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坤
摘要: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语文是简单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是精深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是枯燥的,古文千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苦海无边,何处是岸?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略谈一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教师;学生
一、学生
1.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教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霓裳羽衣。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洞天!
2.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有细心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3.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茫、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
4.强积累: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5.重感悟:悯万物,思千载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若能有悲悯万物之心,广见博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灵感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要养成想象和联想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绝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
6.必多积:思泉涌,勤动手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万卷书不能过目不忘,万里路风光转瞬即逝。怎样才能使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呢?那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到家,做到位。
(1)做笔记。进图书馆、书店,到课外书中去“采蜜”。个人的资料总是有限的,学生们可以走进图书馆,利用索引目录查阅资料;搜集资料的两大法宝——一是准备一本“采蜜本”,摘抄下自己所需的部分,二是复印。(2)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3)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可以节省时间。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4)到电脑、网络世界中搜寻。如今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上网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甚至是足不出户,就可遨游大千世界。(5)亲身体验,写随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诗人陆游的这句教子名言至今仍然适用。生活中的思想火花,读书时的感想,随时记下来,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可以廓清和锻造灵魂。
二、教师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拳拳赤子之情……都是人间真情的流露。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3.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李清照的幽雅、苏轼的豪迈、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鲁迅的犀利……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4.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5.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人生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总之,提高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生内因的积极主动,教师等外因的科学促进。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124120)
论文作者:刘志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素养论文; 资料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