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种基本模式(三)_联想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种基本模式(三)_联想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学法指导的几种基本模式(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课堂教学论文,之三论文,学法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导引式

当学生面对一篇有相当难度的阅读材料,面对一道综合程度很高的测试题目,面对一个对思辩能力要求很高的作文题目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具备相当的分析能力,否则无法“胜任愉快”。而要具备这种分析能力仅依靠课内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相当数量的课外训练,换言之,学生仅“被训练”是不成的,还要进行自我训练才成。

学生自我进行较高难度的阅读、写作与解题训练,也是一种学法,一种综合程度很高的学法。而进行这种“自我训练”的学法的指导,难度是很大的。进行这种指导,当然可以使用本书述及的各种基本模式,而为此又需特别提出“导引式”。

导引式,又可称为铺垫式,指的是学生按教师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较高难度的阅读、写作、解题训练时,教师事先提供若干补充注解、说明、思考题、思考性解析甚至部分答案以协助或导引学生完成训练。特别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导引或铺垫,目的不在于完成训练本身,而在于使学生借此掌握这类训练的思路、程序与方法。

下面分阅读、写作、解题三类,举例加以阐明。

譬如指导学生阅读郁达夫的著名悼文《怀鲁迅》,借以说明经由“导引模式”指导学生把握学法的过程。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由于学生对鲁迅,特别是对郁达夫、对郁达夫的人格和文格了解甚少,所以他们真正完全的读懂此文是不易的。

于是需要教师的导引,需要在学生阅读之前之中由教师做些铺垫工作。比如,可以口述或印发小资料,介绍鲁迅与郁达夫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变迁,性格与文风特征等,有时还需由教师补充若干注释,比如此文中“鲁迅的死的彼岸”就比较费解,倘不加注,学生很难明白这是借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用语,康德以此表述超出现象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本体”,作家转用于文中意指在那不可知的死的世界里可以找到鲁迅伟大精神的“本体”。

有了以上种种导引或铺垫,学生们就可能明了“真诚”、“热烈”、“悲愤”得心要破裂紧捏着拳,恰是从沉郁中回到战场上来的郁达夫的心态,在郁达夫看来,鲁迅先生永远是真诚的战士,所以他在悼念的人们的脸上一下子就看懂了这一切,所以文中才有着这些字。

上段说的是学生们从导引中获得的直接收获,而更重要的收获可能是让学生明了了借助资料完成高难度的阅读的意义,由此而逐渐培养成的查阅、参证以及关联性思索的意识、习惯与方法,也许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另一种导引方法是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开篇所写的“听到了鲁迅的死”,为什么不像一般悼文那样写“逝世”?为什么不像恩格斯那样写“永远的睡着了”?粗心而不善于借助质疑深化认识的学生很可能忽略了这个“切入点”,那是很可惜的。因为少此一问,就丧失了一个深入作品深入作家心界的机会。而教师的设问,却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悲极愤极而不择言,甚至非直用“死”字就不足以发泄心中的悲愤,一个“死”字,让人觉着不是写出来落在纸上的,简直是由作家心中如一口鲜血喷出来的一般。教师于此设问的意义,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读文设难”的意识以及在文章关键处切入进去提出问题的方法。

写作训练也可以进入导引模式。高中常见的给材料作文,构思中大多要经由联想,特别是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有较严格的形式要求的,它不能“擦边就判得分”,也不同于“只求一点相似”的比喻,而必须有一个“相似点的系列”,所谓类比者,比而知类也。高中学生,独立完成类比联想构思,确非易事。近年各级各类考试,文题多用类。却见一种怪事,往往审题难度大,文卷质量差,判为“跑题”的少,得分率颇不低,原来阅卷时强调异向思维,不坚持类比联想的标准,结果不少考生得了不很低的作文分,却不明白做跑了的题怎的又跑了回来。这种趋向不遏止,难免一茬一茬的大面积的误人子弟。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的运用类比联想去思索问题,去阅读,去写作,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极必要的。

进行类比联想的训练,可以纳入导引的模式。比如让学生先阅读某一则寓言(例:《揠苗助长》),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这样的题目虽极常见,但中等以上学校高三年级的学生不降低审题要求而能基本完成此文的不会超过三分之一。症结大约都在类比联想上。我们的设想是,大约在难度减半的地方设一铺垫,即:将题目易化为“编一个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揠苗助长’的小故事”。这样的题目也不甚易,做完以后同学议老师评,明白一些之后再改写。接着“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破釜沉舟”等等,一直做下去,直到对类比联想真正明了为止。经过如此导引,再进入原拟文题困难就小多了。

借助这种导引模式下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突破类比联想的难关,而且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自己的语文学法:

自设铺垫;化难为易;分步练习;反复自练。

(五)演习式

演习,一般应指以某种既定程序为内容,在统一指挥或指导下,力争全员参加的,反复进行的训练。语文学法指导的演习模式是指以某项语文学法为内容,在课堂上结合大纲规定的教材的讲习,在教师指导或组织下,全体学生进行的反复练习。

(六)交流式

交流,顾名思义类似于经验介绍。然而,学生较成功的某项(或某系列)学法,做为经验介绍给同学,一般的做法是在课余的集体活动中进行。而做为语文课上进行学法指导的模式之一的交流式,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课外活动内移于课堂,而是与课上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学法指导活动。交流的内容不是某项学习技能或安排,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某学生在某项学习上展现出的某种有示范意义的趋向或成绩,特别是该生取得这种成绩进入这种状态的过程,尤其是其思维过程。进行的方式,首先是教师要求、推动、指导,由该生当堂(或在做些准备之后的某一堂)向同学讲述这种思维过程,然后自我分析,或同学参与分析,最后是教师的指导。

(七)讲义式

教师直接讲学法是必要的。讲义的优势是系统、全面。可以编讲义,结合教学进程进行讲解指导,也可以编印讲义,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再结合教学进程与需要,有选择的进行讲解。

编印学法讲义可以参考现成的学法指导的书刊,却不宜照录或买来发给学生,因为这类书刊的通病是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只有任课教师自己编写(至少是改编)的讲义才最切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实际。

以上七种基本模式,并非课堂的完整样式。因为语文教学的指导功能一般不可能脱离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性情的陶冶等而单独存在,语文学法指导往往与课上其它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所以上述种种模式不等同于课堂结构,而是“参加”到课堂结构中去,这些模式又不是排斥的,为进行一项学法指导往往有若干种模式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中实际采用的大多是“综合式”。

这里提供的几种基本模式,脱不出模糊形态,这与笔者研究的浅薄有关,也与课题类型有关。事实上,广义文科的研究中,某种或某些模式的提出,完全公式化是很困难的,尽管提出者总是尽力这样追求着。

标签:;  ;  ;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种基本模式(三)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