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学领域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价值观论文

日本心理学界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学界论文,价值观论文,新进展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以来,关于现代青年的价值观与生活意识的研究,一直是日本心理学界的重点课题。尤其是1972年至1975年间,由津留宏、坂田一、原谷达夫、秋叶英则等学者主持的“现代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70年代课题组”)提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迄今在日本青年心理学的研究中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1992-1993年间,以大阪教育大学教授秋叶英则为代表的课题组(以下简称“90年代课题组”),在对“70年代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分析和检定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检测尺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并尝试采用新的研究手段,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新进展。现将其主要研究成果作以下简要介绍。

一、关于制作新的价值观检测尺度的尝试

开展价值观的研究,首先应当对价值观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价值观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因此,对价值和价值观概念的把握,往往由于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90年代课题组”为了便于制定新的价值检测尺度,进而对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给予了规定: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一般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选择对象的重要性的认可和断定,而价值的内在人格化,就形成了主体的价值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主体决定选择行动的判断基准。

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中所采用的检测尺度,主要是价值类型尺度和价值特性尺度。

价值类型尺度主要有两种。G·W·阿尔帕特的检测尺度,是在斯兰格尔的伦理价值类型基础上作成的,它将人的价值分为理论、经济、艺术、社会、权力、宗教六种类型,根据对以上六种类型的得分,从而确认检测对象的价值类型。实践证明,这种价值类型论的明显缺陷,在于忽视了价值中的感性成分,而且妥学性与检测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即受教育程度愈高,检测的有效性愈大;学历水平愈低,检测的有效性则愈小。第二种价值检测尺度,是C·莫利斯的人生类型论。他将人生分为狄俄斯索斯、普罗米修斯和佛教徒三种类型,并据此进而划分出13种类型:中庸型、达观型、慈爱型、享乐型、协同型、努力型、多彩型、安乐型、受容型、克己型、瞑想型、行动型和奉献型。

与类型论相比,特性论的检测尺度则是丰富多样的。如L·葛尔格以“人生的目的”、“人生意义的源泉”和“人生中的快乐源泉”为价值显示标尺,用于测知其对象的人生价值指向。高尔顿则将价值形态分为对人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分别检测,从而确认其对人类关系的满足程度。P·E·撒波尔的职业价值论,是以被测对象的职业态度,即对工作结果的满足样态来看其价值取向的,洛基奇将价值分为工具性价值和最终目标价值,并据此揭示人的信仿,动机和现实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

以上这些检测尺度,无论是类型论还是特性论,在日本心理学界的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初始阶段,起到过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这些检测尺度,大都是欧美心理学和社会学家在60年代之前制作的,其内容与现代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的文化难免存有一定程度的距离和差异。为此,“90年代课题组”将上述价值观尺度的一系列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筛选,初步确认以下10个基础上在价值观检测中显现最为集中和突出,因而在制作价值观检测尺度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1.自我成长性;2.社会与经济地位;3.自主自立性;4.身体的活动性;5.对人志向性;6.对他人的帮助;7.社会性评价;8.异性关系、恋爱婚姻、个人生活;9.教育与学历;10.健康。然后,将以上每个项目具体分为10个小项,每个小项都采用(1)非常重要;(2)相当重要;(3)稍微重要;(4)不太重要;(5)几乎不重要;(6)完全不重要6个程度选择肢,制成了“新价值观检测尺度草案”。将用该草案测试的最终结果,用“匹亚松相关系数”进行了处理,具体算出了各个项目的价值负荷量。根据负荷量的高低,对检测项目进行了重新编排,将负荷量低于40%的项目给以剔除或归并,最后确定了以下由10个大项和40小项(10×4)构成的“新价值观检测尺度”。(见图)每个小项采用的6个标准程序选择肢不变。

经过两年来若干次检测表明,这一新的价值检测尺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第一,10个项目的内容是相互独立的,极少出现交叉现象,因而检测的合理性和全面性能够得到保证。同时,由于各个大项具有内在的一贯联系性,因而受验者的价值反映亦较为充分。第二,即使用这一检测尺度进行重复实验,其偏差值亦甚小,因而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第三,除了个别项目之外,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别差。

二、关于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在以往的青年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价值观与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大都滞留的政治态度、人生意义、职业意识、婚姻观等这些重大选择行为与价值观的联系上,而不大重视人的具体行为对价值观的反映与体现。然而,事实证明,正是摄食、择装这类人的最基本活动,往往直接内蕴着人的价值指向。为此,“90年代课题组”从价值观在具体地为中的反映,价值观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度和价值观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度三个层面,对价值观与现代日本青年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一)价值观在具体行为中的反映

