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南族的歌唱文学_毛南族论文

论毛南族的歌唱文学_毛南族论文

论毛南族的唱师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南族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虔诚的敬神活动——“还愿”

“还愿”是毛南语的汉译,毛南语通称为“肥套”,意在要以宗教仪式的方式兑现过去曾对神许过的诺言。我们知道,宗教是“人的存在人脑中的幻想的反映”(马克思语),为了缩短幻想与现实的距离,毛南族先民们创造了《韩仲定的故事》以说明“还愿”活动的来历。《还愿》唱本作了这样的叙述:

从前有个叫韩仲定的人,原籍南宁府,家住宜化县独立州古里乡石崇村,与卢氏姑娘成婚,但久不生子,在三月十三日他向婆王许愿,祈求花仙分给他一对花,花童们听了很高兴,争先恐后前来投胎。这样他先后得了5男2女,7个孩子比皇帝还有福气。然而, 仲定却无心偿还原先许下的诺言。婆王得知此事后,派遣花仙前来把7 个孩子全部收回花山。韩仲定夫妇喊天呼地,仙官化装成秀才来到人间发问:你们夫妻从早到晚哭什么?仲定知错,表示如能找得孩子回来,定要办好还愿。仲定在叔伯们的帮助下做了还愿,此后儿女们得以重返人间。

这个古老的故事,旨在规劝人们要以仲定为鉴,对神灵许过愿的事不可怠慢,不可违背。对神没有忠诚老实的态度,想祈求保佑是不会实现的。这便是毛南人做“还愿”的来历。

毛南族的唱师文学主要集中在《还愿》唱本中。唱师文学实为敬神文学,其思想核心是要人们对神灵虔诚崇奉、忠诚老实。而敬神思想起源于原始宗教社会意识,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产物,实质上是用一种虚幻的歪曲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

毛南族做“还愿”活动有着很长的历史。上干强村谭耀乐一家祖传做还愿的师公班子大约已有四百多年之久;中南村松崖屯谭少红师公班子的第四代弟子谭善明(笔者之一谭亚洲的父亲)20岁时从师。由此推断,谭少红师公班子做还愿的时间起码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还愿”就其内容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架桥标名”求花要子而做的“还愿”,叫“红筵还愿”,它以韩仲定故事的人物为主线;二是为“除病消灾”偿还罪债而做的“还愿”,叫“黄筵还愿”是以黄莲这个人打仗临行时向雷王许愿,后不还愿而生病的故事为主线来开展的。从规模的大小来看,有满3代人才做一次还愿的,这样就需设三门殿坛,规模最大最全面;两代人才做还愿的需设二门殿坛,属中等规模;一代人做还愿的只设一门殿坛,规模最小。师公演出的内容和场次是根据上述的不同情况及做“红筵”还是做“黄筵”来定,所以,不同规模的“还愿”所演出的情况均有所区别。

最大的“还愿”演出有13场,一般要备用小猪崽7只,鸡15只, 鸭3只,牛内脏一副,除了“送花”用的“长生鸡”大公鸡留养外, 其他牲畜均杀来作供品。中等规模的“还愿”所需供品数量减半。

旧时,活跃在毛南族地区影响较大的师公戏班子主要有谭道显的松崖班,谭仁度的堂八班,谭耀东的上干强班,谭仁德的南木班,谭公归的东信班,谭俊修的下塘班,谭壮启的古豹班,后来,由谭善明接管谭道显及谭壮启的班后,只和同期的师兄弟联合演出,未组织自己的独立班子,也不再带徒弟。

师公们活动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九月至第二年的二月立春前,其他时间大都在各自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算是“业余”演出。他们活动范围除毛南地区外还到邻近的壮、瑶、布依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去演出,如环江的水源、川山、洛阳等乡以及河池县、南丹县及贵州的荔波县等地乡村演出。在毛南地区演出请三界公爷出场“保筵”,而在壮族地区则请莫一大王出场“保筵”。

