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兴源热能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为了培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平台、工程实践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改革内容包括制定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向,设计了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了满足多门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综合工程实验平台,开展了与本学科发展动态密切相关的专业讲座和工程实践相关的培训。近五年该学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 99%,说明了人才培养质量较好。
关键词: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
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西安交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是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
1.学科发展现状
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多相分离理论与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能机械及工程等学科方向上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协会等奖励多项。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我国能源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能源利用与转换领域方面的适用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工程专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平台、工程实践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设计和完善。
2.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能源利用与转换领域动力工程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优良,能胜任工作和学习任务。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过程装备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热力过程优化与节能,动力机械及工程,压力容器及管道安全工程,流态化技术与多相流反应工程。尤其是流态化技术与多相流分离等方向,是我校学科发展中的优势和特色方向。
3.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时,为了突出培养动力工程相关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英语、政治、数学等基础课程外,设置的特色专业课程如表 1 所示。特色专业课程包括流固两相流、流态化工程、气固分离理论及技术、石化设备进展等。这些课程涵盖的领域也是我校的特色研究方向。
4.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实验平台的建设
在化工、动力、石油、冶金等过程设备中涉及的流动绝大多数为气液、气固、液固、气液固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相态或不同组分物质的混合流动现象,这种流动称为多相流动。加深学生对多相流动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学习掌握多相流动的基本规律和相应的基本测试方法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本平台涉及多相流动测试技术的测量原理和控制,可以满足化工过程机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多门课程的实验要求,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创新实验和学科竞赛的需要。该平台包括多台实验仪器,配备专职教师进行维护和指导实验课程,受益专业包括化工过程机械、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专业,受益课程包括流固两相流、流动及传热数值计算、气固分离理论与技术等。
5.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系列讲座与培训
为了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在课程教学中,所有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结合在本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所取得的最新进展,给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前沿技术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该课程通过对管式加热炉的数值模拟、工业烟气污染控制技术、旋流场的相似性与非球形颗粒的分离、FCC 沉降器内旋风分离器翼阀磨损问题的分析、催化裂化高效进料装备的开发与工业应用、流态化技术在催化裂化先进工程上的应用进展、脱油沥青颗粒的流化与输送性能、我国石化装备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等本学科领域相关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开拓学术研究的视野,为进入本专业的研究领域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每一年的讲座题目和内容都会更新。除了前沿技术讲座以外,还设置了工程培训环节,邀请了设计院的工程师,选定一个主题,对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培训,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参与培训的师生普遍反映,通过培训对化工设计有了系统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
表 1 动力工程特色课程设置
6.结语
笔者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为核心,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和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方案与方向、课程设置、实验平台、工程实践培训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在 99% 以上,明显高于同年其他工科专业,充分显示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报告(2006-2010)[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周骛,金娜,蔡小舒.基于 h 指数的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现状和发展[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4,36(2):163-166.
[3]李聪,李传常,李微,等.能源新形势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教学新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4):158-159.
[4]林宗虎.能源和动力工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多相流热物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0,36(6):359-361.
[5]邵霞,潘剑锋,唐爱坤,等.突出能力培养的工程热物理专业综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38-51.
论文作者:马永付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工程论文; 多相论文; 动力工程论文; 学科论文; 物理论文; 专业论文; 领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