课题组首先将日常生活分为职业场面、家庭场面、学校场面、余暇场面、市民生活、对人关系和其它7个方面,从中归纳出常见的104种选择性行为和现实性行为,分别编制成意识度、现实反映度和理想反映度三种问卷。然后用这些问卷,于1993年1~2月对部分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意识度方面,大体上是以“偶有意识”为中心向两边平衡展延的。在“有意识”的行为中“决定报考大学和学科的志愿”、“决定工作单位”、“决定升学还是就职”、“决定与什么样的人结婚”等人生重大决定性选择行为尤为集中。可见,大学生研究生的多数,他们对不久的将来就要付诸现实的就职、结婚等事情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意识度低的项目是“洗脸”、“与家人交谈”、“化装(男性)”等。由于大都是些日常频繁发生的行为,因而往往无意识。但是,“参加游行”、“参加政治集会”、“参加学生运动”等非日常行为,意识度也甚低。也就是说,司空见惯的行为与罕有发生的行为,意识度都不高。

现实反映度高的项目,基本上与意识度高的项目相重合,即集中于具有人生重大意义的选择行为上,这些行为也是以往价值观研究中最为重视的。据此,可以对以往的价值观研究给以肯定。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往研究中,几乎被忽视的象“决定去看电影”、“决定送什么样的礼品”这些行为,现实反映度却不低。可见,今后的价值观研究,需要对这些行为给以必要的注意。尽管现实反映度低的项目与意识度低的项目大都重合,但是,“与母亲交谈”、“与家人寒喧”这些意识度低的项目,却有相当高的现实反映度。可见,即使不太有意识的行为,往往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人的阶段指向。

尽管理想反映度高的前7项与现实反映度高的前7项是完全重合的,但理想反映度的总得分比现实反映度要高,而且具体项目的行分差几乎都是正差,极少见有负差。由此可以推断:有些行为能够直接反映价值观,有些行为则不易直接反映价值观;可能性行为比现实性行为对价值观的反映度要高。

(二)价值观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度

从以上分析中知道,青年的价值观不仅可以从重大选择和决定性行为中反映出来,而且在具体的日常性行为中也能够检测到。那么,被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究竟是渗融到人的现实行动中呢,还是仅仅驻留在理念的层面?因为价值的明确显现,不仅需要与具体的日常行为相联系,更应看其对选择行为的决定性制约。这样,就有必要进一步解明价值观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关系。

为此,“90年代课题组”对以上问卷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将原拟的7个场面104个项目归纳为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场面72个项目,再次进行了检测。检测目标为(1)有无经验:即近三年内是否有过这种选择的考虑;(2)现实影响度:如果有过选择经验的话,那么在选择时自己的价值观有多大影响力(回答选择技为“无影响(1分)”、“稍有影响(2分)”、“相当影响(3分)”、“非常有影响(4)分”);(3)想定影响度:不论有否经验,现在让你作这种选择,你的价值观会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力(回答选择肢同(2))。

不论男女大学生,选择经验率高的(80%以上)前位项目是:“外出时穿的衣服”、“打工”、“给老年人让座”、“旷课”、“追恋人”等日常性选择行为和“报考志愿大学”、“希望从事的职业”等人生重大项目。选择经验率低的项目是:“参加政治集会”、“参加学生运动”、“加入宗教”、“同居”、“欺负他人”等。以往的价值观研究中被认为是重要项目的政治性和宗教性选择,实际上现代青年人的选择机会并不多。

不论男女大学生,在现实选择行为中价值观影响程度最大的前四位项目是:“志愿大学和专业”、“希望从事的职业”、“升学还是就职”、“结婚对象”。无论哪一个,都是人生意义重大的选择行为。男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程度低的项目有“洗衣”、“除夕拜祭”、“去游乐中心”等,都是一些不需思考的日常性行为,往往根据当时的气氛而决定。

价值观对男女大学生想定行业的选择影响最大的项目有:“结婚对象”、“希望从事的职业”二者都是关系人生的重大选择。在对“有经验者”的影响程度高的项目中,“升学还是就职”、“志愿大学和专业”等也是重大选择行为。女性还有“性交”、“信教”、“同居”、“终生独身”等,尽管是些现实性项目,但也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对想定行为影响度低的项目,与现实影响度低的项目一样,都是些日常性行为。

从价值观对选择行为的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可知,有意识的选择行为并不象以往人们认为的那么多,而且在实际选择中价值观的影响度大的项目也并不多。从整体上看,价值观对现代青年的选择行为的影响大都是中等程度。因此,决定选择行为的要因,除了价值观之外,肯定还存有其它相关因素,这正是今后价值观与选择行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价值观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度

诚然,从现代青年的具体选择行为中考察其价值的影响度和反映度的尝试是有益的。但是,现实中青年的具体行为毕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一一把握。因此,探讨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青年的具体行为给以综合分类,从而确定与一定的价值观类型相对应的行为类型。

为此,“90年代课题组”将先前调查结果中价值影响度高、负荷量大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再整理。首先,价值负荷量最高的与什么样的人结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平均得分高于2.82,接近“相当影响”的基准线3.00,这些行为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职业生活,都是自身对于未来生活的志向性表示,因而将其称之为“将来志向——选择行为”。

其次,是与政治态度相关的行为和与社会规范相关的行为,平均得分是2.46,多数项目在3.00以下。这些行为多是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规范密切相关的选择,因而将其称之为“对社会——选择行为”。

再次,是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行为,平均得分是2.37。由于这些行为是在家庭和学校等个人所属小集体内发生的,因而将其称之为“所属小集体——选择行为”。

