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妇幼保健院B超室
【摘 要】目的:探讨中孕期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在产前检查中的施行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中孕期孕妇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规范化的超声检查,统计胎儿畸形的检出结果,并对孕妇进行追踪随访,将超声筛查结果与胎儿引产或者出生后情况进行比较,计算筛查符合率。结果:1000例参与本次研究的中孕期孕妇中,共分娩胎儿1001例,临床证实畸形20例,经超声筛查共检出17例,均与临床结果相符,符合率为75.0%,漏检3例,漏检率为15.0%。其中,以颜面部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为25.0%,高于其他畸形的检出率,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中孕期的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能有效提高胎儿畸形的检查率,降低误漏诊的发生率,促进新生儿出生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胎儿畸形;中孕期;超声筛查;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na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for fetal abnormality in antenatal examination of value.Methods:randomly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in accept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antenatal examination of pregnant women during pregnancy in 100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were given standardized ultrasound,statistical detection result of fetal abnormalities,and carries on the follow-up to pregnant women,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screening compared with fetal induced labor or situation after birth,screening coincidence rate calculation.Results:of 1000 patients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pregnant women during pregnancy,1001 cases with fetal childbirth,of 20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confirmed malformation were detected by ultrasound screening of 17 cases,are consistent with clinical outcome,coincidence rate was 75.0%,the residual(3 cases),miss rate of 15.0%.With facial deformities,among them 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at 25.0%,higher than other rate of deformity,but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 0.05).Conclusion:the pregnant women in pregnancy,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scree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etal malformation rat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improve birth quality.
Key words:fetal malformation;In pregnancy;Ultrasound screening;Clinical value
胎儿畸形被认为是影响新生儿出生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育龄夫妻对优生优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前检查作为保证胎儿健康,促进母婴安全的重要步骤,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超声筛查作为一种操作简便快捷、无创无痛、经济性良好的常规手段,在产前诊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孕期则是畸形筛查的重要时期[2]。本文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中孕期孕妇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孕期超声筛查在胎儿畸形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中孕期孕妇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的年龄在21岁到41岁间,平均年龄(28.5±3.4)岁;孕周在20周到24周之间,平均孕周为(22.1±1.0)周。所有孕妇均在产前按时接受检查,其中初产妇551例,经产妇449例,且均不合并家族性畸形胎儿史或者其他影响胎儿健康的基础性疾病。部分孕妇合并孕期感冒或用药、有宫内感染史、射线照射史、异常分娩史等一种或者几种胎儿畸形高危因素。
1.2 方法
超声检测:采用USA.DE公司生产的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为筛查仪器,探头选择凸阵式腹部C1-5,设定探头频率为3.5HMz。
孕妇取平卧位或者侧卧位,将其腹部充分暴露之后,将探头置于腹部表面,按顺序进行扫查,依次观察胎儿的的头面部、颈部、四肢、胸腹部、脊柱、胎盘羊水等的情况,并对胎儿的双顶径、头围、腹围、肱骨及股骨的长度进行测量,同时,对胎儿的侧脑室、丘脑、小脑水平横切面、上唇冠状切面、面部正中矢状切面、眼眶水平横切面、眼距、鼻骨、四腔心切面、三血管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导管弓切面、脊柱冠状及矢状切面、胃泡水平横切面、双肾水平横切面、膀胱-脐动脉切面、胎盘附着处等进行观察测定,探测胎儿的羊水深度,计算其羊水指数,观察脐动脉血流信号,了解是否存在畸形。
对孕妇进行追踪随访,将超声筛查结果与胎儿引产或者出生后情况进行比较,计算筛查符合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0例参与本次研究的中孕期孕妇中,共分娩胎儿1001例,临床证实畸形20例,经超声筛查共检出17例,均与临床结果相符,符合率为75.0%,漏检3例,漏检率为15.0%。其中,以颜面部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为25.0%,高于其他畸形的检出率,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在孕妇的不同孕周,胎儿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超声筛查的主要内容、目的也有差异。如早孕期超声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胎儿的数量、孕周,判断胎儿的胎心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严重结构异常,并对存在染色体异常的胎儿进行排查;而中孕期超声检查的目的则是判断胎儿是否存在形态结构异常;晚孕期超声检查的目的在于筛查迟发畸形。其中,中孕期的胎儿各主要器官结构已基本发育完成,颜面结构丰满,同时羊水量适中,胎位尚未固定,一方面,通过超声检测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影像学图像,有利于胎儿异常形态结构的观察;另一方面,胎位调整相对容易,更利于心脏结构的显示和探查。蔡丽莉[4]的研究中显示,68.1%(94/138)的畸形胎儿在中孕期被检出,提示其在畸形胎儿筛查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1000例接受产前检查的中孕期孕妇中,经引产或分娩后证实为胎儿畸形的共计20例,其中,经超声筛查发现的有17例,符合率为75.0%,以颜面部畸形的检出比例最高,漏诊率也最高,在超声筛查时需要特别加以重视。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中孕期胎儿的胎位并不十分固定,在使用超声对其进行筛查时,要尽量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师进行操作,正确放置探头位置,选择正确的扫查方向、角度,提高畸形的检出率,避免出现探头在心脏四腔切面停留无法检出主动脉干异常、大血管转位、法洛四联症等的情况[4]。同时,为避免其他漏诊情况的出现,要求在超声筛查的过程中严格遵照检查规范进行,按一定顺序对胎儿进行扫查,保证足够的扫描时间(20-30min),同时,发现患儿存在某部位单发畸形后,还需对相关部位的情况进行充分观察,避免遗漏[5];在对胎儿心脏进行畸形筛查时,还要避免运动伪影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审慎判断房间隔缺损的情况。
综上,对中孕期的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能有效提高胎儿畸形的检查率,促进新生儿出生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桥,李正斌,王春连.早中孕系统超声筛查胎儿结构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2):1645-1648.
[2]许文静,樊绮云,张学真,等.胎儿中晚孕期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1):4144-4146.
[3]蔡丽莉.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810-813.
[4]陈庆.早中孕期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0):58-60.
[5]谷豫鸣,周玲,熊常君.中孕期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在基层医院的实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11):792-794.
论文作者:吴松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胎儿论文; 超声论文; 畸形论文; 孕期论文; 筛查论文; 切面论文; 检出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