“还愿”演出的场次、规模,除了看主家多代还是单代还愿外,还要看主家的经济能力,有钱人讲排场,演出的内容多,时间就长。全剧共有13场,即:三光、三元、社王、仙桥、鲁仙、花林仙官、三娘与土地、万岁娘娘、三界与蒙官、覃三九、送花、雷王和雷兵、太师六官等。每场戏里又包含有许多内容互不相干的小戏。最活跃的角色白裤瑶王虽然没有专设的场次,但他从始至终贯穿在场与场之间,出场次数最多。因此,整个《还愿》唱本结构相当松散、零乱,有很大的灵活性、随意性。但是它却是毛南人将神话和宗教仪式两者融合而成的精神产品,是唱师们进行宗教活动仪式唯一依据的教科书。它为后代人研究毛南族原始社会结构,文化思想及历史源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还愿》的文学价值

流传将近500年历史的毛南族傩戏《还愿》, 象一条金丝彩带把毛南山乡遍地皆是犹如珍珠般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乃至音乐舞蹈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连缀起来,成为璀璨的项链,悬挂在巍峨的岜音山上,闪耀于光辉的民族之林。

因为有了《还愿》,毛南族原始文化才能比较完整地得以保存下来。由于长期的偏见和误解,这些珍贵的民族艺术却被视为宗教迷信的产物而加以焚毁,无人去挖掘、整理和研究。据调查,原来的《还愿》唱本有敬请众神用的《大供全集》,祭祀献供品用的《保筵·茶礼卷》、记载神话传说的《红筵过棹》、歌谣本《求花二集》、解释还愿起因的《大供坛开二中霄》、巫语本《三满供》、讲叙毛南族历史、地理、民俗的《五湖解》、赞颂神用的歌谣本《红筵起欢》等有九本之多。后来几经洗劫、累遭焚毁,大部分唱本已经失传,现在散留在民间的一些手抄本很不齐全,加上都是口耳传授或凭记忆重新抄录,谬误、错漏很多,这给我们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1985年春,谭亚洲曾和广西民族学院的过伟教授用半个月的时间较系统详细地对《还愿》作实地调查,并先后三次临场观看了师公们的演出,做了临场记录,1994年又再一次进行录像摄拍,把原没有搜集到的唱本再进行搜集。现已翻译出的《还愿》唱本有巫语二万五千七百多字,除散歌外,光叙事歌谣就有27首,共二千二百八十多行,还有三十多个神话故事。尚未翻译的大约也有五万多字。从《还愿》所包括的内容来看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毛南族的《山海经》,在毛南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愿》属五斗米道,受梅山教派的影响较深,它除了音乐、舞蹈、雕刻、剪纸、绘画民间艺术外,主要由经文巫语、神话、歌谣组成,是我们研究毛南族古代历史、文化最珍贵的资料。这里,仅就它的文学价值作些探讨。

一、神奇的神话形象

构成《还愿》的主要内容是36个神及其神话。这些神是:婆王(又叫万岁娘娘、三尊圣母)、三界公爷、太师六官(莫六)、地主灵娘(又叫灵娘、灵婆、五娘)、土司蒙官、覃三九(九官)、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三光、社王、瑶王、欧官、家仙、雷王、雷兵、土地(杜弟)、三娘、灶王、花林仙官、张天、三合、六丁、城皇、六公、仙乔、托生、洪周、普天、梁胡(良吾)、花家、莫一大王、鲁仙、卢盗、猿人等。里面谈到而不上场的还有杜丹、莫二相公、韩仲定、黄莲、张平等神话传说人物以及有关盘古、龙女与汉鹏、梁鸿与孟光、梁祝、董永的爱情故事。还有鸡、鸭、马、花等动物故事和物产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与其说是构成《还愿》的主要内容,为《还愿》演出服务,倒不如说是借《还愿》作舞台,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神话传播,因为它们与以韩仲定还愿故事作主线串联全剧的内容毫不沾边,长达13场连续演出达48个小时的《还愿》,可说是毛南古代系列剧。许多故事情节是牵强附会拉上去的,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本身毫不相干。正因为如此,它的内容繁杂,包罗万象,比较完整地把毛南族原始文化保存下来,具有较高文化思想及文学艺术的研究价值。

