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联合肝素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预防肾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_周涛

周涛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 山东 枣庄 277400)

【摘要】 目的:探讨西替利嗪联合肝素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预防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8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68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片+西替利嗪+双嘧达莫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替利嗪联合肝素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能有效预防肾损害,提高综合治疗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西替利嗪;肝素钠;过敏性紫癜;肾损害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122-02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及肾功能损伤;同时也存在血管壁受损的表现,有血栓形成的倾向[1]。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学异常,也有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同时也包括基因多态性的改变和凝血与纤溶机制紊乱。在常规治疗中,西替利嗪的应用比较多,但是疗效一直不太好,也很难预防肾损害[2]。当前肝素钠作为一神新型的高效抗凝剂已经被应用于临床抗凝治疗中,肝素钠可以通过阻断多个环节改变过敏性紫癜的血液高凝状态,起到抗凝溶拴的作用的同时保证肾小球基底膜的完整性[3]。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8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68例,纳入标准: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年龄3~8岁;病程小于2个月;患者或法定监护人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未按规定用药,中途加药或换药者;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22±1.34岁;疾病类型:单纯性紫癜48例,伴随有消化道症状者10例,伴有关节症状者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强的松片+西替利嗪+双嘧达莫片治疗,强的松片前4周以1mg?kg-1?d-1,分2~3次口服,5~12周逐渐减量至停用;口服西替利嗪 10mg,每晚睡前一次,连续应用12周;双嘧达莫片以3mg?kg-1?d-1,每天1次,也连续治疗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治疗,以100U?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 静滴,疗程2周。

1.3 评价标准

(1)疗效标准:显效:无新的紫癜出现,关节和腹部疼痛显著缓解;有效:紫癜基本消失,有轻度蛋白尿;无效:紫癜不退,症状及体征加重或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2)肾损伤情况:观察与记录两组肾损害发生前情况,判断标准:尿蛋白阳性,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血清白蛋白<30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9.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例)

2.2 肾损害发生情况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肾损害发生率为5.9%,而对照组为20.6%,治疗组的肾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病,是以皮肤、关节、胃肠及肾脏损害为主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当前我国小儿的过敏性紫癜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药物过敏及食物等因素。现代研究表明儿童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为病理改变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可以引起多脏器损伤,严重危及患儿健康,临床常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4]。

当前也有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全身小血管的炎性改变,血管壁完整性破坏,血小板功能增强,可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甚至血管腔闭塞。而肝素钠可阻断内外源性凝血过程,可增加血管壁及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和阻止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破坏,缓解小血管痉挛[5]。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9.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显著,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都比较高,从而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血小板粘附聚集机会,对肾脏有一定的损伤。肝素钠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的损伤、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灭活内毒素、抗补体作用、促进毛细血管基底膜阴离子的重建等作用,从而有效的发挥肾保护作用,阻止了肾损害的发生发展[6]。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的肾损害发生率为5.9%,而对照组为20.6%,治疗组的肾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西替利嗪联合肝素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能有效预防肾损害,提高综合治疗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枫.小儿过敏性紫癜32例诊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 111-113.

[2]李荣.成年人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8):21-22.

[3]龚方彪.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J].中医药学报,2012,40(2):120-121.

[4]乔文华.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2(6):1288-1289.

[5]胡伟,王小艳,王茜丽.儿童过敏性紫癜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5):86-88.

[6]黄梅.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3(22):128-129.

论文作者:周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  ;  ;  ;  ;  ;  ;  ;  

西替利嗪联合肝素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预防肾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_周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