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企业经济论文

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论我国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更多、更完整的科学理论指导工程实践,也有更多的技术手段供人们在实践中应用。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特点日益突出,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该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其前部环节的技术含量的比重大,随着链环节的后移,经济含量的比重逐步上升。这表明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够综合地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合格的工程师,应该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并具有指导他人的技术能力或管理组织能力。为此,工程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方面。其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了解社会等;其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综合协同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等;在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事业心、集体主义精神、修养等。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它是工程和教育两个系统的“交合”,既具有一般的教育共性,又具有显著的工程特性。因此,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组织院校工程教育,开展继续工程教育,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迅速成长。

一、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从总体上看,我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基本路线。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是要培养和使用好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经历了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之后,我国经济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国民经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过渡,人们的生活需求正朝着高质量、多品种、宽领域方面变化。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变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经济水平下形成的生产能力大多趋于饱和,相当多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上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与此同时,粗放经营、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端日益明显。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工业的整体投入产出水平看,经济效益不高,表现为企业亏损增加,利税率下降,消耗水平持续上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降,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等。据统计,1995年与1985年相比,企业亏损额增加28.2倍,总资产利税率为6.4%,下降了 13个百分点。据1995年对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统计,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工程技术水平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科技队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从总体上看,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形成产品,更谈不上形成商品和产业。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差,缺乏产品、工艺创新能力;长期地反复引进,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薄弱,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更大,由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数量少,并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低,在国内市场所占有的份额也在减少,这种被动的状况还在不断地扩展。

造成这种严峻状况有诸多因素,缺乏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它与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等众多环节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工程教育基本上是以灌输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科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难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①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特别是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差,创新能力差;②缺乏经济知识,不懂成本核算,不会估算工程的投入产出,没有利润效益概念,难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③人文知识欠缺,难以承担现代工程的组织管理任务;④综合能力薄弱,难以成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此外,在人才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直接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效益的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自1996年2月起,组织10余位院士和 30余位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即“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在对北京、天津、江苏、陕西等地的几十个政府部门、企业、院校、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其主要观点是,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高度重视创新性、综合性、复合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十五大精神,加快院校工程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继续工程教育,逐步形成一个院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环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院校工程教育改革

院校工程教育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培养现代工程师“毛坯”的主要基地。我国的院校工程教育若从1895年成立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的前身)算起,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时, 全国设有工科的院校仅为28所,在校本专科生3万人,累计毕业生3.2万人,其中研究生不足100人。建国以后, 我国的院校工程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十余年来,其发展速度过快,形成了相当庞大的规模。到1996年,我国工科院校共有286所,占1996年全国普通高校1032所的27.1%; 在校工科生117万人,占1996年全国在校本专科生302.1万人的40.1 %;1949~1996年共培养出300多万工程技术人员,为1949 年以前的工科毕业生总数的96倍;1996年我国工科类专业的毕业人数已达31.5万人,数量上居世界第一位,而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约为美国的1/10。这表明目前我国院校工程教育从数量上已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教育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①从横向看,单科性工科院校过多,并且分得过细,不利于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②从纵向看,攀高成风。专科纷纷向本科看齐,一般院校则与重点院校攀比,导致学校规模盲目膨胀,架构臃肿,办学模式、培养规格单一化,不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求。③从教育的内部结构看,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单一地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管理体制死板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不高、能力薄弱,特别是缺乏创新和动手能力。④从教育与外部的关系来看,经济与产业依靠教育不够,院校面向企业也不够,缺乏产学合作,影响了工程教育的发展。

因此,应该按照面向工程、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改革思路进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其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院校工程教育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面向工程是指要坚持“面向工程”的办学方向。应根据现代工程师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等要求组织工程教育活动。要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稳定规模是指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与现状,目前要稳定工科类专业的总规模,严格控制发展速度。要提高办学效益,决不能再铺新摊子。