最后,仅仅依靠个人判断就能作出的选择行为,平均得分是2.19。这些行为基本上属于纯个人性的,因而将其称之为“个人内选择行为”。

以上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对未来志向的影响大于对现实活动的影响;对于“对社会——选择行为”的影响大于对小集体和个人性选择行为的影响;对与集体相关的选择行为的影响大于对纯个人性行为的影响。

但是,研究结果又表明,选择行为的经验率与选择行为的价值负荷量是呈反比的。选择行为中价值负荷量愈高,选择行为的经验率就愈低,反之亦然。这说明,现在的青年选择行为的特征,是个人主义行为在增大,社会性行为在减少。价值观影响度高的行为,在现实活动中发生率并不高;相反,价值观影响度不高的行为,在现实行动中却频繁发生。所以,为了真正揭明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内在关系,应当把选择经验作为第三变数引入研究之中。

三、现代青年价值观的投影法研究尝试

以往的青年价值观研究,采用最多的是“条目问卷法”。将与青年价值观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列成若干条目,在各个条目下再列出若干答案选择肢,由被测人选定其中之一作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被测者回答,也便于检测者进行统计处理。但是,这种方法也存有明显的缺陷。首先是检测的客观性难以保证,因为被测人是按照事先设计的答案选择,不可能将自己的价值意识完整地表达出来。其次,虽然这种方法便于进行定性分析,但也容易在定量分析时出现舛误。再次,这种方法对群体检测的有效性往往高于对个性检测的有效性。所以,在继续采用“条目问卷法”的同时,应当再另找其它能够补全其缺点的方法。为此,“90年代课题组”进行了投影响法研究的尝试。

首先,参照投影法的代表形式SCT(文章完成法),将与青年价值观相关的23个现实性和非现实性总是列成问卷,让大学生以书面叙述方式作答。然后将回答的结果进行了分析:(1)由于不加限制,允许自由表达,因而回答结果过于分散,难以归纳整理;(2)由于处于临界状态的问题价值观表明较为突出,因而问题设计应附有一定条件和场面限定;(3)为了解明被测人的价值指向,最好令其写明理由;(4)最好以“如果……,那么你将……”这一能够明确表示愿望的形式提出问题。最后,对先前拟定的23个问题进行筛选,确定由以下9个问题构成问卷。

1.“如果你的头脑更聪明,那么你将……”这一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虚拟事态的设定,引发出其潜在的欲求,从而测知其自我实现能力的发挥。同时,由于条件中用了比较级,也能验证其优越愿望和自卑感的表现。

2.“如果你老后卧病在床,不得不靠人护理的话,那么你将……”这一项目的目的在于检测对人生未来阶段的生存方式的欲求,同时也试图察知被测者的对人关系态度。尽管这是一种未经验的状态,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可以类比的。

3.“如果你签约承包推销三万日元的货物,但契约到期却未能销出,那么你将……”这是一种现实中经常发生的经济纠纷,依据法律比较容易解决。设定这一项目的目的,在于检测青年大学生对于涉及金钱纠纷的态度。三万日元这一金额,是日本青年个人能够承受但也不会轻易承受的。

4.“如果你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那么你将首先……”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是青年大学生不久的将来就要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项目设定的目的,在于通过青年人的选择,了解其成为社会人的意识程度,并进而了解其对整个人生的态度。

5.“A与恋人的交往受到家人和友人的强烈反对,如果你是A,那么你将……”这是一种在现实中很可能出现的场面。这一项目的设定目的,在于检测身近的人的传统价值观与恋受至直主义的自我中心价值观发生冲突时,青年大学生的态度。

6.“如果你与其他几人一起工作,那么你将……”这是现实中出现可能性最高的场面。这一项目的设定目的,在于检测青年大学生参加集体性行动中的自我关心指向。

7.“如果一天是30小时,那么多余的6个小时你将……”这是一种纯粹虚拟的场景,目的在于检测青年大学生的欲求表现,尤其是在自由度高的状态中的自我需求,并进而察知其对时间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思维深度。

8.“如果委托你策划一个电视节目,那么你将……”尽管这也是一个虚拟的场景,但现实中又有出现的可能性。这一项目的设定目的,在于了解现代青年人的关心和兴趣的对象,并进而得知他们对于电视这一最为熟悉的媒体的公共效应的态度。

9.“如果你的年龄到了40岁,那么你将……”虽然40负正值壮年盛期,但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几乎是自己年龄的两倍,因而易发生一种老化的感受。这一项目的设定目的,在于检测青年人同家人与友人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重视点和敏感点。

用以上9个项目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检测,现今日本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在能够自由表现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虚拟场面中,青年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想象力,对眼前利的满足过于关心,对于未来目标的实现则缺少展望。第二,尽管在特定人生阶段上,有自我实现的意欲和愿望,但却少见其明确的具体性和意图性,这或许正是自我中心型价值观的表征;第三,尽管置身纠纷场面能够积极对处,但回避责任,害怕麻烦的倾向非常显著。

标签:;  

日本心理学领域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