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柳州 545001)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99-01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儿童保健科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儿童保健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儿童期的健康可以影响其一生的健康[1]。如今的儿童保健已不仅是为0~6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我们的服务人群范围已经扩展至0~18岁儿童,分为4个专科:(1)常规体检、入托体检,(2)早期综合、发展专科,(3)生长发育偏离、早期干预专科(内分泌专科),(4)发育行为专科。我科是柳州市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和高危儿早期医学干预的专业机构,年门诊量为7.8万人次。面对强大的分诊任务,分诊护士必须提高分诊效率,为我科提供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现结合我科具体情况,就提高分诊效率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1 加强分诊护士综合能力培训
分诊工作应由工作2年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以上职称的护士承担,拥有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护理管理知识、计算机使用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我科护士每月需参加本科的护理业务学习和科内业务学习,每个季度还有门诊大科和院内的业务学习,分诊护士不仅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而且根据需要自学与科室专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修养。分诊护士应及时了解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以便更好的指导患儿及家长。
1.2 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是21世纪护士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护理人员运用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临床判断,发展新观点,建立自信心,并且确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批判性思维(criticai thinking)又称评判性思维,是对临床复杂护理问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过程[2]。评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适应现代护理实践中日益呈现的整体性、独立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3]。评判性思维包括护士的态度、技能、专业知识、经验等[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护士通过学习和培训,把所学到各种知识信息储存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评判性思维,杜绝漏诊误诊的事件发生。如当遇到一个2岁6个月的男宝宝来做健康体检,分诊护士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发现该宝宝的身高体重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的标准,那么该宝宝应该挂号到我科的生长发育偏离专科进行体检,因为该专科的医师可以在体检时同时进行生长不足的干预,这样可以避免患儿为解决不同问题多次挂号的问题。在分诊挂号的过程中,如遇到不确定的患儿,分诊护士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免挂错医生,耽误患者就诊时间。
1.3 加强候诊巡视
为了提高分诊效率,保证患儿正常就诊,分诊护士应定时对候诊区和诊室进行巡视。督促候诊患者做好就诊前的准备,如测量身高体重,自助预约的患儿是否预约到正确的医生并取到预约号,就诊医卡通卡内余额是否充足,病历资料是否填写完整等问题,维持诊室秩序,以防门诊拥堵和次序混乱。及时发现问题,保证患者顺利看诊。提高分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我科根据需要,分诊台每天安排2名护士共同完成分诊工作。一位资深护士搭配一位年轻护士,资深护士负责预约挂号和各项日常事务的处理,年轻护士负责巡视诊室和为患儿及家长指引方向,保证一医一患一诊室。
1.4 使用文明用语,注重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面对不同的文化层次的患儿及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沟通中要善于运用有效倾听,掌握倾听技巧,善于倾听和提取患者的言外之意,准确理解患者本意,为患者挂好相应医生的号。分诊护士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供微笑服务,设身处地为患儿及家长着想,避免护患之间产生误会,影响分诊工作效率。
2.小结
分诊是接触保健儿童及家长的第一站,是我科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门诊病人不仅数量多,而且流动性大,分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分诊技巧,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这样才能提高分诊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凤.当今儿童保健发展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1-3.
[2]毛秋婷,曾铁英.护理人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训现状及发展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20):2054-2056.
[3]郑碎珠,何丹鸯,李仙娇,苏观.评判性思维在急诊护士分诊中的应用[J].急救护理,2012,7(11):1085-1086.
[4]孙宏玉.促进评判性(triticalthinking)思维能力.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学课件.2010,5:27.
论文作者:罗荔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护士论文; 患儿论文; 专科论文; 患者论文; 思维论文; 诊室论文; 效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