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留守地区和留守人口调查研究论文_罗丹丹

黑龙江省留守地区和留守人口调查研究论文_罗丹丹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150010)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净流出比较严重的省份,人口净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黑龙江的农村也和全国许多农村一样出现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不断增多、村庄内部涌现大规模的闲置宅基地这样的“空心村”状况。该调查报告着重调查了黑龙江省15—59岁周岁留守劳动力群体和60周岁以上老年群体,包括劳动力群体的流动意愿、婚育情况、就业情况、外出经历等;此外还调查了老年人群体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养老安排等。调查地点涉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等11个地市,调查地中村委会占66.7%,居委会占33.3%。这些调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黑龙江农村发展现状,并进一步预测推断黑龙江省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留守地区;留守人口

一、黑龙江农村发展现状

1. 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低,农村留守劳动力以从事纯农业为主

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不仅包括农业收入,还包括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并且农业纯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比较低。调查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农村家庭的农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31.0%,在农闲时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及其他一些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效益很低。在支出方面,医疗支出和人情往来支出比重较大,分别占18.5%和19.3%。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很大一部分以种田为生,一些很有能力的农户承包几百亩以上的土地进行耕种,成为种田大户,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占43.4%,非农就业的占27.0%,既从事非农就业,也从事农业生产的占7.3%。而在从事非农就业的人中,有70%的人选择到县政府所在地和市区工作,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工作的比例为26.4%,在农村本地就业的比例只有7.9%,说明农村的就业机会很少,这也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农就业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建筑(17.7%)、居民服务、装修和其他服务业(17.0%)、批发和零售(11.6%)、住宿餐饮(1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9.5%)等。

2.农村家庭大部分居住自建房,农村出现大量闲置房屋

黑龙江区县农村家庭大部分自己建房居住,62.8%的家庭目前的住房性质是自建房,23.5%的家庭自己购买的商品房;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套住房,占93.2%,只有6.8%的家庭还拥有其他自主产权住房。

黑龙江农村有很多家庭整户外出打工,他们绝大多数人处置房屋的方式是闲置,调查显示,有84.9%的家庭将房屋闲置,出租出去的仅占2.2%。外出村民选择闲置房屋,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留到以后返乡居住,另一方面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很少有人能够购买或者租住这些房子,只能闲置。

3.农村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再生育意愿不强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黑龙江省一直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比较严格的省份,在农村也是如此,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调查显示,15—59周岁家庭中有66.0%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只占26.2%。

近年来,全国全面放开了生育二孩政策,本次也进行了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再生育打算的比例为4.1%,85.0%的人没有再生育打算,没想好的比例为10.8%,说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强。不打算再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占18.3%,其次是觉得一个孩子挺好,觉得年龄太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他的如孩子没人照看、影响工作、身体条件不允许等也都影响着人们再生育的决定。

4.留守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中小学数量日渐减少

由于外出打工和经商需要一定的能力,因此,向外流出的都是那些年轻的、有文化的人,而留守下来的则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人口。根据研究得出,2015年黑龙江省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比例都要高于留守人口,分别高出12.1、2.0和1.0个百分点;而留守人口中未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则比较高,分别高出流动人口的1.6和13.7个百分点。

在留守人口中也有一部分高文化、高素质人口,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慢慢成长为当地的精英分子,有的成为公务员或是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一些凭借租种大块土地,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生活富足。

随着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农村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学龄儿童日渐减少,很多农村中小学进行“撤点并校”。在本次对村居的调查中可以看到,60.3%的村居中没有小学,37.0%的村居中有一所小学,有2.7%的村居有2所小学;只有16.4%的村居有中学。

5.留守人口因病致贫状况严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凸显

对黑龙江省家庭户负债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家庭负债是由于给家庭成员治病,比例达到52.3%;其次是由于因为购房/建房,比例为9.7%;值得注意的是,有7.4%的负债家庭是教育性借贷,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60周岁以上老年群体的养老状况是一个调查重点。调查结果显示,60周岁以上老人中丧偶的占32.1%,身体不健康的人占37.3%(其中有4.6%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很多老年人生活孤独寂寞,生活上无人照看。调查中,许多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尤其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人比例较大。2015年有68.1%的老人生过病(包括21.9%住过院的老人),看病或住院期间,有89.3%的老人是自费治疗,说明老年群体的医疗保障有待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黑龙江农村远期发展趋势

