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文明是物化的精神文明_精神文明论文

论物质文明是物化的精神文明_精神文明论文

论物质文明是物化了的精神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文明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虽然讨论了多年,但是至今仍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精神文明的作用如何定位?而最根本的问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否等同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来说,是否只能起到支持、动力、保障的作用?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有没有决定作用?

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自从提出建设两个文明的时候起,就有人或明或暗地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同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他们根据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原理,来想当然地推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他们的思路大致如下: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然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那么物质文明就是第一性的,精神文明就是第二性的,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只是对物质文明的反映;既然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那么物质文明就是精神文明的本原,精神文明只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物质文明必然先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只能跟在物质文明后面;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不可能决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只具有反作用。

按照这一逻辑,两个文明的建设用不着同时抓,更用不着两手都要硬,只要把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抓好就行了。有了物质文明,反映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就会自然出现。

如果这一逻辑是成立的,那么邓小平同志讲的两个文明建设要同时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反而成了错误的了。因为这个理论不符合上述的推理,即不符合物质文明在先、精神文明在后的逻辑。如果有人指出上述的推理是错误的,他们就会反问你:难道这个推理不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吗?难道物质与精神是同时产生的吗?

对于上述关于物质与精神是否同时产生的诘问是不难回答的。物质与精神当然不是同时产生的,不仅唯物主义者这样认为,就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不同的只是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 〕但是我在这里也要问一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能等同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吗?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历史轮廓是怎样一个样子呢?

从人类社会大的历史过程来看,即从宏观的历史阶段来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同时产生,同步向前发展的,二者携手并进,相互伴随。奴隶社会有它的物质文明,同时有与该社会物质文明相应的精神文明。到封建社会,物质文明向前发展了一步,精神文明也向前发展了一步。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封建社会的两个文明相比较,又是另外一番新的景象。从上述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从宏观上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产生,携手并进,无先无后,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此一历史事实表明,用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的模式去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缺乏科学精神的。我们不能不经论证就把物质文明等同于物质、把精神文明等同于精神,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同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是必须的。但是,坚持唯物主义本身并不是目的,坚持唯物主义也不是简单地把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当作公式到处去套。

物质文明与物质当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是物质文明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不断进行加工的结果。物质文明作为历史哲学的一个范畴,它所表征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进化的程度,而是对人类、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改造物质世界的结果的一个描述。这就如同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这些概念所表征的不是石头、铜、铁自身演化的过程,而是对人类由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过程的描述一样。对于物质世界自身来说,虽然其进化、演化的程度也有高下之差别,但是不存在文明不文明的问题,我们不能说灵长类的动物比其它动物要文明一些,文明作为一个范畴,不属于物质世界自身,它是对人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状态的描述。物质文明中的“物质”不是文明的主体,它只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物化形态,是人类文明的物质生产方面的体现。物质文明不等同于物质,物质文明所具有的属性自然也不等同于物质的属性。

精神文明与精神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精神文明也不等同于精神。精神有文明的,也有不文明的。不文明的精神就是野蛮、愚昧、落后、反动、丑陋、残暴、荒谬、下流、不人道、不道德等等。而文明的精神总是同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文明中的“物质”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同样的道理,精神文明中的“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形态,是人类文明在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方面的表现。所以精神文明与精神不是等同的概念,其内涵不一样,属性当然也不一样。

文明主体是谁呢?是人、是人类、是人类社会。马克思在谈到社会历史与人的关系时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 〕离开人的活动就没有什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为了生存改造着物质世界。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改造与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同时产生的两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们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力量。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对立的双方,当然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是相互依存的东西,而不是一方先于另一方、一方决定另一方。恩格斯曾说过,相互作用消除了一切绝对的首要性和次要性。他的意思是说,相互作用的本身其作用是相互的,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不存在谁先于谁的问题。也可以说,对于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说,不需要区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无从区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它二者之间就不存在这种关系。

