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汇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汇市场论文,香港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汇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个庞大的市场是由遍布全球的许多市场组成的。这些市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苏黎世、香港、法兰克福、巴黎等城市。在这些外汇市场中,香港是一个特殊类型的地区级外汇市场,而且也是近20年来迅速崛起的市场,尤为引人注目。据国际清算银行(BIS )最新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香港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到1995年4月达到910亿美元,超过了瑞士苏黎世而成为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
一、香港外汇市场的特征
第一、交易币种齐全 香港外汇交易按币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港元兑各种外币的交易。其中包括兑换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等主要货币,也包括兑换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如泰国铢、新加坡元、印尼盾、马来西亚元等。1993年,宝生银行还开设了兑换人民币的业务,使人民币也进入了香港外汇市场挂牌交易。
另一类交易则是美元兑其他外币的交易。这一交易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服务于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的国际资金调拨,占了总交易量的90%。
由于香港的交易者往往倾向于先以港币兑换美元,再以美元兑换其他外币,这种套购活动将两类交易紧紧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美元因是套购活动中的媒介货币,故其交易量最大,大约占香港外汇交易总量的90%以上。
第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高 香港外汇市场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外汇交易的机构构成、资金来源和交易规模三个方面。
从机构构成上看,香港外汇市场上聚集了英、美、欧、日、东南亚、中国大陆及香港本地的诸多大中小银行。 到1993 年底香港地区共有172家银行。现在全球100家最大银行中,已有81家银行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从80年代以后,香港一直是世界上除伦敦、纽约之外设立银行机构最多的城市。“银行多过米铺”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特色。
从资金来源上看,截止1989年底,香港银行业共有总资产42, 474亿港元,但海外银行存入香港的资金就达24,283亿港元,占了57.2 %,到1993年底,总资产增长到了57,115.7亿港元, 增长额的大部分也是来自海外银行。
从交易规模上看,也是外资银行最为活跃。在香港外汇市场上,美资银行集团交易量最大,其次分别是欧资银行、日资银行,然后才轮到汇丰银行集团、中银集团、当地及华资银行集团。
上述银行都是香港外汇市场的市场制造者(market maker),即无论你想买进还是卖出外汇,他们都会标出牌价,作为你的对应方与你交易。这和一般的个人交易者或中小机构交易者在一段时期内只能充当买卖交易中的一方截然不同。正是这些市场制造者对外汇市场提供了市场价格和流动性,使交易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
第三,形成全天运转的无形市场 香港外汇市场和伦敦、纽约、东京外汇市场一样,是一个无形市场,交易商都是通过电脑终端、电话、电传和其他通讯方式联系,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交易场所存在。香港市场每天开市的正式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5点收市。但实际上,许多金融机构在早上7点或7∶30就已有交易员上班报出行市。到收市时,虽然许多金融机构都已冲平当日外汇头寸,不再作新的交易,但实际上仍有许多机构继续在伦敦市场、纽约市场交易,直到纽约市场收市时才停止。可见,由于外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参与交易者范围的日趋广泛,它的交易时间越来越不固定,香港实际上成了一个全天运转的外汇市场。
二 香港外汇市场发展原因
香港外汇市场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
第一、经济贸易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使得进行贸易结算的外汇买卖业务发展起来,在这种实质性外汇交易需求的带动下,外汇交易市场开始建立并逐渐独立于贸易之外自成体系地发展起来。外汇交易种类、产品和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交易量迅速扩大,到1992年4月, 香港外汇市场日交易量达到610亿美元,而全港一年的商品贸易额只有2,430 亿美元,即每日约10亿美元,仅是外汇日交易量的1%多一些。可见, 外汇交易早已不再只限于原来的实际性需求而扩散到了金融资产管理和投资、投机需求等方面去了。
第二、香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背靠近些年经济突飞猛进的珠江三角洲和整个中国大市场,面向东南亚,运通全球,历来是东南亚华侨资金的避风港,后来又成为石油美元的落脚点,是中国大陆和世界大市场接轨的关键环节。大陆80年代后的国民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使香港经济、金融也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
在外汇交易的时间区域上,香港和东京、新加坡一样,是连接伦敦、纽约连续24小时接力营业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在纽约市场已收市,伦敦市场尚未开市的这段时间区域内,外汇交易主要由香港、东京和新加坡这三个大市场承担。
第三、外汇管制的放松是香港外汇市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放松外汇管制和实行港币浮动汇率制之后,港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香港出口贸易通过港币结算的比例大幅增加,约占香港贸易总额的15%。同时,港币用于非贸易结算数额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近些年外资又大量涌入香港,香港的亚洲美元市场日趋活跃,同欧洲外汇市场的配合也日益密切。这一切促使香港外汇市场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日渐成为东亚、东南亚地区最活跃的外汇交易中心。
