气血两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程度与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及脾肾阳虚证相关,其中,脾虚气滞证患者不易发生便秘;湿热蕴结证患者易发生便秘、口腔黏膜反应及恶心呕吐;脾肾阳虚证患者易发生腹泻。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手足综合征与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多种证型相关。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乏力与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相关。
沈少艳[9](2020)在《胃肠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肠癌位居全球癌症的前五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然而,胃肠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仍然面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高风险。研究表明,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HIPC)+静脉化疗(Intravenous Chemotherapy,IC)可降低根治术后胃肠癌的复发转移率,改善预后。因此研究胃肠癌根治术后HIPC+IC的疗效与安全性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目的:系统评价胃肠癌根治术后HIPC+I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集HIPC联合IC对比单一IC治疗根治术后胃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位评价者独立采用End Note X9对文献进行筛选、剔除、纳入,并用Excel进行资料提取等。本文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标准和Rev 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45篇RCTs,共44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1.疗效:HIPC+IC组的1、2、3和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IC组,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25,1.702.97)、(2.55,1.893.43)、(2.46,2.142.82)和(2.53,2.073.0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同时,HIPC+IC组局部复发率、腹膜转移率、远处转移率及肝转移率低于IC组,其OR和95%CI分别为(0.34,0.270.42)、(0.35,0.200.35)、(0.45,0.330.62)和(0.39,0.270.5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HIPC+IC组的恶心与呕吐、白细胞减少、周围神经毒性、血小板减少、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及Ⅲ-Ⅳ度恶心与呕吐发生率低于IC组。HIPC+I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肠梗阻、腹泻、腹痛腹胀、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Ⅲ-Ⅳ度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IC组。然而,仅腹痛腹胀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标记物:HIPC+IC组的血液中CEA及CA199的水平低于IC组,其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和95%CI分别为(-5.52,-12.522.02)和(-16.37,-23.44-9.3),仅CA1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C相比,HIPC+IC治疗根治术后胃肠癌的疗效较好,降低肿瘤标记物CA199的水平,安全性尚可。
汪耔璇[10](2020)在《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选择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拟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的患者纳入病例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收益评估。比较、分析并评价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及可行性,以期为晚期结直肠癌在临床综合治疗中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方法:选取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拟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n=27)和对照组25例(n=25)。对照组单纯行FOLFIRI方案化疗,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在FOLFIRI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同时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煎剂口服,治疗均以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1个周期,完成连续2个周期的治疗后,2组均进行收益评估并比较,评估项目:实体瘤客观疗效、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体力状况评分、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异常糖链糖蛋白(TAP))、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4/CD8)、安全性指标评价及严重程度。认真跟踪、收集、记录并整理患者数据,待完成2个周期的治疗,再次详细记录数据,将所得数据,分类分组输入EXCEL表格进行筛录,并根据数据属性不同,分别将不同类别数据移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结果:1.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均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两组在实体瘤客观缩小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结果为:治疗组RR:25.9%,DCR:81.5%;对照组RR:24%,DCR:76%,上述结果可知,相较单用FOLFIRI方案化疗的对照组而言,中药辅助治疗组的实体瘤缩瘤疗效稍有优势,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就本次研究而言,从总体上来讲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联合FOLFIRI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缩瘤率方面效果欠佳,但相较单纯使用化疗治疗而言,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或可稍有增效。2.中医证候改善评价: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较对照组而言,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3.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完成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显着改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患者经治疗,生活质量并无明显改善,结果表明在应用FOLFIRI方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同时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能有效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4.安全性指标评价方面:在连续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具佳,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顺利完成本次研究。但是,两组患者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治疗相关副反应,相关症状主要集中在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等血液学毒性及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副反应方面,治疗组出现腹泻/便秘症状的有7例(25.9%),有5例(18.5%)患者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数量下降的有11例(40.7%)、贫血的有9例(33.3%),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有12例(44.4%)。对照组中有15例(60.0%)患者出现腹泻/便秘症状且有2例(8.0%)症状较重,有11例(44.0%)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在骨髓抑制方面,统计到白细胞数目下降的有13例(52.0%)、贫血的有9例(36.0%),在肝损害方面,统计到有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有12例(48.0%)。