那么对于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对立双方的作用应当如何进行研究呢?恩格斯对此也有论述。他说:“相互作用消除了一切绝对的首要性和次要性。可是,同时它又是一个两面的过程,按其本性来说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观察;为了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在全部结果尚未综合出来以前,甚至必须分别按两种观点一一加以研究。但是,我们如果片面地抓住一个观点,认为比起另一个观点来它是绝对的观点……那我们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思维的片面性;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3〕按照恩格斯的思路, 我们可以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作用,分解为两个过程来观察:即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作用两个观察点、两个作用过程来观察分析。同时,应当避免把一个观点绝对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从两个角度、两个方向观察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结为这样两句话:即物质文明是物化了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化为文明精神的物质文明。下面我对这两个结论、对这两个过程进行一个简要的说明。

先谈一谈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作用。

物质文明并不是物质世界自身进化、演化的结果,它是精神文明物化的结果。所谓精神文明的物化,并不是说精神文明会独立地、直接地转化为物质文明。精神不论其是文明的,或者是野蛮的,离开一定的物质承担者和物质手段,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是什么都实现不了的。精神文明的物化,就是使文明精神外化为一定的物质实体的过程,是人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实体和物质手段,通过物质生产活动,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生产出融化有真、善、美在其中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必须明确地指出:构成精神文明的每种要素,都是可以物化的。

首先,物质文明是人的聪明才智的结晶。无论是古代的物质文明还是现代的物质文明,无论是从事物质生产凭借的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现代生活消费品,有哪一样不是人的知识、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呢?自然界提供的只是以自然形态存在的原料,由原料加工成原材料、进而成成品,成为体现人的文明的物质形态,离开人的聪明才智能行吗?没有知识、科学,能有现代的物质文明吗?知识、科学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精神创造力。当知识、科学转化为技术,这时精神力量才向着物质力量转化,精神创造力向着物质手段转化。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指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占居了首要的地位,起到最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人的聪明才智可以物化,是显而易见的,是现代社会随时随地都可以感觉到的。

其次,先进的思想、正确的决策、高明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物化,都可以转化为物质文明。从世界历史上看,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还很落后,其物质文明的程度,不如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不占领先地位。但是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哲学理论、发展了起来,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一跃成为世界上物质文明发达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这一方面是当时欧洲自然科学、 生产技术物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物质文明也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物化的结果。再以中国近二十年的变化为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之前的若干年内,中国有几亿人吃不饱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但是今天中国吃不饱饭的人,大大减少了。那么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改革带来的。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邓小平的理论,使物质生活资料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国力急剧增强、财富大幅度增加。先进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可以物化、可以变成物质文明,这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所经历的事实。

第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理想、伟大的献身精神,也可以物化,也可以化为物质文明。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道德、人生信念也是力量。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在物质上经受着极大的困难,然而我们赢得了胜利。凭的是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是伟大的献身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在物质条件和技术资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凭我们自己的力量生产出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凭的是什么?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许许多多劳动模范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比别人生产出既多又好的物质产品,凭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与道德吗?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正确的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就是精神文明的主要要素吗?精神文明付诸生产实践可以物化为物质文明,这也是人类历史证明了的真理。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说没有精神文明就没有物质文明。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不就是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四有人才,当作建设物质文明的先决条件吗?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物力、财力十分紧张的国家,如果不尽快提高国民的智力、不尽快发展科学技术、上上下下不能同心同德,那么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这些实际问题,正在迫使我们承认物质文明是物化了的精神文明这条客观真理。

如果没有精神文明也就没有物质文明的命题是可以成立的,那么这不也就等于承认了精神文明可以决定物质文明吗?是这样的。但是,这是从怎样意义上讲的“决定”呢?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的意义上讲的,而不是把精神文明当作物质文明的本原,不是从本原与派生物意义上使用“决定”一词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因而有条件意义上的互相决定的关系。囿于某种错误的理解而不敢充分肯定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有着条件意义上的决定作用,是作茧自缚。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作用如上所述,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有何作用呢?

