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_于俊花

品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_于俊花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心小学 251800

摘 要: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分,主动性的表现就是主体参与,抓住了学生的主体性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实质。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性 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学会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把握教材序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认真分析现行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它在介绍历史、地理等知识时,和原来的《历史》、《地理》教材是有区别的,它尽可能地把史地常识结合起来,以便于培养学生从社会事物的纵向发展(即历史发展)与横向联系(即空间联系)两个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纵向联系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有关社会常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2.根据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拉近品社课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对待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的不同态度罗列出来,让学生和本课所讲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要求作对比,并进行讨论。这样以课本知识为准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鉴别社会事物和现象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真诚的、什么是虚伪的……这样,对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能力的培养必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依据教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会共处”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校,“学会共处”就是培养孩子学会与他人愉快交往、密切合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因其自身的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为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 如《父母的难处》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父母的难处,课本设计了“街头调查组”、“调查统计组”、“超级访问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选题组建研究小组,老师指导小组同学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解决问题,完成调查成果。活动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记录好调查、访问笔记,写出活动心得,制作好手抄报等。最后在汇报课上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学生感受到父母的难处,建立起初步的家庭责任感,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再如上《心里想着别人》一课,老师把课文插图制成电脑课件。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操纵鼠标,一个鲜活的童话故事动画片展示出山羊、小猫、小狗舍己奋力抢救落水伙伴的动人情景。形象的感知和带有启发性问题的思考,学生自然悟出了山羊等三个小动物就是心里想着别人的人,通过知识迁移,激发了学生愿意向他们学习的道德动机。在这样的情境中,道德认识得到了提高,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适应社会生活,对社会必须有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因此品社课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生活能力的最终目的则应是为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故而品社课应该成为引领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座重要的桥梁。这就要求品社课的课堂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向社会实践活动延伸、拓展,把品社科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点和教材的编排是一致的。纵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不乏“直击现场”、“新闻链接”、“小调查”等栏目,这些栏目为我们营造开放的品社课堂,把品社课向社会活动延伸、拓展,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两节思品课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长期地、坚持不懈地练习、锻炼、巩固才能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固的习惯。一位老师在教学《伸出我的手》一课之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你准备怎样去帮助你采访过的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你在帮助他们后请把你帮助的过程记录下来,作为你“爱心成长薄”的首页,以后把你帮助他人的过程都记录在这个成长薄上。这样把课内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今后的一个个爱心行动中必将铸就一颗颗坚定的爱心。

参考文献

[1]曾春妹 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07年,20期。

[2]廖国森 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许志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论文作者:于俊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  ;  ;  ;  ;  ;  ;  ;  

品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_于俊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