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不利于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因素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构建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关键是靠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基于教育,力求用国民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社会人才需求,就是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必须采取的基本行动策略。因此,构建新农村必然对我国民族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就是促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加快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使我国民族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民族教育体制中客观存在的种种局限与不足,还难以全面适应构建新农村的普遍要求。我国民族教育将面临严峻挑战,并且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会涉及教育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民族教育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分析不利于构建新农村的众多因素,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一、民族地区教育观念、政策创新滞后性与迟效性,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教育的准确定位
建设新农村,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教育发展为纽带,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与农业的产业化,有条件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发展民族教育应该被视为实现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只有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建设新农村伟大战略构想。然而,现实的严峻情况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落后、政策创新力度不够,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而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上的偏差
教育是具有后滞性且具有持久回报效应的投资性活动,这种特点决定了教育在短期内看不到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民族地区一些党政领导并未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强调周期短、见效快的政绩形象工程的建设,把发展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外围,或是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学生升学、就业的补充,不重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民族教育与地区生产、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此外,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存在着对发展民族教育不利的思想观念,宗教干扰学校教育的情况还有所存在。在我国的藏族和傣族等地区,有的家长宁愿送孩子去寺庙学习经文而不是去学校读书。[1] 如果带着上述问题建设“新农村”,实际上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现代化问题。这是因为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观念现代化,而促使观念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是发展民族教育。
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教育,通过系统有效地讲授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和态度,使人们成功地进入现代化实践,内化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才能逐步树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融入现代文明。[2] 所以说,建设“新农村”使优先发展教育具有了一种新的意义,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迫切。
2.对社会力量办学政策支持不到位,导致办学体制单一僵化
近年来,为了改变单一办学体制的种种弊端,我国的民办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应注意到,我国民族地区普遍缺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效优惠政策,导致总体上民办教育力量薄弱,民族教育中的办学主体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公办一种。
而建设“新农村”意味着教育必须以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格局促进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给民办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政府财政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加大民族教育开放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族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能够克服单一办学模式不能适应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局面,从而增加民族教育供给总量。
因此,在民族地区应该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使民办教育享有必要的公共教育资源,不仅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非义务教育办学,同样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提升民办教育的地位,以利于教育积极迎接建设新农村带来的严峻挑战。
3.“三教统筹”政策创新力度不够,直接制约新农村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升预备劳动者和现实劳动者(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层次人才。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职业学校培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预备劳动者),而且更需要办学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然而,民族地区职教、成教发展滞后,开展农民成人教育工作很不理想,很多地方在走形式、走过场。民族地区在继续坚持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为“重中之重”的发展思路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贯彻“三教统筹”政策,如何协调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着建设新农村人才培养的成败。这是摆在建设新农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益低下,限制了建设新农村对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按照“两免一补”政策,我国正在“边、远、穷”的西部民族地区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然而,存在于民族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如应试教育欲罢不能及民族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等,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妥善解决,严重制约了民族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新农村人才的培养。能否培养出新型农民、能否培养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是检验教育质量效益高低的惟一标准。所以,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效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涵予以充分保证,视为民族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予以切实落实。
1.民族基础教育“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背离了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
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自觉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为升学预备型模式,以追求升学率为奋斗目标,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甚至根本没有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长期以来,“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教育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教育质量不高、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民族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下,除少数学生升学外,大多数学生面临着回到农村的实际,他们将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预备劳动力。而“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不可能使他们转化为合格的劳动者,没有技能的劳动者不可能是新型农民,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教育经济学有力地证明,现代教育必须是有效教育,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必须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中职业技能知识的传授,改变脱离生活实际的低效教育,使民族教育走出发展缓慢的误区。
构建基础教育渗透职业技术因素的民族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大力发展普通教育为手段,在不影响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在高年级阶段传授职业技能,且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即初中阶段“3+1”或“2+1”。它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实现了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教育与经济内涵的结合。
