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时代中外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_沃尔玛论文

WTO时代中外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_沃尔玛论文

WTO时代中外零售企业贴身较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贴身论文,零售企业论文,中外论文,时代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过去的2004年12月11日,宣告了走过入世3年过渡期的中国零售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的WTO时代,也意味着中外零售企业之间真正实力的贴身较量才刚刚开始。

那么,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对外资全面“解禁”之后,中国自己的零售企业究竟命运如何?未来中国的零售市场会否被跨国商业巨头全面掌控?

中外零售企业开始实力交锋

人们的发问不无道理。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集团之所以称霸当今世界,无不缘于规模效应。所以,从中国国门渐渐洞开的那一天起,外资零售企业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跑马圈地的脚步,而处于防守一方的内资企业也纷纷以攻为防掀起了规模扩张的浪潮。从上海的联华、华联、农工商到“东北虎”的大商,从北京的国美、物美到京客隆,从武汉的武商到江苏的文峰大世界等等,都以惊人的开店速度,夺了城区抢郊区,占了本地攻外地,图谋锁定能够伸出触角的每一个市场制高点。

当时间的指针走进2005年这个全面开放第一个年头的时候,国内零售大腕们更是乘势而上,无不为自己的今年以至今后几年定下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国内最大的零售集团上海百联日前透露,5年内光是在长三角地区就将开设3200家以上的网点。

内资企业如此,外资企业更是不甘示弱,家乐福、沃尔玛、欧尚、麦德龙、易初莲花、百安居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地扩张“领土”,有的甚至已在踏进12月11日这个全面开放的门槛之前,屡闯“红线”而抢占到了不少有利地盘。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全国商业连锁30强中,包括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在内的外商投资连锁企业已有5家榜上有名。据统计,5家企业合计销售额为271.5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23.3%,占30家连锁企业销售总额的15.9%;店铺数为1795家,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15.7%,占30家店铺总数的16.3%。

2005年伊始,许多外资公司都爆出了它们的勃勃雄心。家乐福中国总裁让·吕克舍罗表示,今年要在中国新开15家店铺,他称这种扩张速度在家乐福的发展史上将是史无前例的。

引人注目的是,在去年沃尔玛首次移师中国召开的董事会上,沃尔玛总裁承认自己在中国发展速度太慢了,“占位居首、盈利其次”的新战略在会后旋即出笼。截至去年底已在中国开设了43家店铺的沃尔玛日前宣布,未来3年,将在中国每年新增10家以上的店铺。

在欧洲排名第一的建材零售商百安居透露,到2004年年底,百安居将在中国至少增开13家新店,使百安居在中国的连锁店从目前的20家增至33家以上,而其中大部分店铺将布向中西部以及北部等从未到达的地方。

继英国零售巨头Tesco以2.6亿美元巨资购买乐购超市50%股权,采取直接收购方式闯入中国市场之后,排行全美第二、世界老三的美国家居中心(Home Depot)已传出,今年将斥巨资进军中国家居建材市场,并扬言“把过去一直末进入的损失夺回来”。 ^在攻占一线城市的同时,经营成本低、市场空间巨大的二三线市场也成为全面开放后外资新一轮扩张的重点目标。

事实上,外资巨头早就开始了对中国二线城市的密谋和抢滩,只是迫于中国政策的限制没有开店,如今放开了地域的限制,它们自然也就加快速度。据业内人士透露,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乐购等等都已在山东、四川、广东、安徽、福建、湖南等省的二三线重点城市选好了有利地盘。

“如果不抓住潜力巨大的二线城市,就无法真正分享中国市场的大蛋糕。”谈到二级市场所蕴涵的商机时,麦德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柯博涵这样说。

展望全局,目前进入中国的跨国零售公司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特别在最具杀伤力的大卖场业态上已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全面开放不过是拉开了中外企业之间、本土企业之间以及外资企业之间更激烈的贴身交锋的序幕。

内资商业还是“中小企业”