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治疗组能降低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出现的概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对于单纯使用FOLFIRI化疗方案的患者来讲,同时口服补中益气汤能明显减少患者出现腹泻/便秘等肠道副反应的几率,进一步证实了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5.在肿瘤指标方面: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及对照组CEA、CA125、CA19-9、TAP等观察的肿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CEA及CA19-9下降幅度小,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CA125、TAP指标上,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下降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对于单纯使用FOLFIRI方案,加用补中益气汤能使肿瘤指标呈下降趋势。6.在免疫指标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在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的CD3指标数值较前上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而CD4、CD8、CD4/CD8等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免疫指标方面未得出阳性结果,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联合化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的免疫指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结论:目前临床上晚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常因可选用治疗方法很有限,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中治疗的有效率不高,肿瘤细胞在患者体内分布广、总负荷大、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负担重,对可选方案耐受度低等原因,常常面临生活质量差、心理负担重、预后不佳、生存期短等问题。而本次研究发现,相比单用FOLFIRI方案化疗,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虽在客观临床疗效上无明显优势,但是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伴随症状的发生,降低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负担,改善食欲、增加食量,辅助规律生活作息,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同时还能够辅助降低肿瘤指标,改善机体免疫。
二、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含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总体资料分析 |
3.1.1 远期疗效分析 |
3.1.2 近期疗效分析 |
3.1.3 单因素生存分析 |
3.1.4 多因素生存分析 |
3.2 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人群生存分析 |
3.2.1 76例使用贝伐珠单抗组人群PFS临床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
3.2.2 使用贝伐珠单抗组人群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 |
3.3 雷替曲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2)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西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中晚期气血两虚型结直肠癌病机的认识 |
2 导师治疗气血亏虚型结直肠癌临床症状的经验总结 |
3 补中益肠汤的方义 |
4 补中益肠汤治疗结直肠癌潜在的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表 |
综述:中西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1 手术治疗 |
1.2 化学治疗 |
1.3 靶向治疗 |
1.4 免疫疗法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 |
2.1 中医联合手术治疗 |
2.2 中医药配合化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血药浓度、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1.3 化疗方案 |
1.1.4 血样的采集 |
1.1.5 疗效评价标准 |
1.1.6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5-FU疗效与患者临床基础信息的关系 |
1.2.2 5-FU不良反应与患者临床基础信息关系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UPLC-MS/MS法测定CRC患者外周血中5-FU的血药浓度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仪器和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质谱扫描图 |
2.2.2 方法学验证 |
2.2.3 CRC患者5-FU血药浓度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CRC患者5-FU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DNA检测条带 |
3.2.2 PCR产物检测条带 |
3.2.3 基因测序图谱 |
3.2.4 SNP检测结果 |
3.2.5 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基础信息的关系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血药浓度、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2.1 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血药浓度的关系 |
4.2.2 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化疗效果的关系 |
4.2.3 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RC化疗药物5-FU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回顾性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资料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评估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 |
3 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神经毒性的单因素分析 |
3.2 神经毒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消栓肠溶胶囊与神经毒性间的关系 |
4.1 消栓肠溶胶囊使用组和未用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
4.2 使用消栓肠溶胶囊对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
5 其他指标与神经毒性发生率间的关系 |
5.1 PICC置管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5.2 累计剂量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讨论 |
结论 |
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诊断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3.1 化疗方法 |
2.3.2 中成药治疗方法 |
2.3.3 主要使用药物 |
2.3.4 化疗药物减量情况 |
2.3.5 输液通路 |
2.3.6 常见副作用处理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4.1 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 |
2.4.2 慢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及程度 |
2.4.3 化疗相关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分布及化疗完成情况 |
1.2 基线资料比较 |
1.3 奥沙利铂累计剂量 |
2 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 |
3 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 |
4 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程度 |
5 化疗相关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5.1 骨髓抑制发生率 |
5.2 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药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胃癌 |
1.2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 |
1.3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 |
1.4 胃癌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放射化疗 |
1.4.3 其他治疗方法 |
