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视角下的旅游绩效评价_旅游经济论文

公平视角下旅游绩效的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绩效论文,公平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与文献评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思想等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我国旅游业发展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旅游业维护公平、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属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反复提及“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等3个公平的新概念。在这一新形势下,当代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宗旨将获得社会伦理上的正当性:经由旅游发展实现“更多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这一指向人民生活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目标[1]。旅游公平与普惠也必然成为衡量旅游业是否成熟与发达的最重要的标准[2]。

       旅游绩效通常被定义为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成绩和效益,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环境绩效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旅游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一些学者运用乘数原理(Brian H.Archer,1997;Var,1985;Khan,1990;Garrod & Fyall,1998)等,投入产出模型(Fletcher,1989;Crompton、Lee & Shuster,2001)、旅游卫星账户等,分析了旅游产业经济绩效。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一套包括场地保护、压力、利用程度、社会影响、开发控制、废弃物管理、旅游对当地经济贡献等11个核心指标为主的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3]。从旅游效率的角度,Hadad Sharon(2012)、Manasakis(2013)对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进行了测算[4,5];马晓龙、保继刚选择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市轨道资产投资、城市视角利用外资等指标作为投入指标,星级饭店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对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测算[6]。从旅游绩效笼统意义的角度,李群绩从创汇效应、收入效应、产业规模、就业效应等4个方面评价了旅游绩效[7]。钟伟、冯学钢从公平性、有效性和分享性等3个维度对中国旅游业包容性增长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8]。曹芳东,黄震方从经济、市场、效率、公平等4个方面构建旅游业绩效评价体系[9]。黄秀琳从国民出境旅游、城乡出游率差距、出游选择中的等级差距以及弱势群体的旅游缺失等4个方面衡量了我国旅游业的公平问题。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了旅游公平性,为旅游绩效测度奠定了基础[10]。但因研究视角不同,旅游绩效内涵存在很大差异,绩效测度指标体系也不同。从公平视角研究旅游绩效的成果较少,旅游绩效内涵与旅游绩效测度指标有待深入。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中杭州旅游业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已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被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从公平视角下杭州旅游发展绩效如何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本文从公平视角对旅游绩效内涵进行阐释,围绕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环境绩效等3个层面,构建旅游绩效测度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杭州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提出旅游绩效提升的政策建议。

       二、公平视角下旅游绩效阐释

       公平既属于道德范畴也属于社会范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人群中用于评价社会中的竞赛规则、交易规则和分配规则等合理与否的价值尺度[10]。

       1980年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指出:“旅游要发展,人就必须享有积极的休息、假日,必须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闲暇及娱乐时间内自由旅行的权利”,强调“旅游是人人享有的权利”。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WTO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在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1999年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指出旅游活动应当尊重男女之间的平等;应当促进人权,特别是促进大多数易受伤害的群体,尤其是儿童、老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的个人权利。2002年,Chris Ryan在其文章《新旅游问题》中引入了公平和公正问题,其中明确用到“Tourist Equity”旅游公平的概念。他指出旅游公平的首要目标是人人有机会参与旅游。2010年戴斌在《保障公民旅游权利,让大众旅游成为现实》中提出“旅游发展平等价值观”,旅游发展应关注所有人的需要。王德刚认为“公平”的旅游发展观,实际上是基于对旅游最重要的本体论命题——“旅游权利”及其实现问题的关注。

       从以上对旅游公平的认识可以看出,旅游公平性一方面反映在空间尺度上的当代人之间旅游发展普惠的问题、即反映旅游利益相关者在对资源的机会选择、利用过程和结果占有上是否平等,反映旅游发展成果能否惠及与旅游相关的区域;另一方面反映在时间尺度上的当代人与后代人配置资源的问题,当代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旅游资源及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是否予以了维持并得到了保护。

       基于公平价值判断来理解旅游绩效,旅游绩效应包含更为重要的内涵:在经济发展层面,侧重内涵式增长方式,重视旅游增长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注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减少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避免损害后代旅游发展的条件;在社会发展层面,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前提,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及其他弱势群体在旅游发展中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和均等分享利益的权利,还应关注各个地域间包容式发展,在维护本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使本地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到周边乡村区域、全国其他城市、地区乃至全世界(见图1);在生态环境层面,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要给后代人留下满足其需要和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环境。

      