从开放试点到经历入世3年的过渡期,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的磨砺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零售业整体上并未摆脱“小、散、弱、差”的格局,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弱,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零售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公司销售额为26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6%,而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2003年的销售额才4129.8亿元,虽然比上年的前100家增长了42.7%,但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我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2003年销售额为485.2亿元,也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2465.3亿美元销售额的2.4%,相当于世界500强最后一家商业企业英国的GUS公司110.5亿美元的52.9%。从连锁业来说,2003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只有8.04%,显示出连锁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的现状。

从管理和技术来讲,国内流通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表现在主要经济指标与跨国商业企业相比差距很大。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每年2.4次,而发达国家商业企业资金周转率最高的每年达到20多次。沃尔玛公司2002年利润率达到3%,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收入利润率平均为1.06%,行业排名倒数第三,利润比上年下降24.89%。据对部分流通企业的调查,仅有6.84%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至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从零售业中发展最快也最具现代活力的国内连锁业来看,应该说近些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固然可喜,但与此相伴的是连锁企业管理水平在扩张中稀释不少,更让人担忧。专家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店铺过多、竞争加剧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企业管理基础不牢固,使管理水平在快速扩张中下降,造成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不相匹配。目前不少企业规模在迅速扩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积越多,实际上正在孕育着即将发生的管理危机,这种“成长”其实是在走向一个反面。比如有的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成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根本问题还在于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跟不上扩张的速度。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全国商业连锁30强中,去除6家家电连锁企业,其余24家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中,有10家内资连锁企业其店铺数量增幅远远高出销售额增幅,单店完全呈现负增长。

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将内资企业逼到了“不扩张等死、扩张找死”的两难境地,在这种残酷的考验面前,就看谁的本领更强,看谁更能适应这种竞争的“游戏”规则。跑得不快,最终极有可能被外资巨头吃掉。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竞争无国界,任何产业都不再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企业都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全球竞争。步入全面开放的时代,零售业的竞争条件和激烈程度将会更加严峻,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稳健的发展战略、严格的经营管理、尽快与资本市场接轨,才是中国零售企业参与国际化比拼的核心竞争力。

外资企业开演“变脸”大戏

自1992年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业试点以来,中国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历经入世3年过渡期的洗礼,内资零售企业已经认识到全面开放对自己的将来意味什么。

过去不少零售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微观政策环境和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但全面开放以后,同外资企业一样,内资企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政策环境,而这一政策、制度的变化引发宏观环境的演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对外资开放的政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政策规范等等,不仅仅是关系到外资企业,更关系到内资企业,这些方面的变化无疑会对企业网点扩张、并购行为、发展战略甚至经营理念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以购并达到规模迅速扩张,向来是外资巨头抢占地盘和夺取市场份额的杀手锏。分析来看,外资实施并购的初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要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收购是一个迅速扩展规模的途径;二是要进入一个已经饱和、不允许再开店的市场,外资企业可能要通过收购的方式来进行;三是当在一个地方难以享有集中优势的时候,外资企业必然要通过收购来达到形成优势的目的。从一些外资企业未来在中国市场扩张的势头看,可能会采取开店和收购两种方式并举的发展策略。对于一些新开发的市场,它们会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点;但在有些地方要形成自己的规模优势,占取足够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将开店跟收购结合起来。事实上,从去年一些外资企业的扩张方式上已经显露出了这方面的势头。

不仅如此,外资企业扩张的另一个趋势也必须引起国内业界的高度注意,那就是跨国零售企业向独资化方向发展。“2005年许多内资连锁企业可能会纷纷‘变脸’为外资公司了。”著名零售专家顾国建分析说,实际上许多外资早已进入了中国内地的零售企业,由于政策的原因只能以内资的形式潜伏下来,而这些潜伏下来的外资许多都是国际投资基金,他们的盈利模式最终是要将已投资的企业拿到海外去上市获利。

