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人民医院 161046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征象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 CT检查、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遮盖容积再现(SVR)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其CT征像的认识与诊断正确率。结果:采用 MPR重建后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洞征、胸膜受侵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 MPR重建后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征象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容量,强化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值达到峰值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SVR重建后无空洞征检出,而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受侵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VR重建后血管集束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采用SSD重建后无空洞征检出,而在显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受侵征等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SD重建后对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结论: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 MPR、SSD、SVR等三种不同的图像后处理,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征的显示敏感性显著提高。多层螺旋 CT 灌注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 CT;非小细胞病变;经皮细针穿刺
前言:多层螺旋CT(MSCT)肺灌注成像之所以是现阶段研究热点,是因为多数研究提示灌注成像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管生成可能相关,初步研究也表明灌注成像与NSCLC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灌注成像可能通过无创性评估病变的血流模式差异来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因此系统研究灌注成像与NSCLC病理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前瞻性对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19~ 73岁,平均55岁。病灶直径1.5~ 8.0cm,平均3.7cm。鳞癌27例,腺癌30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腺鳞癌5例。术前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者34例,无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0例。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23例,有淋巴结转移21例。
1.2方法
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 4层螺旋CT机,AW4.2工作站。先行受检者取仰卧位,行全肺CT平扫,自胸廓入口至膈平面;对患者作全胸容积平扫和增强扫描,接着对病灶做薄层扫描。扫描参数:旋转时 间0.6s、120KV、120mA、层距 及 层 厚 均 为5mm[1,2]。病灶区域进行薄层重建,重建层厚为0.625mm。增强扫描采用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给药,对比剂选用欧乃派克,注药速度(3.0~4.0)ml/s,总量80~100ml。然后将数据传至 GE AW4.2工作站影像工作站进行重建,首选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遮盖容积再现(SVR)。综合横断面薄层图像、MPR、SVR、SSD图像结果给出诊断,若诊断不一致时重复操作,细致分析并协商确定,然后对MPR、SVR、SSD图像和横断位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MPR与薄层扫描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各种征象检出率的比较,采用 MPR重建后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洞征、胸膜受侵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 MPR重建后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征象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05、4.66、4.61,P <0.05)。SVR与薄层扫描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各种征象检出率的比较,由表2可知采用SVR重建后无空洞征检出,而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受侵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VR重建后血管集束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01,P<0.05)。SSD与薄层扫描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各种征象检出率的比较,由表3可知采用SSD重建后无空洞征检出,而在显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受侵征等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SD重建后对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07,P <0.05)。
3.结论
3.1非小细胞肺癌CT诊断分析
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当其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大多累及临近脏器,为手术治疗增加不小的难度。因此,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放化疗易出现较多的副作用,加之个体差异,放化疗的疗效很难评估。临床上对如何有效评估放化疗的疗效报道甚少。有研究表明,CT 灌注成像在肿瘤的恶性程度鉴别、疗效评价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以往的 CT 诊断仅仅凭借形态上的特征及图像上的增幅值变化来判断,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 技术不断改进,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它不仅可以像传统 CT 法那样反映形态上特征,也可以通过灌注成像的参数反映肿瘤组织功能上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影像学的应用范围,也为临床上判断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3.2多层螺旋CT对非小细胞病变诊断价值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部病变得到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是指位于段支气管以下、肺周边部位的恶性肿瘤,占肺癌总数的80%,是最为常见的肺癌。它主要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由于该病进展快、预后差,因而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一直受到临床医生关注,而且其CT表现也多种多样,易和其他疾病相混淆。所以,传统的胸部平片及普通 CT 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检出率较低;但是,随着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其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已被公认。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最重要、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MPR 可以于任意角度、任意平面重组图像,克服了普通CT横轴面图像观察的局限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横断面薄层中存在的分叶征假阴性现象。SSD 是应用较早的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旋转及任意角度观察,可对高于所设定阈值的表面数据进行遮盖成像;所以SSD对显示肿瘤供血血管较横断薄层更直观。SVR图像主要的特点是分辨率高、三维空间解剖关系清晰、色彩逼真、可任意旋转角度、适用范围广,能够很好地显示血管集束征,是目前较常用的后处理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薄层CT无法清晰显示所需要的影像,可选择一定的重建技术协助诊断,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多层螺旋 CT 灌注可以有效反映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前后的特征,为临床上的诊断、预测及治疗效果评定提供了有力依据。可见该技术能有效测量评定肿瘤病理特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金忠,戈伟,张园如,等. CT/CT 图像融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对 V_(20)及放射性肺炎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2):154 -157.
[2] 温翠侠,任洪荣,丁纪,等. 非小细胞肺癌 PET-CT 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J]. 实用癌症杂志,2012,(6):645- 648.
[3] 韩子阳,陈椿,郭朝晖,等. PET/CT 与螺旋CT 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断的对比[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449- 451.
论文作者:董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薄层论文; 肺癌论文; 胸膜论文; 检出论文; 细胞论文; 征象论文; 高于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