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大学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889(2001)01-0068-04
一、大学科技园区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大学科技园区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总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一场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革命迅速兴起。考察世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进程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世界范围内创建科技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活动中,高等院校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早掀起这一高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是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他们凭借其极大的科技优势和高度密集的知识人才,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研究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孵化出了一大批在全球具有深远影响的企业和产业,同时也为美国人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并促使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和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认为是消除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建立的烟囱工业衰退恶果的一记良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则被看作是经济迎头赶上的关键。因此,继斯坦福研究园之后,世界上出现了诸如马塞诸色洲的1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园等数百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了追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自80年代中期,我国也开始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历史进程。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到目前,我国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
1999年10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决定把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作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纳入火炬计划,要求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共同推进,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4-5个大学科技园区,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孵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大学科技园区可形成良好的孵化环境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每年要产出大批科技成果,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只有不到5%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试环节薄弱,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试经费无着落。科技开发的“实验研究——中试孵化——生产实施”这三个阶段,经费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但“中试孵化”这一环节的经费常无人投入。高等院校是教学、科研基地,办学经费尚且困难,更无力顾及项目的中试,而对企业来说,希望获取的是成熟的技术项目,不愿承担风险。
(2)中试基地难以落实。高校具有较好的从事研究、开发的环境和条件,但一旦产品进入中试就普遍缺乏中试生产的资金、实验场地、厂房设备、供水、供电设施等一系列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的企业虽然拥有生产系统的硬件环境,但一般只能用于常规的大批量生产,缺少必要的配套设备,无法满足中试的特殊要求。
(3)政策导向长期忽视中试环节。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教师发表论文的多少,科研经费的多少,并与晋职升级、福利待遇挂钩,而忽视中试和产业化指标,没能形成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无法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创办大学科技园区,可从场地、资金、设施、政策、管理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孵化成长出一批企业并形成产业。
二、大学科技园区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
1、大学科技区可充分发挥“聚集”效应
基地化、集团化和集约化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三个显著特点,技术、知识、人才、信息和资金密集是发展高新技术的五大要素。高新技术发展选点时还要求有优化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生产保证,创办大学科技园区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通过园区优化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吸引一大批科技成果到园区孵化;吸引一批企业、海外资金和技术到园区落户,从而加速园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形成园区的“聚集”效应。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金、土地、人才、信息、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聚集是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特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种集约化和高效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技术中心、知识中心、人才中心、金融中心等多种组织。依托高校的人才、技术、知识优势所建立的大学科技园区,可以创造一种适宜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条件和经营环境,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培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从而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解决企业、大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产业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大学科技园区又形成有力的“辐射”效应,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
大学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基因注入传统产业胚胎,可以加速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技术辐射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通过企业扩散带动一批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转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园区的“辐射”效应。
从发达国家工业的发展历程看,其产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劳动密集为主→资本密集为主→知识和技术密集为主的历程。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许多国家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争夺未来经济制高点和一国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也被视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一方面不断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人才进入园区,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的作用,引导一系列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带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直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向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辐射,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从而间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三、风险资本市场是大学科技园区重要的生长条件
1、风险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大学科技园区最重要的功能,当代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周期缩短、密不可分、统一创新的基本特点。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使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成为集中、统一、连续的系统过程。科学的创新带动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经营的创新;生产经营的创新为科学的创新开辟新的领域,为技术的创新提出更新的要求;技术的创新为科学的再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没有风险资本的进入,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可能会在某一环节终结。
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前多从工程技术方面考虑,缺乏经济手段支持,特别是缺乏合理分散开发风险的投资机制。科技成果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研究、开发、试点、推广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为目的,资金投入量较小、周期长、这一阶段风险最大;第二、三阶段是在前项工作成功的基础上,尝试在放松边界条件下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或适应性,资金投入较大,但不能形成产业意义上的经济规模,通常不产生经济效益,风险极大。第四阶段是在第二、三阶段成功即技术可行性得到证实的基础上形成经济规模。这个阶段资金投入最大,但因为技术风险已基本化解,因而筹资渠道很多。很显然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二、三阶段风险最大,资金来源缺乏,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高新技术成果难以产业化的主要原因。
