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中,“听”是第一位的。然而,英语听力一直是学校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学生突破英语应用水平的难关。自从英语听力考查被列为高考英语必考项目以来,英语听力的教学和训练也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学生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就不得不面临以“听懂”为首要任务的“交流应用式”的英语学习。目前的高中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和回想能力,选择要点的能力,推断演绎的能力,判断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运用背景知识的能力。词汇主要涉及如何处理“生词”的问题,就是利用上下文,同位语猜词的能力以及一词多用的辨别能力。语法主要包括时态,语态,虚拟语气,比较级,最高级,否定等。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参》中,有这么一段话来讲述目前高中生英语听力的困难所在:“学生听的困难往往来自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语言方面的,包括语音,语调,单词发音在句中的变化,如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等。同时还有重音,语调以及口语习惯表达方法,语法结构等。第二个方面的困难来自听的技能,如听文段大意和细节,确定中心思想,理解人物关系,推断作者意图,找出因果关系,做出结论等。第三个方面的困难是来自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困难。如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价值观念,禁忌幽默,文化习俗等。”那么这些困难怎样去解决呢?通过长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使用“三步骤听力教学”,即听前,听中,听后,可以循序渐进地解决我们学生的听力难关,在此总结成文,共同探讨。
一、听前听前,分为广义的听前(即平时)和具体的某次听力练习或测试之前。
其一,广义的听前训练。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加强语言方面的训练,如在精读文章时,请学生朗读课文,由其他学生对其发音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老师对语音,语调,连读,重音等进行点评和教授;如在口语练习这个环节时,鼓励学生们对特定的话题发表评论,交换看法,表达意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有意的模仿标准的读音,学习外国人一些特定的口语表达方式,从而从自身的话语习惯上体会从说到听的一个过程。这一项工作的长期开展,可以逐步解决“三大难点”第一点和第三点。
其二,具体的听力测试或练习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涮整好心态,利用听力试音的机会,让自己全身心进入角色;在学生拿到听力题时,应马上利用正式放音前的有限时间,看清大小题目要求,问题和选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浏览问题和选项时,要尽可能对文章内容和试题答案进行预测,听录音时只要验证自己的预测即可。而且由于选项和试题中的单词,短语,句子可能会在听力内容中出现,因此,认真读题还可以提高听的质量。
二、听中听中,即听的过程。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一般给学生听的次数是三次。在第一次听录音的时候,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文章大意,不要只注意个别词语。另外,必须听清,听懂首句,因为首句往往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听懂这一句,对预测全文内容有很大帮助。如果听到的信息在试题选项中出现了,也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下文的信息可能还会推翻你的结论。在听第一次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速记表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单词, 这样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尤其要注意听关键词(keywords)。例如:A.She is reading B.She is cooking C.She is eating a chicken听力材料:M:Hello,Can I speak to Lucy。please.W:Just a minute.She is in the kitchen.I'll go and get her.Q:What do you think Lucy is doing?此题的关键词是kitchen,只要听懂了该词,便可推测出She is cooking.听第二遍录音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即根据自己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去听。特别注意第一次没有听清楚或是没有理解的地方,如果感到有误听,漏听的地方,马上结合试题选项和短文内容验证,如果有误,应该立即修改,否则录音结束后就失去了做题的依据。第三次听录音时,主要是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答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听后听后,即指具体的听力训练在三次放音结束之后。通常这个时候,学生应该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事实细节题只需要认真听录音就能准确作答,但也有一部分试题不能直接听到答案,无法直接作出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听中进行速记后,在放音结束后,结合所听的内容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甚至还要进行推断计算,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对于我们的高中学生来说,听力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日常学习中持之以恒的训练。可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科目众多,练习英语听力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只有将一些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技巧介绍给我们的学生,期望他们在听力这一块上能够不丢冤枉分,从而在整体的英语成绩上有所提高。
数学语言的简约美及教学实践应用
江西鄱阳县游城乡高坊明德小学 张江英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一、认识数学语言的简约美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中最具特色的的形式。如+、-、×、÷、>、<、≡、≈等,这些简洁、形象的符号本身就给人以美感,同时还体现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可谓再也没有什么符号比这更富有简洁明朗之美了。所以美术界和建筑界的大师们便利用数学符号的这一特点创造出了更富生机、艺术的典雅之美。
“数学语言的优越性在于它的精确和简约。人们在进行科学交往中需要用最少、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最准确的信息,数学语言没有含糊不清或者产生歧义的缺点。”“数学语言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发展国际交流方面以及国内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方面具有极为重大的文化价值。”这就是说,简约美是数学语言的主要特色之一。在概念和符号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内涵时,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虽然这不是严格的定义,但文字非常简练;又如乘法表,每句只有四五个字,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充满着简约美。
二、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本文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教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3.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语言,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从模型到图形,即根据具体的模型画出直观图;②从图形到模型,即根据所画的直观图,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重在建立图形与模型之间的视觉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使它们熟悉直观图的画法结构和特点;③从图形到符号,即把已有的直观图中的各种位置关系用符号表示;④从符号到图形,即根据符号所表示的条件,准确地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这两步设计是为了建立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图形语言来辅助思维,利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论文作者:杨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语言论文; 数学论文; 符号论文; 学生论文; 听力论文; 图形论文; 直观图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