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及其新变化_工人阶级论文

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及其新变化_工人阶级论文

略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和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中国论文,新变化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工 人阶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研究中国工人阶级问题,首先必须科学阐明中国 工人阶级的内涵和新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内涵的科学论述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下过明确定义。 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 料的社会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210 页。)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 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 民出版社,1958年,第4卷,第465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占有 生产资料、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集团,就是 工人阶级。当然,符合这一内涵的阶层、群体,都属于工人阶级的外延。在马克思恩格 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外延除了产业工人外,还涵盖了手工业工人、农业工人、店员 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外延也在进一步拓展。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 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所下的定义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时代意义的。

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所下的定义,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对立和社会不公,又高度概括了那个时代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工人阶级的本质特征。也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不公必须改变,而工人阶级又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先进 生产力发展要求、最富有战斗力和革命彻底性的先进阶级,因此它必然成为推翻资本主 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定义 的论述不仅正确,而且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关于中国工人阶级内涵界定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已不复存在,而且是 因为工人阶级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也发生 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我国工人阶级从“无产”变为“有产”——成为生产资料的拥 有者;另一方面,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也处于领导的地位。从这一根本变化 出发,人们一般把在社会主义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多表现为间接即共同占有的方式)、以 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处于领导地位的劳动者集团,称为工人阶级。符合这一内涵 的阶层、群体都属于工人阶级的外延。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所 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的局面已经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人阶级也因此出现了新的情况 :他们中既有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也有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据统计,到2000年10 月,全国有2100万职工在18万个外资企业就业,占城镇劳动人口的10%,(注:《2002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243页,第24 2页,第8、16页。)且这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将进一步发展。自然,工人阶级内部 占有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经济收入不同的群体各自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也必然 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的内涵下定义时处于十分困难 和尴尬的境地。显然,再简单地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为主要依据来对我国的工人阶级下 定义已经不合适。因此,我们在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下定义时必须有新的思考。

对我国工人阶级内涵下定义进行新思考,方法的选择和时空的定位显得异常重要。因 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的实际状况,我们主张从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认识我国工人阶级的本质特征,并据此给中国工 人阶级下定义。首先,从生产力角度看,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之一的我国工人阶级不仅 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工具,而且也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 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者;其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虽然我国工人阶级内部 不同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十分复杂,但他们都以工资作为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 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他们在我国的生产关系中仍 然是主导的力量;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而且其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也是我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我们主张把 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定义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 展要求、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上层建筑处于领导和主导地位的劳动者集团。 符合这一定义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属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外延。由于目前我国工人阶级 队伍的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已 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正确认识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构成的新变化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推动中国先进 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始终是中国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领导阶级和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社会 生产力得到了持续和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而且社会 其他阶层、群体的人员也不断加入工人阶级队伍,使工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 大增加与提高;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在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也在迅速分化和重组。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局面的形成,必然引发工人阶 级队伍构成上的新变化。

当前,理论界对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和阶层的划分有多种观点。有的根据劳动方 式的不同把工人阶级划分为蓝领(体力劳动为主)、白领(脑力劳动为主)和金领(管理劳 动为主)三大阶层;有的根据改革中利益得失把工人阶级划分为特殊收益、普通收益、 相对剥夺和绝对剥夺四大部分;有的根据获取利益资源的不同把工人阶级划分为知识分 子、机关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通职工、特殊困难者和外来劳动者等六大阶层; 有的根据职业和工作情况的不同把工人阶级划分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公有制企业 经营管理者、企业工人、城镇下岗失业职工等五部分。这些划分虽然有其自己的理由, 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在划分方法和依据等方面都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 由于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结构性重组仍 在进行,匆匆对工人阶级的结构和阶层进行横向、静态地简单划分,还不如对我国现阶 段工人阶级队伍构成的新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向做纵向、动态的辩证分析,这可能更具 有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在目前中国工人阶级队伍构成的新变化中,以下几方面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扩大。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构成变化最大的,就是大 量农民工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历史上,中国农民从来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 但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绝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加入工人阶 级队伍的机会和渠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多样 化局面的形成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大批农民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据统计, 到2000年底,全国乡镇企业共有2085万家,从业人员达12820万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虽 然还没有完全切断与土地的联系,仍具有“亦工亦农”的身份,但已有4000万人基本完 成了由农民向工人的职业转变。与此同时,农民工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百万人发展到 2000年的60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人,长期稳定在城市就业的约4000—50 00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将融入工人阶级队伍。(注:《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 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243页,第242页,第8、16页。) 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廉价劳动力和密集性劳动仍是我国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因 此可以预见,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民工队伍将进一步发展扩大,并在我国工人阶级 队伍中占据更大比例。

