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庆阳市宁县中村卫生院 甘肃 庆阳 745206)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方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10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51例;治疗组49例,治疗组加服自拟方煎剂。结果: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方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自拟方;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340-02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最多见。秋冬季是婴幼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l~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病原体为轮状病毒)门诊患儿100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1.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泄泻》制定。
1.1.1.1诊断依据: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1.1.1.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1.1.1.3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1.1.1.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
1.1.1.5大便病原体检查:轮状病毒抗原,阳性。
1.1.1.6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1.1.1.7证候分类,辩证属湿热证者: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1.1.2西医诊断: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腹泻病》(第7版)制定。
1.1.2.1诊断依据:以腹泻水样便,每日5~10次,至10多次,伴轻度呕吐或发热为主症。
1.1.2.2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等)
1.1.2.3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
所选病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对照组51例(男22例,女29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4.2个月;就诊时病程均为1~3d。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就诊时的病程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100例患儿病情分类情况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包括:1、预防脱水,2、纠正脱水;3、继续饮食;4、合理用药(采用抗病毒和肠粘膜保护剂)。
1.2.2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原则上并自拟方加减治疗
1.2.2.1基本方:
黄芩5~10g 葛根5~10g 马齿苋5~10g 甘草5g 苍术5~10g
1.2.2.2加减:
热重于湿,加连翘;湿重于热,加滑石、茯苓;腹痛加木香;口渴加生石膏、芦根;呕吐加半夏。
上方日一剂,水煎分3次温服
1.3 疗效标准
1.3.1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
1.3.2好转: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白细胞偶见。
1.3.3未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2.结果
表2 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结果
注:两组临床治疗3天后疗效比较见表2,对照组治愈率62.7%,好转14例,好转率27.5%,总有效率90.2%;;应用自拟方治疗组治愈43例,治愈率87.8%,好转6例,好转率12.2%,总有效率,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10月 、体重9.0kg。2011年11月7日初诊:患儿主因:腹泻稀水样便2天,日6~8次,尿少1天,粪色褐而臭,有粘液,小便短赤,体查:体温:37.8℃,神清,精神差,皮肤弹性欠佳,眼窝略凹陷,口唇干,双肺呼吸音粗。肠鸣音活跃,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腹部肠管明显扩张,积气。影像学诊断:肠胀气。实验室检查:轮状病毒抗原阳性。
诊断:西医诊断: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
治疗:
1、蒙脱石散 1.0 口服,每天三次。
2、口服补液盐 。
3、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黄芩5g 葛根5g 马齿苋6g 甘草5g 苍术6g 连翘8g 生石膏5g 上方日一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11年11月8日复诊:患儿精神明显好转,排黄色稀便2次,尿量增多,日1次,黄色无臭软便,小便清,量中等,无呕吐,无发热,遵原方继服两剂而愈。
4.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泄泻”,“飨泄”,“注下”等范畴,临床以大便粪质稀溏为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多发于秋冬季节或气候突然变化之时,加之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寒暖不知自调,易感外邪而患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幼科释谜》沈金鳌“芽儿脏气未全。不胜药力”。《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幼科全书·泄泻》:“凡泄泻皆属湿。其证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主,不可一例混施。”
《古今医统·幼幼汇集·泻泄门》:“泻泄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
4.2 观点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病机为脾湿,邪犯胃肠,湿热泄泻。治当清热利湿。故其自拟方用于临床,辩证简洁,疗效卓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论文作者: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肠炎论文; 大便论文; 婴幼儿论文; 症状论文; 患儿论文; 疗效论文; 粘液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