2、风险资本市场是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
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特别是以民间法人组织或社会公众为主体的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通过规范的市场形式动员社会资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对科技开发和中试进行投入,形成各级政府、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增加风险资本的供给,可以解决大学科技园区的高科技风险企业对初期创业资金的需求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以利于有效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缩短转化周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
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可概括为“六化”,即科学研究国际化、技术开发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组织集团化、运作机制股份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
1、科学研究国际化
科研,尤其是高新技术研究是大学科技园区的重要功能之一。为了强化这一功能,必须坚持“高点起步、立足赶超、国际接轨、重在储备”的四项指导方针。国际化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特点。离开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离开国际竞争,关起门来发展高新技术,必然会落后。为了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担当起我国某些领域研究开发排头兵的重任,大学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一定要有高起点,立足赶超,并与国际接轨,以使之不断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不断赋予科技园区以强大的后续竞争力。
2、技术开发产业化
技术开发是大学科技工业园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一功能的强化,必须坚持“依托优势、市场导向、双向选择、加速转化”的指导方针。高新技术开发广义上讲应包括对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进行设计、试验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将产品推向社会、推向生产领域的全过程。显然,高新技术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实现产业化或工程化。因此,技术开发工作既要依托科技优势,又要面向市场需求,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才能减少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益。因此大学科技园区中的高新技术开发一定要“立足产业化,促进商品化,力戒展品化”。只有能够产业化或工程化的技术才有生命力,才能提高商品率。
3、产业发展规模化
大学科技园区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这一功能的指导方针是“优选项目、突出重点、定型创优、山海战术”。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一定要立足规模,实现规模开发,获得规模效益。为此,必须把学校的科技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优选出最佳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尽快形成知名度较高的拳头产品,并以之为依托形成支柱产业,造就若干高新技术产业之“山”。与此同时,决不放松与拳头产品相关、技术含量高、专业程度高的小技术、小产品、小产业的开发,形成一片高新技术产业之“海”,“山海相映”,从整体上壮大科技园区的规模。
4、企业组织集团化
集约化、集团化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大学科技园区的科技产业应逐步向这一方向迈进。其指导方针是:“成组成团、外拓内联、统分结合、分工协作。”要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并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若干个专业方向明确、统分结合、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推进“强强合作”。尤其是大力组建以技术开发为纽带,进行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成套项目设计、住处咨询服务为主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集团内部要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协作,以提高各自的专业化、集团化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企业组织往集团化方向发展,既可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对外拓展能力,也可以扩大对外联合,实现“放大功能”和社会化生产。
5、运作机制股份化
为了办好大学科技园区,必须采用先进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制度。而股份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较为先进合理和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和运作方式。它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问题,而且有较为有效的发展机制(融资、筹资功能)、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也是解决技术知识产权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且为组建规范化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奠定了基础。因此,园区的整体运行应以实行股份化为目标,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设计。
6、结构功能一体化
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教学、科研、产业之间的关系;科技园区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外界社会的关系,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即实现以下三个一体化。
(1)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广义的科技园区应担负“出人才、出成果、出商品”三大任务。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园区内的科技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其次,园区内的科技产业担负着将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和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重任,反过来又为教学、科研提供基地、经费等支持,不断地向教学科研反馈来自社会的需求和信息,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再者园区内科技产业的生命力又源于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即必须依靠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另外,既要强调三者在结构功能上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三者是性质不同的工作,必须明确分工、人员分流,实行“一体三制”。即教学采取一种以“稳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产业采取一种以“盈利”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科研采取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
(2)园、校一体化。此处的“园”指狭义的大学科技园区。这样广义的“园”就包括学校与狭义的“园”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内核”与“外围”的关系。即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内核,科技园区及园区内科技企业,以及与社会合办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基地为外围。外围是内核与社会的联接界面与纽带,也是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方面,园区的科技产业把学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实现知识的技术价值,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反过来又加快了市场对学校科研成果的反馈,并为科研提供重要的经费支持。这种机制可以推动学科的交叉和更新,促进学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各环节之间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科技园区提供的收入可以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支持学校改革,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等。
总之,要形成“双向循环流动”机制,即技术、人才(或智力)等源源不断地由学校流向园区;接收和反馈信息等相应地由园区流向学校;技术、知识、产品由学校经园区流向社会。
当然,在上述循环流动过程中,也要避免盲目流动,如系、所、室、组和个人一起上,科研人员都带着自己的成果去“下海”办产业,这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秩序。
(3)工业园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体化。大学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园中园”。因此,前者的建设必须与后者恰当的衔接,实现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要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来规划和指导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将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因此,在处理大学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关系时,既要接受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与服务,又要处理好与开发区功能的衔接问题。
(4)利用风险资本市场促进大学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是大学科技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的重要条件,通过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第二股票交易系统甚至主板市场上市,可形成风险资本最佳的退出机制,使园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财富效应源源不断地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同时,也使科技园区风险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0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