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碱金属论文,化合物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试用高中化学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著,2000第3月第2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实验“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三,P.170-P.172)存在缺点较多。笔者将这些缺点及改进方法简述如下,与教材编写者及诸位同行商榷。
1 改进方法
1.1 钠块与水反应收集氢气的实验(“一、3”)
(1)原实验方法:(见教材)。
(2)原实验方法存在的缺点:①钠块连同包裹的铝箔在反应过程中易上浮而发生爆炸。原因是钠块上浮后,反应放出的热量不易及时地从铝箔内散发,导致铝箔内的钠块及产生的氢气燃烧而爆炸。②做过该实验的镊子易生锈。③反应产生的气泡分散,部分气体逸出水面而无法用试管收集。
(3)改进方法: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基本与新教材中的原实验方法一致,只是用铝箔包裹后的钠块不再用镊子夹住,而是用如图1所示的倒如漏斗罩住。这一改进既克服了原实验的三个缺点,又使操作更为简单、安全。
1.2 钠燃烧及其产物检验实验(“一、4”)
(1)原实验方法:(见教材)。
(2)原实验方法存在的缺点:①玻璃管较细,“将钠块放入玻璃管”和“将玻璃管内的物质转移到小试管中”的这些操作麻烦,且很难进行。②产物过氧化钠量少,与水反应后无法用余烬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③在玻璃管中做“钠的燃烧实验”,产物多为氧化钠,另外还有少量的过氧化钠,甚至有未反应的钠(危险!把上述产物转移到小试管中加水,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钠与水反应也为放热反应,因此容易导致小试管内未反应的钠块燃烧爆炸)。产物中过氧化钠量少的原因是:在加热的过程中,玻璃管内为热的缺氧体系,不利于过氧化钠的生成,甚至燃烧后有钠的剩余。
(3)改进方法:将玻璃管改为蒸发皿。在蒸发皿(或坩埚)内放入赤豆粒大小的钠块,用酒精灯在蒸发皿下直接加热,实验效果非常好,产物多为过氧化钠。
1.3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二”)
(1)原实验方法:(见教材)。
(2)原实验方法存在的缺点:新教材中该实验采用了旧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装置:即检验二氧化碳是在烧杯中进行的,这作为一个演示实验是为了增加现象的可视度,而分组实验中学生是实验操作的主体,观察距离非常近,再用烧杯盛装石灰水(一般要装100mL,甚至更多)势必造成浪费。这不仅给实验装备工作带来了麻烦(药品用量的加大需不断地往实验桌上添加药品),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改进方法:将盛放石灰水的烧杯改为试管,石灰水用量为2~3mL。
1.4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实验(“三”)
(1)原实验方法:(见教材)。
(2)原实验方法存在的缺点:①操作方法不明确,没有指明怎样“将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②若配以单孔塞用导气管将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到石灰水中,则操作步骤繁琐,浪费时间。
(3)改进方法: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再向每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两块玻璃片(涂有石灰水的一面朝下)扣在两试管口上,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