       图1 旅游社会公平性的体现

       三、旅游绩效测度体系的构建

       根据公平视角下对旅游绩效的理解,从旅游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等3个方面选择关键指标,构建旅游绩效测度体系,见表1。

       1.旅游经济绩效

       旅游经济绩效主要反映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资源利用效率、产业优化及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据此从增长稳定性、资源利用有效性、结构协调性、产业竞争性来评价旅游经济绩效。

       从旅游增长稳定性来看,经济波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客观存在的,过度经济波动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选择旅游经济波动系数、旅游人数波动系数来衡量经济运行中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增长的平稳性。

       从资源利用有效性来看,旅游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反映资源利用有效性的指标有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旅行社、星级宾馆全员生产率、投资产出率等。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力使用效率的指标;资本产出率反映单位资本要素创造的产出价值。

       从产业结构协调性来看,旅游产业结构越协调,在产业间、行业间及行业内部资源配置越合理,越有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测度旅游经济增长对整个区域经济及第三产业的贡献;旅行社、星级饭店、景点集中度等指标主要衡量旅游各行业的竞争性和垄断性,该指标越高,产业部门垄断成分比重越大,产业部门结构也越不合理。

       从产业竞争性来看,旅游产业提供旅游产品质量越好和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越强,旅游者满意度、旅游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各利益相关者福利水平也就越高。入境游客平均逗留时间、旅游城市知名度、旅游城市网络关注度等主要反映旅游城市知名度与内在吸引力。A级景区(点)数量、星级宾馆数量、旅行社总数、国际旅行社占比、A级景区(点)数量、每万名游客博物馆数量、每万名游客图书馆数量等主要反映城市旅游接待能力。

      

       2.旅游社会绩效

       本文从全体社会成员旅游参与机会平等性、旅游利益分配均等性及旅游区域发展的包容性等3个方面测度城市旅游社会绩效,见表2。

       (1)反映旅游参与机会平等性指标

       旅游参与机会平等性取决于政府、企业、机构等能否为所有人旅游权利的实现创造条件,特别是能否为那些没有收入的青年人、低收入和失业者、老年人、残疾人和智障者等弱势群体旅游权利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选取景区(点)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重、免门票受益群体比重、经济型酒店比重、旅行社所占比重、无障碍设施占有率、旅游公共服务投入比、服务旅游志愿者占旅游人数比重、人均旅游集散中心数等作为衡量指标。

       景区(点)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重、免门票受益群体比重等指标反映弱势群体享受景区优惠及免票的范围,这些指标衡量旅游资源对弱势群体的开放程度。经济型酒店比重、青年旅社所占比重、无障碍设施完备体现了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对弱势全体的开发程度;经济型酒店比重、青年旅社所占比重等指标主要是衡量青年人与贫困人参与机会的公平性。无障碍设施完备指标是衡量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旅游参与机会公平性的。旅游公共服务投入比、服务旅游志愿者占旅游人数比重、人均旅游集散中心数等指标涉及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交通便捷、旅游便民惠民等内容,来测度旅游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反映旅游利益分配平等性指标

       旅游利益分配均等性就是让所有的旅游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平等地分享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在旅游利益相关者中最为重要的是旅游者和社区居民,旅游利益分配均等性重点衡量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在旅游利益分配中的均等机会。笔者选取了旅游核心部门就业人数、旅游核心部门就业弹性、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就业弹性、城乡旅游出游率之比、城乡人均旅游花费比重等作为测度指标。

       旅游核心部门就业人数、旅游核心部门就业弹性、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就业弹性等主要测度旅游产业发展是否带来就业增长,体现了旅游发展对城市劳动者的包容性。城乡旅游出游率之比、城乡人均旅游花费比重等主要测度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旅游出行权利的公平性。

       (3)反映区域间包容性指标

       城乡之间、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区域之间包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公平发展的前提。反映区域间包容性的指标有旅游外汇支出、城乡人均旅游收入比、地区变异系数等,旅游外汇支出主要反映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客源国的贡献,该指标为阈值,其值越高,本地旅游发展对世界旅游经济发展包容性越高,但过高可能会导致本地旅游经济严重漏损。城乡人均旅游收入比衡量城乡旅游发展的协调性;地区变异系数衡量研究区域内各地区相对差异大小,是反映各地区发展协调性的指标。

      