尽管全面开放后,外资的开店行为还需要政府的审批,但它们的扩张速度绝不会很慢,因为完全开放就意味着中国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WTO的游戏规则。它们可能不会触犯中国的法律和政策,也会注意自己的自律行为,但反过来它会要求政府的监管也公开透明,成为政府政策的监督者。

实际上,最令业界担心的是,当外资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以自己的强大地位突然改变游戏规则,让中方企业无法跟进,这将给内资零售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为,在强者为王的时代,拥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肯定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政府或者行业对游戏规则的调整也肯定会偏向于大企业。比如说现在很多企业资金短缺,完全是用供应商的钱在做生意,实际上这是极危险的事情。现在中外零售企业的账期都比较长,迫于买方市场的压力,供应商往往敢怒而不敢言。然而,如果有一天像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财大气粗者突然宣布一个月付款或者现款结账,内资企业又无法跟进,那么,企业的整体运营可能会因为资金链的突然断裂而土崩瓦解。又比如外资零售企业以自己的规模和品牌优势提高了产品的标准,肯定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如果内资企业无力适应的话,还会在稍纵即逝的市场搏杀中丧失竞争力。

本土零售企业将全线迎战

“从数字来说,我们算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了,但即使是在美国本土,沃尔玛的市场零售占有率也不够8%,并没有形成垄断的情况。在中国的沃尔玛公司现在还是非常小的一家零售商,只有几十家店铺。所以我相信垄断的情况在中国也一定不会出现。”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张嘉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

“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中国零售业,可能在局部造成垄断,从而造成就业减少等压力。但由于提前开放,这种压力已被分解消化掉了。”国内也有人这样说。

但上海百联集团董事长张新生并不认同上述观点。他说:“从总量上来说这个威胁是客观现实,因为沃尔玛毕竟有2630亿美元的体量,如果按照美元来计算销售额的话,国内企业还都非常弱小,这是客观现实。当然,在一个国家就某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它要垄断整个市场是不可能的,这在全世界都是这样。但从外资的整体或者从主要的经营业态上来说,这就有可能了。比如说目前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大卖场业态,实际上已经被外资所主导,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卖场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让张新生更加忧虑的是,全面开放后外资会加快进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把内资企业用市场化方式组织起来的话,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到一定时间以后,很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因为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必然的行为,今天很多企业进入中国,给政府的承诺就是采购中心设在这里,采购大量低成本商品,但是明天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它也会转向世界其他国家采购更低价格的商品。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市场被别人占领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他希望政府对此应引起高度关注。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也分析指出,如果内资企业在竞争发展中最大的困难———融资得不到实质性的根本解决,外资零售企业可能会主导中国零售业,这不是危言耸听。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业仍然是企业集中度非常低的行业,因此这么多年来包括政府和企业更多考虑的不是反垄断的问题,而是怎样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但是,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开放,随着连锁化的发展,并购肯定会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就会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行业垄断。而行业垄断不仅会导致对价格的垄断,危及其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形成对资源、对市场的垄断,最终会导致上游损害供应商的利益,下游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进而很可能会对国家的全局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尽管跨国集团的猛烈攻势使中国零售业面临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但著名商业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表示,应该看到中国市场的一些特殊性。中国地大面广,情况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别大,构成消费的分散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不是几个资本集团、几种经营形式所能满足的。所以说,任何一个外资企业都不可能取而代之,外资企业只能在部分地区、部分业态、部分城市占领一定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尽管外资的势头很猛,但绝对不是说外资进入以后就和民族商业是对立的。

“实际上,从我国的现行政策来看,外资也不可能主导国内零售业。”也有专家分析认为,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并不等于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外资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我国的零售产业发展政策,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门店的设立必须符合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商业网点规划,其业态的扩张也必须适应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总体结构。

但不管怎么说,全面开放后的中国零售业,通过法律法规的监管和规范已迫在眉睫。政府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紧修改1993年12月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以造就和维护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推进中国零售业走上与国民经济相适应,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

标签:;  ;  ;  

WTO时代中外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_沃尔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