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财经类高校改革的紧迫性和难点_财经类专业论文

论我国财经类高校改革的紧迫性和难点_财经类专业论文

论我国财经院校改革的迫切性与艰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巨性论文,迫切性论文,院校论文,论我国论文,财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经类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经济类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财经类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出跨世纪、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

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处在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必须站在跨世纪和面向世界的高度,审视未来。一方面要看到21世纪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面新姿的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众多经济圈和谐共进的国际经济、突飞猛进的国际科技和东西部交融的国际文化是21世纪的基本构架。21世纪中国教育必将置于全球背景之中,具有国际性、全球性及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同时,21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是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具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功能,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如果说,本世纪初建立的新教育为我国20世纪第一次教育大变革;50年代初按照苏联模式重建教育,为第二次教育大变革;目前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本世纪第三次大的教育变革。目前,传统的旧式的培养人才模式严重地滞后了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变革的挑战,它已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堡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传播速度快。对此,高等学校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新技术和转换职业的基本技能。大学所学不应仅限于毕业就用的知识,而且更要强调如何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学生不能只学本专业知识,更应重点掌握驾驭新知识的本领。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传授的知识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据资料介绍,在上一个世纪,知识更新时间为50年,现在是5年,有人估计到下一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在某些方面大概不足100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在大学所学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因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突出,要注重素质教育和通才的培养,过去只传授知识的教育形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

面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与教育思路和观念改革中繁重的任务与困难,我们深感忧虑。这种改革,其艰巨性不亚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和教育界对这一点似乎认识不足。

二、财经类院校面临的问题

由于财经类院校与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建立中,它的不适应显得十分突出,问题也暴露的非常充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是:专业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时、培养模式单一等,在财经类院校中均存在。除此之外,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受利益驱动,短期行为等问题,直接影响财经类院校的发展。具体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大批财经类管理人才。一度,财经类的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财经类专业受到普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需要的考虑,造成了理工大学、综合大学和社会各类大学一哄而上,纷纷办财、贸、会、经等专业,形成了专业重复设置,加剧了高校间生源竞争、师资竞争和就业竞争。由此产生了三种后果:一是不顾师资、设备、经费可能硬上专业;二是对人才需要缺少中长期预测,盲目扩大招生,造成市场饱和;三是办学短视,不断调整专业、穷于应付。目前,这种行为的后遗症已日益显现。另外,财经类院校本身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滞于实践,课堂教育又滞后于新理论、新成果,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实践性差等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

三、深化和加快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

解决财经类院校存在的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改革。几年来,在国家教委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特点日益突出。财经类院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则是其迈向21世纪、卓立于社会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纯粹的知识型人才是难于应付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要具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此,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知识总会过时,能力永远不会过时。基于此,我们亦应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在日常用语中,“学习”仅仅变成吸收知识和获得信息的代名词,这与真正的学习还有一大段距离。“学习”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还包括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即通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心灵的塑造,这对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有。

其次,必须下决心果断调整和改造专业。对只求经济效益、难保培养质量的专业和没有人才需要、没有社会效益的专业应果断撤掉;对目前尚有人才需要,未来并不乐观的专业要适时压缩规模。各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校作出准确的定位,对毕业生的就业前途和发展前途做出恰当的判断。这样就能变被动为主动,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避免一窝蜂、赶潮流的短期行为,使学校立根扎扎实实。同样,对仍具生命力但结构老化的传统专业要以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理论发展为依据进行改建。课程设置要具有超前性、综合性、实践性;压缩必修课,广开选修课,给学生以宽的选择空间,以利于人才个性的发挥;教学内容力求精练、新颖,尽可能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经济生活的最新动态;教材建设同样要以此为基准,兼顾到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性,考虑到课程在本校、本专业教学中地位等因素。各校有各校的办学特色,我们提倡各学校自编教材,但必须严把教材质量关,滥竽充数的东西决不能用,因为这关乎教学质量、关乎学校的命运。要实现以上目标,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就是其前提条件,老师知识陈旧,何谈学生知识新颖。加强教师知识的更新既是每个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立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手段。

第三、加快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特点,就是表达直观、道理浅显,有些教材,学生拿到手就能够看得懂、学得通。事实证明,自学方式对知识掌握的牢靠度往往比纯灌输方式强得多。而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还在讲坛上细解慢道,既浪费了宝贵的学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大学情绪。何不采用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答疑的双向交流方式呢?在我们财经类课程中,可以挑出不少这样的课程。同时还可采用案例教学、CAI 教学等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这样增强了教学效果,节约了课时,我们便能够为学生安排足够的人文教育、社会服务、实证研究、多种技能等内容。对我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精力的保障,我们的教学质量定会有质的提高。

在高等学校日益迈向市场的新形势下,我们每所学校都面临着超越自我和与同行竞争的考验,但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大厦,我们任重而道远。

收稿日期:1998—10—20

标签:;  ;  

论我国财经类高校改革的紧迫性和难点_财经类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