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石滩乡真陂小学 湖南 衡阳 421422
摘 要: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或说学习过程)和心理特点,制订出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自学辅导 学生为主体 兴趣 习惯
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由于它的基本教学模式是采用“启”(启发引导)、“读”(阅读课文)、“练”(做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结”(小结讲解),并且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指导贯穿全过程,因此,它的组织教学就有新的内容,就应根据上述教学环节,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根据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要求。
一、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学生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在整个自学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过程中,都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做教师和书本的奴隶。要彻底克服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弊病,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要强调自学。在学习中迅速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以及自学所必需的优良学习品质,也只能在自学过程中才可以实现。当然,这里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在滔滔不绝地讲授上,而是在积极正确的、带有艺术性的指导与辅导上。
二、加强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中有两个最现实、最重要的成分,一个是学习的目的性,另一个是学习兴趣。学习的目的性不是一下就能明确的,所以在自学开始前,很多自学辅导实验班的老师都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举出许多自学成才的例子,说明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让学生懂得现在的自学是为了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为了将来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那时的学习则主要靠自学。因此,在学生时代具有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应该多次反复地使学生明确自学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和刻苦钻研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与自学习惯
教师组织教学的注意力应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上,以后逐渐落实在每个环节中(特别是学生自学活动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具体指导、辅导,加强个别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求自学课文、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个别地、具体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并且通过教学机智,采用暗示的手法达到目的。
四、教师在自学课堂中起到的穿针引线作用
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活动了,教师做什么呢?我们说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自学从来都不是无师自通的。在学生自学、自练、自检等独立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巡回辅导,另一方面要根据备课时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具体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每一个学生。具体地说,对于学习思维品质不踏实的学生,要注意用具体的事例,通过严格要求,逐渐培养他们踏实的品质;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应指导他们向深度、广度发展,向他们提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要求,并具体落实,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这段宝贵的时间,充分发挥其潜力,提高效率,超额超前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基础较差、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应加强重点辅导。我们的自学辅导教学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自学”上,而且体现在“辅导”上,因此,我们提倡主动地“辅导”、积极地“辅导”,而反对那种等待学生举手提问、教师帮助回答的被动消极的“辅导”。在这里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和把握整个课堂,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非常重要。
在教师主动积极的辅导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主动地去引导、启发学生。可问问他们是怎样想的、怎样理解的,听一听他们的见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我们深信,对于差生,只要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家,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定会有所收获,这一点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难以做到的。
通过多年的试验性教学,我所教的数学科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实力和基础有所增强,一举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而走上“会学”的轨道上。自学辅导教学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将在新课改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游 《自学辅导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刘现明 《自学辅导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学周刊》。
[3]卢仲衡 《三十三年自学辅导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邓大联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目的性论文; 针对性论文; 他们的论文; 情况论文; 主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