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隆艳
(四川德阳市第一幼儿园 德阳 618000)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使幼儿通过视觉感受教学的丰富性,让幼儿“立体”地认识事物,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特点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创建情景使幼儿身临其境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3-6岁的幼儿思维宜观、形象,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所以在课件的设计中画面必须生动形象、动态逼真、声音优美、过程制作合理、科学、规范,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以便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我在课件穿凿中不断探索,怎样使动物的动态逼真,画面生动形象。以前我一直用动物的移动来显示动态,现在我尝试用移动的背景来显示动态。如在《蒲公英的旅行》的制作中,蒲公英飘啊飘,飘过了很多地方,我就把这些背景组合成一幅长长的画面,用移动背景来显示蒲公英的飘动。由于画面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兴趣提高了,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能力提高了。又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在活动中,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片竹林中,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幼儿迫切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呢?随后,幼儿在自己动手摸摸、捏捏看看、尝尝的过程中,了解竹笋外形特征、用途,絮叨了剥竹笋的技能,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兴趣盎然。由此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实践,使自我认识到: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有了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行为,只有师生、人机——整个教学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人机的交互作用,从根本意义激发幼儿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利用媒体再现事物发展过程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如“植物的生长”,受时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室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时零碎的、松散的,教师也只能组织幼儿随机地观察,不能在一次活动中真实、完整地展现植物的演变过程,这对幼儿建立完整地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和幼儿仪器亲自栽种种子,并把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在引导幼儿自己赵晓、观察种子变化的基础上,再和幼儿仪器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孩子虽然亲自参与了种植、观察种子生长的活动,但在讨论时,由于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幼儿对意洽所观察到的内容已经模糊,有些已不能够清晰会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就把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PowerPoint,展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会议自己种植植物每一段时间的情况,加深了幼儿的观察印象。通过活动使幼儿对植物的演示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地、正确的认知结构。
又如《宝宝从哪里来》,幼儿对自己的出生充满了新奇,迫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传统的教学知识一味的说教、讲解、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幼儿听得更是一知半解,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通过软件的制作,从植物章子的发展变化引入课题,再讲宝宝早妈妈肚子里的大环境设计好,然后两颗种子相遇——粗浅轮廓——五官——手脚——毛发——吮吸——等一系列的胎儿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在画面上,使幼儿有具体的事物可以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三、合理选材,释疑解难
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伸展空间,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必须按照教学的需要,教学目的的需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难点,力求孩子们简单明了的接受问题。如在《可爱的小蝌蚪》这一活动中,小朋友在观察小蝌蚪的基础上,对他的外部特征个生活习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蝌蚪形态小,身体的特征用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给幼儿的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借助多媒体,我把小蝌蚪放大近五十倍,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蝌蚪的身上有嘴巴、眼睛,并知道圆圆的并不是蝌蚪的倒奶,而是它的头和身体,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其中眼睛前面是头,后面是身体。幼儿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的那么认真、仔细,有效地解决和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满足了幼儿思维兴趣和求知欲。又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用多媒体技术将食物从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及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名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
四、及时反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中人格的完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期,如果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创新能力被得到充分地挖掘及培养,那么将使素质教育迈出可喜的一步,对幼儿来说,将是终生受益的。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活动中不同的交互方式,设计一个个玄关,并设计好反馈,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
如“可爱的小蝌蚪”中,喂食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移动交互,画面上一排蝌蚪,一排食物,幼儿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一个个移上去喂,蝌蚪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里不返回,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蝌蚪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糠、豆渣原来蝌蚪也喜欢吃,这一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因为这是通过他们的实践、摸索得出的结论。最后电脑博士的一番话引起幼儿的思考:“哎呀,这个世界真奇妙,这门一个小小的卵,变变变,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寻找更加奇妙的东西。”这一番话出自电脑博士之口,冲锋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增强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论文作者:曾隆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7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幼儿论文; 蝌蚪论文; 兴趣论文; 这一论文; 竹笋论文; 竹林论文; 活动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7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