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长江沿岸都市,汲取了楚文化的各种养分,深受其影响,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同时,它的成长是在中国文化大气候的笼罩下完成的,中国建筑的大体发展趋势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汉地域建筑的发展。武汉地域建筑正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融合。
关键词:武汉;地域建筑;中国固有式;楚文化
引言
武汉地域建筑发展是一个由中国固有式建筑向楚风建筑过渡的一个过程。早期以中国固有式为主,后期逐步突显楚文化特征。而武汉不同的城区又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如汉口的租界区建筑以欧式风格为主,而武昌则更多的表现出传统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
[正文]
1地域建筑
“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在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抗拒标准化和大规模机器生产、强调个性和地方身份认同与归属的创作探索和努力始终未曾停止,并仍将持续下去。
2中国固有式的设计主线
2.1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
1927—1937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
2.2“中国固有式建筑”的表现手法
中国固有式建筑是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是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大体上概括为三种方式: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2.2.1宫殿式
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2.2.2混合式
与宫殿式相反,建筑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梁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梁柱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2.2.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20世纪30年代,现代建筑思潮已陆续传入中国,一种向国际式过渡的“装饰艺术”倾向的作品和地道的国际式作品也通过洋行建筑师的设计而纷纷出现。这种新颖、合理、经济的摩登形式,吸引了中国建筑师的注意和社会的兴趣,因此,很自然地为传统复兴建筑启迪了一条新路——仿“装饰艺术”做法的路,即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
2.3武汉“中国固有式建筑”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纳了中国各地的建筑文化,中国固有式建筑在武汉也应运而生,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
2.3.1宫殿式——翟雅阁健身所
翟雅阁健身所正面二层划分,底层清水红砖墙,水泥框套做抹角方窗;第二层采用中国传统柱廊形式,下有麻石柱基,上有额枋梁头,雀替,柱间单勾阑;屋顶为绿琉璃瓦,仿宋式重檐庑殿顶。
虽然底层立面上采用了券门形式,但建筑整体的三段式构成清晰可见。除此之外,建筑细部装饰、材质和色调都体现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2混合式——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建筑形体由功能空间确定,屋身高度相对增加,整个建筑较宫殿式高挑,敦实感减弱。外部墙面摆脱梁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附有简洁的梁柱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使得洋式外观与中国式特征同时完美呈现。
2.3.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湖北剧院
湖北歌剧院整个设计上融合苏俄及中式建筑风格。正立面对称式构图,左右对称,入口六柱并立,窗户及檐口用简单线条处理,体现苏俄建筑风格,有很强的现代感。装饰上仍然植入中国传统元素,如中式的柱廊、柱头花饰、灯龛及装饰细部等。建筑立面最高处是12面红旗,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建筑造型大方庄重,内外装饰典雅细致。
3突显楚文化的设计主线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远古时代即为水乡泽国,建筑便因地域特点而独具特色。通过建筑表达楚文化内涵的方式多种多样,简单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具象突显和抽象突显楚文化。
3.1具象突显楚文化的地域建筑
对历史文化的具象表现,可以直接从建筑外观上发现楚文化特征。此类建筑对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实物进行直接模仿,通过具象建筑形体传达历史文化信码,是对楚文化继承的最直接、最简单的设计方法。从模拟方法上来讲,分为三种:形体意向法、形体再现法局部模拟法。
3.1.1形体意向法——湖北省出版文化城
形体意向法并不是指再现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材料、色彩、细部等方面,创造一个假古董。而是建筑形体的塑造能够成功展现出楚文化历史里的代表性事物,该事物能充分体现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背景。形体意向法要求新建筑在与历史建筑材料尺度都不完全相同的体形体量上探求比例的和谐,形式的优美。如湖北省出版文化城。
湖北省出版文化城主体与群落的和谐体量有机融合在一起,形体恰似编钟。众所周知,曾侯乙编钟是楚文化的巅峰代表,所以人们看到这样的建筑形体,瞬间回忆那段楚国历史是难免的。
3.1.2形体再现法——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从史料及出土的文物中考证古代楚建筑,直接模仿历史建筑整体特征,建筑造型中轴对称,采用红棕色墙柱,宽屋檐,重檐坡屋顶。
所有这类复古式建筑的一个共有特点是严格地按照传统型制建造,建筑在比例,色彩等方面都重现传统。有些材料是现代的,但经过处理其质感仍能唤起人们久远的回忆。
3.1.3局部模拟法——武昌火车站
局部模拟法将具有文化意味的传统建筑外表形式打散成若干片断,截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语言片断拼贴到新建筑中去,片断本身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又以部分的身份加入到整体之中。武昌火车站的四坡屋顶,显现出楚文化的特征。坡屋顶与通常所见的中国古建筑坡屋顶不尽相同。屋顶比例尺度加以适当夸大变形,坡度比传统形式小很多,依然显现出楚文化特征,引起人们对该构件的联想。
3.2抽象突显楚文化的地域建筑
抽象表现楚文化是表达历史文化中的某些语言或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当今所用的俗语谚语。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历史、文化、环境和文脉有密切联系。建筑串联了人们所需要的视觉和深刻情感,武汉火车站的屋顶意向。
九头鸟的传说,实脱胎于《楚辞》和《山海经》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话。看到建筑形体想到九头鸟,想到楚文化精髓。
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武汉站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人文和地域文化特色。
4结语
武汉地域建筑发展脉络相对简单,即是以中国固有式为设计主线向以突显楚风为设计主线的转变,后者的表现手法多样,逐渐成熟,微妙的恰当的展示楚文化。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晓.新楚风建筑形式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1,(19)4:15-23.
[3]皮道坚.楚文化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4]周积明.湖北文化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5]皮麻明.近代武汉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论文作者:余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论文; 武汉论文; 屋顶论文; 形体论文; 地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