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异彩。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这一理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强烈的实践性
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创业的基本源泉,实践性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一个基本特征。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思想路线。因此,实践自然就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来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这一理论的精髓。因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自然就具有了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逝世之后,他率先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一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保证。
邓小平同志一贯反对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强调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并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建设的实际,所以,他才能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命题,并在尔后的实践中创立出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实践特征的主要表现,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所有基本观点,无一不是来自于实践,无不打上了强烈的实践烙印。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就是从我国建国以后长期实践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点,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观点,关于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观点,等等,无一不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来的,无不具有实践的特征和中国特色。也正因如此,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第二个特征:突出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的理论,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把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建设实际,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他还反复强调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179页)
邓小平同志认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他敢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种种禁区,抛弃已经过时的或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大胆提出前人未能提出的新观点。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一个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典范。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其思想体系上。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集中而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这是马、恩、列和毛泽东同志尚未解决或未能完全解决的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
其次,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其思想观点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乎所有思想观点,都具有杰出的创造性。
例如,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观点。虽然马恩曾将未来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列宁也曾提出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是多级的发展过程的论断以及“发达社会主义”、“完全社会主义”等概念,毛泽东也曾提到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但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谁也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观点。
再如,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从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中所找不到的,完全是邓小平同志的独创。邓小平同志说:“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8页)在中国,则是由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还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等等,无不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特征。
第三个特征:鲜明的时代性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80年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我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战略家的敏锐眼光紧紧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在1984年率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多次精辟的阐述。他说:“现在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页)因此,进入80年代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面临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加速经济发展的任务,同时还有实现祖国统一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三大任务,不仅需要正确的对外政策,还需要正确的对内政策,需要正确反映时代要求的理论。我党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制定,既符合我国的实际,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因而,邓小平同志为这一基本路线的制定而提出的理论就不能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经济发展,是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但同时也是赶上发达国家、振兴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太慢,“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7页)
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之一,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这项基本国策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如不实行改革,“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7页)他还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142 页)在讲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78页)这说明,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时,就已充分考虑到了时代的要求。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鲜明时代性,还表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区别上。
众所周知,以原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进入80年代以后,已进入非改不可的地步。一些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观念,既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中国的改革率先突破了传统模式,而邓小平同志为此作出了重大创新。这就不能不使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例如,传统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将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多少年来,人们不敢突破这一认识上的“禁区”。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一观念显然落后了。邓小平同志勇敢地突破了这一“禁区”,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论断,就使这一观点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
第四个特征:社会主义模式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模式的开放性,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又一重要特征。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封闭性。在理论上,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与资本主义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两者之间进行的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在马列经典著作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即或肯定,也只是肯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肯定和利用方面,虽然列宁和毛泽东讲过一些极有价值的话,但一则讲的不多,再则在实际上往往未能贯彻。因此,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就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封闭的体系。对资本主义也只有反对、排斥,谈不上吸收和利用。至多,也只是同资本主义国家搞一点贸易。斯大林甚至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平行的市场体系。这就更把社会主义完全封闭起来了。
邓小平同志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刻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闭关自守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不仅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不仅经济上开放,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要开放。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开放的社会。
邓小平同志不仅从理论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社会,应该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且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对外开放,使我国彻底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道路。今日之中国,已经以一个完全开放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巨大贡献。
第五个特征:体系的完整性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其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而且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政治保证等问题;它既科学地指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既提出了通过“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构想,也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对外政策。可以说,凡是涉及到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都作出了准确而科学的回答。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体系的完整性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同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许多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因此,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体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体系的完整性是必然的。当然,这一理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继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还会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