1.农村“空心化”状况将长期持续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稀少,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选择将家里的土地交给老人耕种或转租出去,自己到附近的城镇或省外打工赚钱,农村劳动力外流情况严重给当前农村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首先,农村中高素质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劳动力数量的供给,许多农村出现劳动力短期现象。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加大了留守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其次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很多老人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帮忙照看孙辈,农村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严重;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重,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对他们的身体、精神、性格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出现土地大量抛荒现象,房屋闲置情况。

2.农村留守劳动力是家乡发展的中坚力量

黑龙江省农村中那些年轻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多数选择到外面打工,但也有一部分未流动人口和返乡人口,他们坚守在家乡,是家乡建设的中坚力量。本次对15—59周岁劳动力人口流动意愿所做的调查显示,这一群体流动意愿较低,有85.5%的人并未打算离开生活的区县,打算离开的只占3.2%,没想好的占11.3%。这些留守劳动力或因生活习惯或因家庭因素等等,选择在家乡发展,他们中有些人是种地大户,熟练掌握生产技能,拥有良好的农业管理经验,是当地致富的带头人;还有些人种地与打工兼顾,利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多获得一份收入,他们都是当地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

3.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黑龙江农村发展的根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定,整个社会才会稳定。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黑龙江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黑龙江农村也日渐萧条,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现象严重、劳动力数量不足、土地搁置、粗放式经营方式等等严重影响农村的农业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不重视农业生产,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各级政府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或者是千方百计进行招商引资,而对农业生产问题不太重视。

4.农业生产出现后继乏人的趋势

一方面,农村留守农民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种地,也不懂如何种地,农村劳动力缺乏充足的后备军。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劳动力多数都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根据有关统计,97.4%的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再从事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工作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所以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脱离农村的环境;同时农村这些后代本身也并不愿意务农,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非常低,这些就造成农业发展后继乏人。

三、意见和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流出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结构劣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将长期存在,目前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发展,加强对农村留守群体的社会保障。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农垦系统外,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差,大部分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落后,农田水利、沟渠等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导致农村抗灾能力相对较弱,农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对于自然灾害也没有预警措施,一旦遇上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农民会损失巨大。应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大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力度,应加大力度修整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灌溉水渠,整治河道,引进灌溉设备,发展节水农业、发展机械化。其次,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修路不仅有利于农村居民日常出行,更加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以在农村建设培训基地,引进和培养农业相关的农业专项人才,每年向留守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科学知识培训,先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利用此部分人群去带动剩余人群,从而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可以制定和完善各种措施吸引其他群体参加农村的社会建设,比如,一些大中专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或者是城市里那些有志向到农村务农的群体,对于到农村务农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给予各项优惠政策,采取保留他们的城市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的措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加速推行土地流转,把那些农村家庭整户外出打工的、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的承包地转让出来,集中到种田能手或是农业合作社手中,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据调查,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大幅降低土地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此外,目前农村有许多闲置的撂荒土地,应该将这些土地进行整合清点。可以在每个村落建立相对于的数据库,对全省各大农村的闲置土地进行全面清点,查清各个村庄的总基地宗数,对那些闲置撂荒的土地进行科学的编制、统一规划,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进行合理运用。

4.加强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

首先,要加强医疗保障建设。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参合人数快速增长,参合居民的受益水平也稳步提升,但是当前黑龙江省新农合的运行也不尽如人意,与其他省份相比,在资源投入和政策产出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农合筹资的支持;健全新农合运行中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确保新农合制度的有序运行,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其次,要加强养老保障建设。应该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管理。

论文作者:罗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黑龙江省留守地区和留守人口调查研究论文_罗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