       3.生态环境绩效

       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正因如此,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实现代际公平的保障。生态环境绩效主要通过资源的丰裕度与环境的保护度两个方面来反映,其中,资源丰裕度反映资源拥有情况,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资源的保护度主要反映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代价,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负氧离子浓度、水质等级、环境噪音达标区覆盖率等指标,见表3。

      

       四、公平视角下杭州旅游绩效测度实证分析

       1.旅游绩效测度方法的选择

       目前相关文献主要采用熵值法(罗萍,2012)、聚类分析法(钟伟、冯学刚等,2013)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其中,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由卡尔和皮尔逊在1901年提出的,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用较少相互独立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非独立的指标,降低互相之间有联系的多个指标的维度,并能够清楚地解释系统的本质与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信息重叠的问题,又大大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目前此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复合系统相互比较的研究中。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杭州旅游绩效进行评价。

       2.杭州旅游绩效实证分析

       杭州旅游测度指标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杭州旅游概览》、《杭州市旅游统计年鉴》等。考虑到在统计年鉴中由于一些指标的数据难以查到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可获取的

等21个指标数据构成评价杭州旅游绩效的基础数据。

       由于城市旅游绩效评价指标量纲不统一,数据不可比,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化成标准分数形式,公式如下:

       正向与负向指标标准化分别为:

      

       指标经过处理后是一个标准分数矩阵形式。然后对旅游绩效基础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统计值为0.856,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因此这些旅游绩效数据适于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16.0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这些指标的相关矩阵、各指标的方差贡献率,见表4。

      

       由表4可知,两个主成分分量的方差累计率为94.091%,大于85%,所以选用第一、第二主成分分量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第一主成分的解释方差最大,为75.732%;第二主成分分量的解释方差为18.359%,旅游收入增长率(

)、旅游收入占城市GDP比重(

)、旅游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的载荷相对较高,主要反映旅游经济质量与协调性。用主成分载荷矩阵中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如表5。

      

       利用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从杭州旅游绩效的测度结果上看,杭州整体旅游绩效持续上升,经济绩效整体上呈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2006~2008年旅游经济绩效测度值从-1.4971下降到-1.6670,2008~2011年经济绩效测度值从1.6670上升到3.2731;社会绩效和生态环境绩效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6~2011年社会绩效测度值从-3.3242上升到3.1623,生态环境绩效测度值从-2.7995上升到2.246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杭州旅游绩效与社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杭州旅游绩效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社会与生态环境绩效的改善。近些年来杭州坚持“还湖于民,让湖于客”的理念,实施了“西湖免费模式”,提升了旅游业的经济效应,使旅游经济绩效处于波动式上升态势。同时,杭州坚持发展旅游与扩大就业并重、旅游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杭州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杭州全域内整合旅游资源,将旅游业从西湖区域向钱塘江区域开拓,从城市中心向5市县发展。坚持旅游开发保护优先的理念,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等一系列综合保护工程,并对街区、古巷、名宅等文化碎片实施保护与修复,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这些举措促进了旅游社会绩效和生态环境绩效的提高,也推动了杭州旅游绩效整体上的提高(见图2)。

      

       图2 杭州旅游绩效测度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公平视角对旅游绩效内涵进行阐释,围绕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环境绩效等3个层面构建旅游绩效测度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杭州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测度。认为公平视角下旅游绩效包含了更为重要的内涵:在经济发展层面,旅游增长更侧重内涵式增长方式;在社会发展层面,旅游增长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前提;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旅游增长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杭州旅游绩效测度结果表明:杭州旅游绩效测度值从-3.7546逐年上升至4.7071,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杭州旅游绩效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社会与生态环境绩效的改善。

       公平视角下旅游绩效测度体系的构建拓展了旅游绩效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研究领域的不足。此研究框架可以用在对单个城市乃至地区旅游绩效评价上,也可以用在对多个城市或地区旅游绩效的比较上。尽管本文建立了公平视角下旅游绩效测度体系框架,但受目前统计数据所限,难以获得全部统计数据,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市场调查法、访谈法等,获取绩效测度指标相应的数据。

       公平视角下旅游绩效的提高有赖于资源旅游效率的改进、社会公平的推动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因而,在旅游发展中公平性应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为代价,单纯追求旅游经济数量增长的旅游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在旅游发展中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协调发展,才能确保旅游绩效得以全面提升。

标签:;  ;  ;  ;  ;  ;  ;  ;  

公平视角下的旅游绩效评价_旅游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