据资料显示:新疆阿克苏市从1993年起开办初职班,从当时的6个班,240名学生,发展到1999年的13个班,在校生660名。初职班先后分流学生3000多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资源优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使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2.民族基础教育的主流文化统一模式,缺乏民族地方特色,难以体现本土化观念
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诸如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歌、舞蹈、建筑风格等,而民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民族教育具有双重性: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要“两面适应”、“两手准备”、“两面兼顾”。[3] 具体体现在:他们既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又要学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历史。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以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来加速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建设新农村对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有更新的意义。“乡村文明”的新农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必须承担民族地区精神文明风尚建设的重任,必须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民族基础教育正在逐渐背离民族文化传统,不利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在接近汉族区域的少数民族,本族文化正在“边缘化”。另一方面,即使双语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母语教材主要是由汉语教材直接翻译过来的,接受的还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模式。可以说,双语教学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变化,缺乏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
脱离本土文化的单纯的应试教育不可避免地会与民族文化传统产生冲突,进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素质的提高。同样,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地使学生疏离自己的民族传统,在民族地区出现的局部汉化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
构建新农村,要求民族教育必须符合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在多元文化教育下,使民族学生成为“多元文化人”,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培养适应两种文化、具备两种能力“参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统一国家建设”的民族优秀人才。
三、民族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备与结构失衡,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全面开发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点,主要是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要转向农民,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为此,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可以说,国家新教育政策为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确保各类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职业学校数量少,普、职教育结构失衡与职业学校数量不足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职业学校数量不足,招生规模小。
(2)短期内建立职业学校困难重重,靠民族地区自身的财政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在内,教育资金靠国家和省级拨款的比重很大,大规模建立职业学校既不现实,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3)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成人教育工作开展不理想。目前,民族地区主管劳动力培训的主要是农业、科技、教育、劳动四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对现有职业教育体制加以改革。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重新组合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大职教招生力度,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劳动力培训中心”,是民族地区构建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行之有效的路子。
具体而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将中等职业教育办成一种有需求、有供给、供需协调的特殊职能部门,以吸引更多的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上以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两轮驱动,以短期培训为主,各有兼顾。培养对象主要以农民劳动力为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灵活安排课程、灵活制定学制,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使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证书”培训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项目的实施统筹兼顾,相互促进。一方面,对于未来预备劳动力的教育坚持进行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教育,以便培养出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高度重视并加强非农产业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和培养,以便适应农村的城镇化及农业产业的非农化。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为现实劳动力的劳动者的教育,则要强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他们用最小的成本掌握致富的本领。
四、民族高等教育的落后状况,束缚了新农村建设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随着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启动,民族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将会愈来愈大。然而,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却十分严峻。以新疆民族高等教育为例,据有关方面统计,新疆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少。2001年自治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为108066人,汉族学生为60521人,维吾尔族学生为36996人,占大学生总数的34.23%,加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4%,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与人口总量不相适应。更为严重的是,新疆的人才流失数量大。改革开放以后,新疆流失各类人才约2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水平较高、年富力强、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自1990年以来,新疆每年考入内地大专院校的大学生为4500人左右,每年毕业回新疆的不足一半。[4] 西部其他民族省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西部大量技术人才流失。因此,大力实施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遏制人才外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当务之急。
那么,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呢?
笔者认为,大量高校毕业生选择外流就业,广大农村却极度缺乏人才,造成农村高级人才流失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偏差。反观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主要依靠社区学院完成大众化,社区学院(赠地学院)扎根于社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中高级人才。
所以,按照“威斯康星理念”办学,在大力发展精英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社区学院。一方面,“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保持并发展精英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并且更加关注学术本身,目的是使得“高深学问”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要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尤其是从众多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类似社区学院)的建设。要改变精英教育或普通教育模式,加大对农村开放的力度,及时结合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需要,开展“村村有大学生工程”,使大学生成为科技致富的带路人。最终使民族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热爱农村、留得住与用得着的各类中高级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体制是构建新农村工程首要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的关键是应该深刻理解新农村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清醒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应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