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建设初探_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建设初探_政治论文

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建设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同时又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其它一切领域

有巨大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推动或阻碍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不失时机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加速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对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整体推进、对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建立以及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举足

一、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目标体系的确立

所谓政治现代化,可以概括地理解为使国家政治生活在观念、结构

、组织、管理等诸方面达到与经济、科技、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

应的水平的过程。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把社会的进步同

经济、科技的发展协调和同步起来,是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现代化发

展的客观要求。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确立我国政治现代化

的目标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成败得失。因此

,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

维导向,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把立足我

国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把握国际政治现代化发展的主流

趋势结合起来,科学地确立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1.国际政治现代化的主流趋势。

要把握国际政治现代化的主流趋势,必须从研究世界经济、科技、

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综观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突出表现

为下面两个特征: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空前发达,经济活动日趋国际化、

一体化,国际经济联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前所未有;二是新技术革命日新

月异,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科技正在逐

步取代自然资源和资金成为发展经济的核心资源,科技意识和科学观念

深入人心。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知识水

平的不断提高,信息传媒的空前发达等等,必然导致政治意识形态的社

会化,并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意识、科学观

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渗透,必然导致政治生活的科学化;社

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是引起社会意识、社会关系、社

会结构趋于关联化、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客观地促进了社会规范、社会

约束、社会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观念,与大生产观念相对应的组织观念、层次观念、结构观念、秩序观

念等已成为现代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因此政治走向规范化、秩序化即

法制化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选择。笔者认为:政治走向民主化、

科学化、法制化即为当今国际政治现代化的主流趋势。事实上,冷战结

束后,国际政治关系从领土扩张、殖民经济、军备竞赛到对话、交流与

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政治服从服务于经济

建设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质的意义上讲,政治脱离侵略、战争、对抗、

伟人政治、权术政治等落后形态走向服从服务于经济,就是最为本质的

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目标体系。

就一般意义上讲,政治民主化是指政治朝着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

民权利、实现人民愿望的方向发展;政治科学化是指政治与科学技术紧

密结合,通过吸收人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领域的文明成

果,使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方针、政治体制、政治决

策等一系列政治行为具有更加严密的科学形态和更高的科学水平;政治

法制化即政治沿着秩序化、规范化、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方向发展。

政治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

化是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实现形式之一,是法制化的实质和核心;

法制化是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化则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

拓展和延伸,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科学化。另一方面,

没有民主化,科学化就失去了科学性,法制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没有法制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永远也不可能存在;离开科学技术这个生

产力的范畴,就不会有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会有政

治现代化。可见,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作为政治现代化目标体系的

三个目标元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不可互相取代,缺一则

不成体系。这正是笔者把政治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三元目标体系的依据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深入广泛,必然会加深国际政治关系上的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无可否认,就各国的政治进步或政治

现代化来讲,是存在着一种由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水平所

决定着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共同取向的。因此,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

应该体现国际政治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确定为政治民主化、政治科学

化和政治法制化。但另一方面,“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

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32页)因此, 政治现代化的三个目标元各

自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与不同国家的国情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

社会历史时期之间应该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认识到这一点,是科学

地确立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目标体系的关键。毫无疑问,适合我国现

阶段基本国情的政治现代化应该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总前提下的政

治现代化。具体地说,我们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是“四项基本原则”

下的民主化、法制化,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紧密结合;我们的政治科学

化是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基本任务和基

本方针的科学化。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三元目标体系的结构关系应是

民主化取向、科学化发展、法制化监督保障。

3.我国的政治进步为什么要选择政治现代化为目标。

笔者认为,“政治进步”应该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领域的全面发

展,政治进步的目标也应该是一个多元目标体系,政治进步选择政治现

代化为基本目标和具体实现形式才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一个时期以来,世界政治生活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一提到政治进

步,人们往往就会把它与政治民主化等同起来。一些西方势力片面

界定政治进步的内涵和外延,他们或是别有用心地把衡量政治进步的标

准简单化、单一化,把民主说成是衡量政治文明的唯一标准;或是把政

治进步的多元目标体系肢解开来,割裂各目标元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

为地抬高民主化的身价,在民主、自由和人权等问题上大做文章,攻击

我国的政治制度。这种行为的破绽是显而易见:首先,民主作为从社会

化大生产衍生而来并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广泛化、纵深化

的人类文明产物,其发展程度理应成为政治进步或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这正是我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和科学性。但是,民主决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标志性产物,科学

和法制也同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政治的进步或政治的现代化毫无疑

问地要选择和表现这些标志性产物的全部。民主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只

反映了政治的社会化这样一个侧面,把政治民主化及其程度作为政治进

步的唯一目标和衡量政治文明的唯一标准,难免要犯以点代面、以偏概

全的幼稚性错误;其次,民主作为具体的和历史的范畴,是不能脱离一

定的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的,那种把某种条件、某种形式下的民主概念

化、抽象化为全世界范围的“民主”的行径是别有用心的和违背客观规

律的。我们在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时,一定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一

切从社会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认识民主化在政治现代化建设目

标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脱离了中国实际,把民主抽象化、概念化、潮流

化和神圣化,片面追求民主化的超前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政

治、经济问题。文革期间,政治民主化畸形发展,“民主”被上升到超

越经济、超越法制、超越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高度,以“

大民主”为特征的“群众运动”实际上是无政府主义,是“打倒一切”

的政治手法,结果造成举国政治的大混乱、经济的大倒退和社会的大动

乱,这是一个值得永远记取的历史教训!