第2章 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和标本收集 |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4 主要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PSCA基因rs2294008和m RNA表达 |
2.2.2 PSCA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 |
2.2.3 PSCA多态性与胃癌风险关联分层分析 |
2.2.4 PSCA基因rs2294008和rs2976392 的联动失衡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的抑制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 细胞的生长曲线 |
3.2.2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
3.2.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3.2.4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阻滞胃癌细胞周期 |
3.2.5 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3.2.6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表达 |
3.2.7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蛋白表达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对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疗效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一般资料 |
4.1.2 治疗方法 |
4.1.3 评价指标 |
4.1.4 统计学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短期疗效评价 |
4.2.2 KPS评价 |
4.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4.2.4 患者生存随访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胃癌:回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6)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技术路线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获益分析 |
3.2.1 mFLOT组和mFOLFOX6 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2 mFLOT组和mFOLFOX6 组手术率比较 |
3.2.3 mFLOT组和mFOLFOX6 组化疗毒副作用比较 |
3.2.4 mFLOT组和mFOLFOX6 组化疗患者的生存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
1.1.2 结直肠癌的病因研究 |
1.1.3 结直肠癌的症状研究 |
1.1.4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
1.1.5 中晚期结直肠内科治疗 |
1.1.6 结直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 |
1.2 大肠癌的中医研究概况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
1.2.3 中医对化疗与靶向治疗毒副反应的的认识及治疗 |
1.2.4 各家对大肠癌的治疗经验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路线图 |
2.1.2 病例来源 |
2.1.3 纳排标准 |
2.1.4 治疗方案 |
2.1.5 录入数据 |
2.1.6 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基本资料的统计描述 |
2.2.2 中医证候构成的统计描述 |
2.2.3 副反应的统计描述 |
2.2.4 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的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1.1 患者基本资料 |
3.1.2 中医证候分布 |
3.1.3 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情况 |
3.2 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
3.2.1 胃肠道反应与中医证候 |
3.2.2 手足综合征与中医证候 |
3.2.3 乏力与中医证候 |
3.3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胃肠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癌症流行病学 |
1.2 胃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因素及辅助治疗 |
1.3 腹腔热灌注化疗 |
1.4 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肠癌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1.1 检索词 |
2.1.2 检索库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查和资料提取 |
2.4 质量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总生存率 |
3.4.2 亚组分析 |
3.4.3 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
3.4.4 安全性 |
3.4.5 肿瘤标记物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HIPC联合IC治疗根治术后胃肠癌的疗效性分析 |
4.2 HIPC联合IC治疗根治术后胃肠癌的安全性分析 |
4.3 HIPC联合IC治疗根治术后胃肠癌的肿瘤标记物的分析 |
4.4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10)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结直肠癌在中医学历史中的发展及认知 |
1.1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及命名 |
1.2 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 |
1.3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治则 |
2、现代医学对晚期结直肠癌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2.1 手术治疗 |
2.2 化学治疗 |
2.3 靶向药物治疗 |
2.4 免疫治疗 |
3、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3.1 中药单体研究 |
3.2 中药复方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资料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来源 |
2.3 一般资料比较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 |
2.7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客观及主观疗效方面 |
3.2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讨论 |
1.1 对中医证候改善的影响 |
1.2 对肿瘤客观疗效的影响 |
1.3 对KPS评分的影响 |
1.4 对肿瘤指标的影响 |
1.5 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
1.6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1.7 安全性分析 |
2、方药及药理分析 |
2.1 方义探析 |
2.2 方药分析 |
3、肿瘤与“脾气虚证”的探讨 |
3.1 肿瘤与“脾气虚证”的关联紧密 |
3.2 补益脾气法在结直肠癌的研究与运用 |
4、临床体会 |
4.1 补气健脾是治疗恶性肿瘤之要 |
4.2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恶性肿瘤之可用良方 |
4.3 因人而异,因时制宜,辨证论治 |
5、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D]. 刘小华. 南昌大学, 2021(09)
- [2]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D]. 彭海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CRC患者基因多态性与5-FU血药浓度、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李阳.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D]. 隋雅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5]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D]. 闫康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6]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孙健. 扬州大学, 2020(04)
- [7]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 刘显菊. 青海大学, 2020(02)
- [8]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陈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胃肠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 沈少艳. 兰州大学, 2020(01)
- [10]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D]. 汪耔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