神话同别的艺术一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产生于一定社会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共源于同一意识形态统一体,民间神话故事常被师公们拿去改编,披上民间宗教的外衣,成为宗教活动的唱本。《还愿》唱本就是这样形成的。本来人们向神进行忏悔活动的宗教仪式应是比较简单的,而师公们却将它拉扯成演出长达四、五十个小时的长戏。这其中最能够吸引人的契机在于将三十多个神话故事、五千多行歌谣串联进来,加上二万多字串词(巫语),使师公们有着充分施展表演技能的空间,大胆地把那些本来没有生命和灵气的自然现象以及一切动物、植物人格化和神格化,使他们变成活生生的而又具有无比威力的神形象,寄托和表达人们对生存及发展的多种欲求和真挚愿望,进行人间喜怒哀乐的心灵交流。《还愿》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感人的神形象。

(一)出身不凡的村寨保护神。《还愿》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守护村寨的社王神的不凡身世。他出世之前,父亲早已去世,年轻的母亲守寡,然而在一次走夜路返家途中,忽然感到身子一震,竟是怀了身孕。后生下一男孩,不敢抚养(因无夫而孕),便置于路边。一只母羊给他喂奶,再将其丢到山林野地,家仙却将其抱回。母亲再忍心把他抛进水塘里,7天后去查看,一只凤凰展开美丽的翅膀将其抱住, 小孩甜甜入睡。此奇事传至京城,皇帝认为乃神灵降世,便命之为保护人间人畜安康的社王。因社王生于二月初三,毛南人便定此日为敬奉社王神的社日。《还愿》描绘社王如此不凡的身世,以生动奇特的心理因素来塑造这位保护神的形象。这不仅是师公们为使自己演的戏能吸引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宗教活动教诲民众虔诚崇奉神的需要。其神话形象,更加奇特,更有感染力。

(二)移山挖海造平原的英雄神。毛南族先民在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斗争中同大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大自然发生的一切作出种种解释。

毛南山乡是大石山区,石多地少,且贫瘠、缺水、种植艰难,加上天灾人祸,收获甚微,毛南人实在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毛南人多么企盼眼前的石山变成一马平川,而靠自己的微力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便创造一个有神力的英雄汉来寄托人们的这种愿望。于是,一个移山挖海造平原的英雄覃三九的故事便应运而生。覃三九少时游历四方到昆仑山从师学法术,学了削石术和移山术,返回毛南山后,计划移走群山造一片平原。他用法术把群山变成一群牛,自己赶着缓缓而行,当牛群赶到水源、和平、三烈一带时,他坐下来休息抽烟,让“牛”自行走动,谁知距离远了法力无法控制,便现出了原形,再也赶不动了。三九赶山不成,便用竹角当刀削山为柱造宫殿,又被前来送饭的妻子发现而泄了密。最后他要挖海,要引水进山。邀请海龙王派12条龙来掘地翻山为海,结果又因误时,只来了两条小龙,造不成海,只造了大、小两条环江河。虽然三九移山造平原、建宫殿、造海的计划失败了,但他勇于改造自然的宏志和行动,刻石雕岩的技术,却深为毛南人所崇奉,并成为一位英雄神流传后代。

(三)消灾解难的善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智力的不断开发,劳动人民对于危害他们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统治者不再俯首听令,不愿再做自然的奴隶,他们要反抗,要支配自然力,所以又创造出能战胜灾难和凶神的太师六官。