二、有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

政治现代化,应该是党和国家整个政治生活的全面现代化,即要在

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政治生活领域中全面实现民主

化取向、科学化发展和法制化监督保障。

(一)政治制度现代化。

政治制度现代化首先是政体的现代化,没有政体的现代化,就谈不

上政治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我国的政体是建立在人民民主专

政这一基本国体之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前,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

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方针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总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按照民

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有机统一的原则,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朝着更有

利于服务经济建设、更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和更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参

政、议政、督政的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

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另一个

重要的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必须充分发

挥它在政治协调、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政治体制现代化。

政治体制是国家党政机关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

分等方面的形式、结构或体系的总称。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

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建立,现行条块分割、政经合一的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性

已变得十分突出。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

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64页)当前,不失时机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已成为实现政治体

制现代化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政治体制改革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总要求,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按照民主

化取向、科学化发展、法制化监督保障的总体思路展开,具体地说:

1.坚持两个取向:

一是民主化取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

现代化。”(《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54页)民主, 历来是

我们党的基本奋斗目标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长远取向,逐步扩大人民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二是

市场化取向。就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展开政治

体制的改革,实现政治体制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功能完整、结构合

理、层次简化、精干高效等等。

2.健全三个网络:

一是党政信息网络。现代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关联度高,信息

变化加快,而党政决策的科学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的全面、准

确、及时掌握。因此,建立健全复合式、网络化的党政信息收集、处理

、传递、反馈网络是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一要加

速现有党政信息网络的科技进步,提高网络质量,完善网络职能;二要

加速现有党政信息网络与社会其他各类信息网络的“并网”,实现网络

扩容和网络开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二是决策咨询网络。决策咨询网络由各种智囊组织、专家系统、决

策咨询机构组成,是科学决策的另一支持系统。现代决策活动的主要发

展趋势是决策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主要特征是实行谋、断分工。

政治决策走向科学化,也必须大力促进谋、断分工,把日常的各级各类

各党政决策的最终形态(“断”)建立在各类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

的决策咨询机构的科学分析、论证、设计(“谋”)的基础之上。西方

一些发达国家,决策咨询体系十分发达,并已经进入了高科技形态和产

业化发展,就这种意义上讲,我国社会的决策咨询体系的发展尚处在十

分原始的阶段。因此,建立党政信息咨询网络所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

的。决策咨询网络的建设,要立足对党政系统内原有的顾问系统、协商

系统、政策研究系统等的完善、规范和职能化,同时要面向社会的大专

院校、科研院所和现有的决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现有的信

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把党政决策咨询网络建设推向快速发展。另外,从

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要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咨询产业当作一项国家战

略来对待,党政决策咨询网络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社会科技咨询

产业的发展。

三是健全教育培训网络。经济、科技、社会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

人的现代化。我们的党政干部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应该是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所以,党政干部的再教育、再提

高问题,是政治现代化发展中的永恒性问题,健全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网

络,关系到干部队伍的素质及整个政治生活的质量。教育培训网络的建

设要树立“大网络”的概念,把立足已有基础(如各级党校、干部培训

基地等)与面向社会力量(各类高校)结合起来。

3.形成四种机制:

一是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

的遗害,由于科技教育的落后,由于法制不健全,以及由于干部素质、

民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我们至今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决策

制度和决策秩序,决策的科学性无从验证,决策的失误难以得到及时有

效的监督纠正。直到今天,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现象仍然司空见

惯,畅通无阻。这种情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格

格不入的。因此,加速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既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科学

化的基础和保障,又是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途的根本性

问题,具有十分的紧迫性。当前,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

定》中提出的“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民主科学化决策机

制”的目标,抓紧建立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

督反馈系统以及一整套法制化的科学决策约束制度,在国家政治、经济

、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形成科学决策的风气,使民主科学化决策不仅

是一种自愿性行为,更是一种规定性行为。

二是要形成法制的约束机制。法制的约束机制是实现党和国家政治

生活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是促进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廉

政勤政的保障。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纪律检查制度、人

大代表审议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等一系列现有约束体系

,重点是规范程序、强化职能、提高监督质量和增强监督效果。二是要

把建立健全科学决策保障体系作为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尽快

使民主科学化、决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总之,形成整个政治生

活领域开放性的、深入广泛的约束机制十分重要。

三是形成竞争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加紧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考

评指标、考评制度和考评机构,考评机构要实现专业化。二是要实现信

息化考评,党政信息网络要做到能够时刻跟踪每个党政干部的德才、常

识、政绩等一系列指标。三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党

政干部的升迁任免、奖惩褒贬真正与其德才、常识、政绩有机结合起来

四是形成正常的代谢机制。要保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活力,必须

有一科学、规范的干部队伍新陈代谢机制。现行干部人事管理要按照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形成竞争的、开放的代谢机构,

加速实现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

构的科学化、现代化。

(三)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化。

政治意识或政治观念的现代化在整个政治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先导性

的关键作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往往是最先触发政治意识形态

的发展变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再引起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变革。

回顾改革开放的17年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没有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

中央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首先变革,就没有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社

会的全面高速发展。当前,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使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我们民族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化人格,使坚持改革开

放、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坚持民主集中制成为全体党政干部的

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础路线,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培植全

体党政干部的大生产观念、大经济观念、大效益观念、大系统观念等现

代化观念和变革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责

任风险意识等现代化意识。要大力弘扬民主作风、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坚决摒弃官僚主义、经验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最后,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

会系统工程,不承认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行,脱离我国现实的理想化

和盲目冒进也不行!必须立足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承

受能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否则,有中国特色政治

现代化事业是不可能顺利发展的。

(选自《理论参考》95年第23期)*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建设初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