第四、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是香港外汇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香港于1983年7月正式实行金融三级制, 该体制将金融信贷机构分为三个层次:持牌银行、持牌财务公司和注册财务公司。通过这种分级规定,限制财务公司与银行争夺吸收资金的能力,使银行吸收的存款占到全港存款总额的2/3以上, 巩固了银行的领导地位。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各类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行其道,避免了盲目竞争,保证了香港金融业的有序化经营,稳定了香港外汇市场的资金来源和交易队伍。
第五、香港当局为促进外汇市场的发育及完善所做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实行低税率政策,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
外汇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审慎的监管架构(PrudentialFrameword)。为此, 香港金融当局在市场发展中不断探索:为控制银行的外汇交易风险,要求银行填报呈交申请表格来监察银行的外汇交易;1992年初成立外汇及货币市场运作委员会,旨在发展“最佳市场操守准则”。它虽然是一个民间团体,但它为外汇市场同业的正确操守提出了行为规范和监管制度,使市场有了一个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另外,香港政府长期以来奉行低税政策,这吸引了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香港外汇市场的繁荣。
三 香港外汇市场前景展望
香港外汇市场虽然在短短20年间就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但就其前景而言,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新加坡。而在外汇市场上,新加坡近些年主要挑战对象也是香港。香港和新加坡只相差半个时区,每天几乎同时开市、同时闭市,又是同处于联结纽约和伦敦市场的时间区域上,外汇市场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新加坡因为有了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联结,两相配合,可以很便捷地进行24小时外汇交易,新加坡外汇市场也籍此而获得迅速发展,并在1982年交易量超过香港名列世界第五,近些年更是超过瑞士苏黎世而名列第四,并已开始向位居第三的东京外汇市场发起更猛烈的挑战了。
新加坡外汇市场赶超过了香港,是不是说明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被取代了呢?不是的。原因在于香港具有新加坡及其他一些外汇市场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
首先是因为香港地处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前景最为可观的亚太地区的中央位置,而且背靠着中国大陆这块巨大的经济腹地,会得到中国大陆强大的经济规模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支持,大量资金会流入这个地区。九七回归后,“港人治港”,会充分发挥富有创业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香港人民的巨大潜能。而且,香港是中国大陆的转口港,随着香港与大陆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因贸易所产生的实质性外汇需求会较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多,也就是说,外汇交易中投机的比例相对较小,使香港外汇市场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
其次是香港外汇市场的衍生性交易(主要指外汇期货、期权及互换交易)较少,只占1%,而伦敦市场占了3%以上,纽约市场占了6%。 新加坡外汇市场的比例很高。金融衍生工具虽是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但在实际交易中因其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而常被用作强投机性工具。由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造成的金融动荡也屡见不鲜:1987年由纽约的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的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 )而酿就了全球性股灾;今年2月份由于在新加坡炒买日经225指数期货导致了巴林银行倒闭;以及几乎与此同时发生的上海“327国债期货风波”, 都使人深切地意识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投机性和破坏性。香港外汇市场衍生性交易份量少,而且香港金融当局在发展衍生性交易的同时对衍生工具的监管问题十分重视,并为降低市场风险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为促进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作出不遗余力的努力。这一努力的目光是长远的,它会有助于香港外汇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
最后,香港不但是远东的外汇交易中心之一,它还是全球五大黄金市场之一,是由巨大的股票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基金市场等组成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更广义地说,香港是世界贸易、金融、旅游、信息、航运的综合性经济金融中心。这一切,都会支持香港外汇市场在挑战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因此,香港外汇市场虽面临着其他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挑战,但它的发展势头仍会很劲,发展前景会是十分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