太师六官是外来的保护神,传说他是壮族英雄莫一大王的六弟,他能撒芝麻黄豆作兵将,本领高强,应召到京城打败外来侵略者,立了大功,被皇帝封为京朝太师六官。但那些大臣们不服,设计陷害,他只好跑回毛南山隐居在石庄山上,统管地方阴阳大事。他背弓挂箭,到处巡游,处理各种事务,一切妖魔鬼怪都怕他,四方百姓有什么事都来求他帮忙和保佑。他的名字写到香火堂上,和三界公爷平排。他曾经为了保护毛南族美女谭三娘而和土司蒙官打了一仗,把蒙官赶走,保护了毛南山乡。因此,毛南人做“还愿”敬神法事时,都要请他来保卫筵席,驱赶瘟神“六害”,他成为世代相传的令毛南人虔诚崇敬的外来保护神。

(四)神工巧匠鲁仙。毛南先民知道,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外来的帮助,做房子架桥梁,请鲁仙来帮忙。鲁仙为人热心,技艺高超,他是毛南人特别尊重的能工巧匠。《还愿》第五场“架桥求花”的戏全由鲁仙出场表演。传说他本来姓郑,广西容县西街人,从小丧父,随母下堂到鲁乡,15岁后流浪到外地拜师求艺学木工,学得一手好手艺。皇帝要建宫殿,贴榜招能,他被选中,由于他勤恳钻研,日夜工作不停息,感动了神仙,暗中传授他高超的建筑技术,此后鲁仙美名四传,成为毛南人最崇拜的外来神之一。

(五)生命之神瑶王和婆王。在远古,神话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人类死亡率很高,要战胜自然力就得要有人,于是非常崇拜生殖机能,以求人口的发展。人们用各种植物表示男女之间的性行为,他们对生殖行为寄予极大的希望。还求助于生殖能力极强的瑶王。“还愿”里借用了向瑶王“借花”,瑶王“送花”的故事。毛南族先民还认为,只有神才能使工具一样的人具有生命,有精气,故创造了一个生命之神婆王出来。关于婆王的来历比较复杂,《还愿》劝解卷本中介绍说:“婆王、女娲、伏羲见上元,皇祐三年发大水,天下百姓都遭殃,女娲补天洪水退,兄妹结配昆仑山”。可见婆王也便是女娲。然而,在同一唱本里,又说他们兄妹躲藏在葫芦里,后经“金龟八卦设巧计,松树作媒人”,促成他们结婚,这又和盘古兄妹故事扯到了一起来了。由此推断,婆王便是由女娲和古妹转化而来的。只是在不同的故事、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罢了。在《还愿》里,婆王又被称为万岁娘娘、三尊圣母。人的生命繁殖就是由这位婆王神授予精气而由瑶王具体劳作共同创造的。《还愿》13场戏,算婆王和瑶王戏最为活跃,也最受观众的欢迎。

《还愿》中的神话传说占整个毛南族神话的一半,描绘了各种神的生动形象,这些形象在毛南族神话史上熠熠生辉。

二、虔诚的敬神歌谣

《还愿》唱本中除了一些散歌短曲外,主要的叙事歌谣有三十多首,约三千多行。其中27首共2285行的歌谣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时,修正了古代经典中哲理和幻想,创造了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填补了远古时代的一段空白,从此盘古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宗。《还愿》中用于《红筵开坛》的歌首先唱到他们的故事:

初开苍天先有乾,浩浩荡荡广无边。

先前混沌已绪定,生养百姓过千年。

红门花朵初绽开,开坛初盏献婆王。

二劈大地立为神,重浊之气养人民。

伏羲聪明定八卦,留传天下给万人。

……

婆王殿坛分八门,九宫圣母坐月轮。

盘古兄妹成婚配,生下一胎鬼怪人。

这首歌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盘古传说的部分情节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盘古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兄妹两人。这兄妹也就是女娲和伏羲,洪水过后再创世时,人类就由他们重新创造出来。所以,女娲和古妹也很容易转化成毛南族生命之神婆王了。