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作用这一观察点看,精神文明是化为文明精神的物质文明。没有物质文明也不可能有精神文明。无论是精神文明的整体状况还是精神文明每个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文明这个条件。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场地、校舍和各种物质手段,需要足够的资金;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各种先进的设施、仪器、材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技术、再把技术投入生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需的物质条件与资金就更复杂、更巨大。可以说,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简直就是一个越来越大的资金和越来越多的物质消耗过程。只有把钱花足了,把物质材料、物质手段用够了,新的更高一级的物质文明成果才会出现。即使是思想道德的教化,也不能仅仅凭空说教,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普遍地退化。先富而后教,乃是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精神文件对于物质文明的依赖,是毋庸多言的道理。只是必须明白,这种依赖也是事物与条件的关系,而不是派生物与本原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强调指出,即我所说的精神文明是化为文明精神的物质文明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即物质文明并非都能化为文明精神。因为物质文明也可能被假、丑、恶所利用。比如说,电脑网络是现代的物质文明。利用它来为发展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它就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化为文明精神。但是如果利用它来做坏事,现代的物质文明就转化成了具有现代特点的假、丑、恶。

这一情况表明,物质文明化为文明精神比精神文明物化为文明物质还需要更多的、更复杂的社会条件相配合,物质文明不能自然而然地化为文明精神。

物质文明不能自然而然地化为精神文明这种现象也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非总是相统一的,有时也会发生分离。

本文的第二部分曾指出: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大的历史阶段来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同时产生的,是携手并进的。就是说,从人类历史的宏观过程来看,两个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但是,这只是就宏观而言,就大的历史阶段、大的社会形态而言。具体到微观,即具体到一个局部、地区、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一定总是同步发展的。特别是在社会形态交替的时期,两个文明往往会出现分离的情形。恩格斯曾经指出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5 〕的情况就是一例。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些经济上的暴发户虽然十分富有,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好,但是这种物质文明并不能立即使他们的国民在精神上文明起来。精神上的愚昧落后与物质生活的富有会并存很长的时间。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所以有时会相分离,二者的发展不同步、不平衡,是因为两个文明毕竟是两个事物,是两个性质不相同的系统。尽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但同时又是各自相对独立,各自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发展的条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这就有可能使得二者的发展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程度上相分离,使二者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

但是在一个统一社会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不可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或迟或早二者会相平衡。因为这两者的存在、发展,终归是要以对方的存在、发展为条件的,终归都要受到对方的制约,二者终归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这个平衡过程可能是积极平衡的道路,即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积极的努力,使落后的一方得到较快发展,使落后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或者是个消极的平衡,即先进的一方的发展受到落后的方面制约,使其发展势头被扼制、甚至向后倒退,从而在一个低水平上双方相平衡。这个过程当然是个自发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实现的。无论是通过何种道路,二者迟早相平衡是必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同一个社会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发展水平的不相适应只能是暂时的,而两个方面的相适应、相统一才是合乎规律的、必然的、长久的。否则,此一社会、此一民族、此一国家的存在、发展就是畸形的。而长期的畸形就会导致二者的消极平衡。到了那个时候,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存在下去了,改朝换代、或者是灭种亡国的厄运,就该降临到人们的头上了。

在讨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忘记这样一件事,即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除了人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精神现象外,再没有别的什么动物具有完整的精神现象。就此而言,精神文明这个概念,是专门用来修饰人、评价人的概念。讲的再直接一些,精神文明只能是人的精神文明,也可以说精神文明就是人的文明。精神文明是描述人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理论、道德情感等方面进步的状态的一个概念。物质文明则是描述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条件进步的状态的概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是器物的进步与人的进步的关系。简言之,是人的文明与物的文明之间的关系。

把精神文明归结为人的文明,把物质文明归结为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条件的文明,并不是要得出先有人的文明然后才有器物的文明的结论。因为从概念上说,人的文明与器物的文明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两件事,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实践、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同一个过程的产物。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6 〕人类不可能脱离物质生产先文明其精神。但是,把精神文明归结为人的文明,把物质文明简化为物的文明,把二者的关系简化为人与物的关系,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精神文明在两个文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这种概括有助于人们理解两个文明的深层矛盾;有助于改变一些人把两个文明的关系当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误解;有助于克服两个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不正常现象。

注释:

〔1〕唯心主义也不承认物质与精神同时产生, 它与唯物主义所不同的是认为精神先于物质。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第146 页。

〔4〕《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29页。

标签:;  ;  ;  ;  

论物质文明是物化的精神文明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