第二,科技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 显现,科技人员不仅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先进生 产力发展的最积极力量。这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中表现得最为充分。20多年来, 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据 统计,1992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约2.5万多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7亿元,实现利润33 亿元,上交税金12亿元;到1999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7.9万多家,实现技工 贸总收入10456亿元,实现利润683亿元,上交税金559亿元。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之所 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与其拥有大量科技人员直接相关。民营科技企业不仅大多由拥有 科技成果的人员创办,而且从诞生那天起就靠人才和技术发展,其科技人员比例之大也 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据有关专家估计,“十五”末期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将达到16 万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万亿元以上,在中国工业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 从业人员将超过100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将达到300万人。(注:《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 告No.3(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5—83页。)

必须指出,科技人员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大,但作为现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他们不仅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代表了现代先进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因此,对急剧增加的科技人员队伍,以及它在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未来发展中所具有的特 殊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评价和充分的估计。

第三,传统工人的比重正在下降。与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传统产业工人作为我国工人 阶级队伍的主体,历来处于人数最多、发展最快、评价最高的地位。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传统工人在绝对规模扩大的同时,相对规模却在逐步缩小。据统计,1978—2000年 ,在全国社会劳动者构成中,第一产业人数从70.7%下降到50%,第二产业从17.6%上升 到22.5%,第三产业从11.7%上升到27.5%。(注:《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243页,第242页,第8、16页。)而与此同 时,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在全部从业人口中,1982年为15.99%,1990年下降为15.16%, 1995年更下降为14.42%,(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第129页。)其比重正逐渐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情 况看,我国传统工人比重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应当指出,传统工人比重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些人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 的理由和根据。虽然这种怀疑和否定不值得一驳,但对工人阶级队伍构成上的这一新变 化及其发展趋向,特别是如何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和概括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特点,理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第四,企业下岗工人成为新群体。在目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构成的新变化中,下岗工 人群体的出现也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又一个新情况新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 本不存在下岗工人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终身制”被彻底打破,下岗工 人不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内部新的弱势群体。据统计,到2001年6 月底,全国的下岗职工总数为769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的有79万人,再就业率刚刚达 到10%(1998年为50%,1999年下降为42%,2000年再下降为35%)。更严重的是,2001年1 —6月,全国有107万下岗工人离开了企业设置的再就业中心,正式脱离了原有企业而成 为真正的失业者。据预测,在未来5年内,全国新增劳动力将达5000万人,而新增劳动 岗位不可能全部吸纳这些劳动力。因此,2002年不仅会有更多的下岗工人,而且将有更 多的下岗工人离开再就业中心,加入失业者的行列。(注:《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 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243页,第242页,第8、16页。 )

下岗工人新群体的出现给工人阶级队伍的自身建设带来了特别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它使得工人阶级内部已经出现的利益群体多样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 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而极大增加了党对工人阶级队伍教育、引导、凝聚的难度;另一方 面,它也使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和矛盾进一步加剧,给工人阶级整体的团结以及整个队 伍阶级意识、阶级认同感的提升带来严重阻碍。显然,这一新群体对整个工人阶级队伍 自身建设正在和将要产生的各种影响,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工人阶级队伍的政治思 想、行为规范、组织状况等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这是过去我们所没有碰到过、 更没有深入研究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只有真正弄清情况、把握发展趋向,才可能对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进行正确划分 ,才会对我国工人阶级的外延有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整体 上对变化中的中国工人阶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本质的把握。

标签:;  ;  ;  ;  

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及其新变化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