在不同场次的《红筵开坛》歌中,还唱到鲁仙,“架桥求花”非请这位神工巧匠不可。他是汉族,历史上可能真有其人。《鲁仙架桥歌》描绘了这位神人的经历:

花桥架好立高坛,美丽鲜花送与郎。

鲁公本是郑家子,随母下堂到鲁乡。

未满三年继父死,五岁母亲又身亡。

慢慢长到十五岁,摇船过海去他乡。

歌谣赋予这位非凡的神匠以孤苦的幼年,15岁便漫游他乡投师学艺,几经颠沛流离,练就一手高超的建筑技艺,精通建房、架桥,还能炼铁制造各种工具。他成为毛南先民的建筑工艺的祖师神,被人们顶礼膜拜。这首歌谣长达92行,描叙鲁仙建桥的工艺可惊动鬼神,他架的“长生桥”是求花要子的桥,各路人走过此桥都会衷心祝愿,主家会得福得子,人财两旺。《还愿》热情讴歌鲁仙(即鲁班),表现毛南先民有较强的器重外来人才和学习借鉴先进生产劳动技术,以求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开放和进取意识。

《还愿》里还有《说神歌》、《雷神歌》、《说雷王歌》等敬神的歌谣。用毛南语唱的《报奏家仙开关歌》显得十分壮观:

坛中锣鼓闹喧喧,三迎四请接家仙。

家族祖先最高贵,唢呐吹响办红筵。

吩咐厨师分红带,添油放灯闪亮光。

香炉点火烟缭绕,三代祖公得闻香。

先撒白米去四方,功曹土地报奏忙。

门神侧耳听仔细,跟随土地拜云坛。

年值山林去骑虎,一次腾跳过中山。

月值南边乘凤凰,飞越火海任翱翔。

日值西岭跨骏马,勿须步行快如车。

五值中央连云路,腾云驾雾请家仙……

“家仙”乃主家的祖先,即家神。做《还愿》时必须盛情邀请三代九族的神灵光临、享用香火酒肴,借以托祖宗们的同心协力向生命之神婆王和瑶王求花请子,助子孙后代一臂之力。在这首长达五十四行的歌谣中,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在做《还愿》请家神光临的盛况,他们动用的供品、人力、神力之多,规模之盛大,场面之壮观,形象之逼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三、烘托气氛的巫语

由于长期的偏见和误解,一听到“巫语”二字,便令人毛骨悚然。巫语嘛,不外乎是师公们搞“喃巫治病”时装神扮鬼的胡言乱语,巫婆神汉此类“鬼魂附身”时的妖言鬼语或是鬼师们搞巫术、占卜、算卦时的鬼怪符号,都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和实际意义,可说是一串串骗人的言语,那么,《还愿》唱本用了两万五千多个字的巫语究竟有何作用呢?下面我们摘录几段让大家评说:

日出东方,太阳初升,花朵初开,……花影重迭,春旺花明,夏旺花阴,秋旺花丽,冬旺花开,阴师入坛,烧香乙炷……(《红筵开坛》巫语)

奏到花山,金阁巍峨,月色迷朦,迎请上堂六国,婆王万岁天尊圣母,上楼九天玄女,中楼太白仙婆……(《安楼圣母》巫语)

酉戌二时,日转临西,金鸡未叫,百鸟投林,星辰欲出,江鱼散罢,牛马归栏,坛灯光亮,欲迎三界,保卫红筵。(《花家》巫语)

从上面摘录的几段优美的巫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还愿》中大量的巫语,并非都是骗人的鬼话,可说它是介绍神殿情况的简短散文,对神坛里外,开坛前后的环境气氛描写,是联系场与场之间的一种串词,是从某种环境气氛中引出要讲的话或要办的事的一种过渡词。很象现代舞台上主持节目人的报幕词或解说语,我们可以从这些巫语中了解到要给戏中演出的事和人物提供其身份、来历、地位和职能,乃至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它有助于人们去追寻这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及文化遗产。

标签:;  ;  ;  

论毛南族的歌唱文学_毛南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