——调整结构是指从专业、教学及层次三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其一,要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调整专业结构,逐步提高与技术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的比重,适度加强与我国资源和人口特点密切相关的专业,又不可过于削弱基础产业所必需的传统专业。其二,要改革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教育;拓宽专业面,走大专业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道路;适度充实经济、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三,各院校要分出层次,在培养规格上要有区别,各有侧重,以适应经济多样化和不平衡的需求。专科要办出特色,要分门别类地调整专科与本科的比例。在硕士研究生中要加大工程硕士的比重。工学硕士应重视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工程硕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侧重于培养解决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

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增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要加强宏观监控,鼓励各院校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坚决反对盲目攀比。

——提高质量在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要改革政治课程,不搞形式主义,应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其二是要在合理构筑基础课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其三是要改革教育体系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个性与特长。在外语等课程中,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做法;要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给学生有转专业、转系、转校、转轨的可能性及更多的选择课程、作业的主动权。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严格实施淘汰制,改变目前的严进宽出的状况。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是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建立规范的教师岗位责任制及考核、晋升、淘汰制度。引入竞争与流动机制,教授与副教授实行公开招聘。优化教师结构,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既鼓励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应建立工科类专业教师接受工程实践锻炼的制度。要进一步改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工作及住房条件,提高待遇,稳定骨干教师。

此外,还应大力推进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构建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高院校办学效益的一个战略性措施,必须坚持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在不同层次上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多种模式。当前首先要请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选择一些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给予重点投资,建设一批生产实习与工程设计的实践基地,并加强管理,及时推广经验。应规定大中型企业有义务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同时也享有学生在实习中所创造的成果(知识产权)和聘用毕业生的优先权。政府要发挥指导与协调作用,从机制和政策等方面推动企业与院校建立有效的产学合作体制。

三、大力发展继续工程教育

继续工程教育是对已受高等院校教育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等补充和提高的追加性教育。院校教育所培养的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合格的工程师还需要通过工程实践和继续工程教育才能“成型”。就业后继续工程教育是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校工程教育系统整合构成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人才素质、保持工程技术队伍活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据精略估计,其规模(指总人时数)应不小于院校教育,在当前更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虽然一些单位和部门在继续工程教育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其教育目标不明确;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条件;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培养方式单一,等等,导致众多工程技术人员难以获得继续工程教育的机会。此外,人们对院校教育期望值过高,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继续教育不同于常规学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研究不够,往往把继续教育办成学历教育,即使是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是套用学历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方式等。为此建议:

1.加强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提高认识,看到继续教育在当今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至少不亚于院校教育。要建立终身教育观念,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体制。

2.建议全国人大对继续教育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应组建由国家教育部牵头、人事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继续工程教育的领导与协调。

3.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应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大型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中小企业应加强与学校、学(协)会及社会的联系,由政府推动建立公共性的培训机构。

4.高校要重视继续教育。重点院校要积极承担较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条件的原部(委)属院校,要把教育重点转到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应灵活多样,积极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面授与非面授结合、讲授与研讨结合、课堂与自学结合,主要采用短小精干的方式。

5.加大继续教育投入。政府应有专项拨款,主要用于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企业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费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费用,应视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并根据技术密集程度,制订培训经费标准,计入成本;大型投资和新技术开发项目应有相应的培训费用。

四、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

使用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指挥棒。合理地使用与科学地管理人才,是人才效益发挥的关键。工程教育只有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迅速成长,发挥工程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总数达580万人, 每年从院校毕业的新增人员约为30多万人,在数量上居世界之首。但我国工业总产值仅为美国的1/10。总体庞大的技术队伍与经济落后、 技术水平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国有单位的工程技术队伍,总体上还处于人数多、效益低、工程师平均创造价值甚少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虽有诸多原因,但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与管理不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①人事工作责权脱节。用人主体层层不到位,人才的使用与管理脱节,真正用人的部门(工程技术或生产部门)和人(直接主管者)在选用、奖惩、待遇等方面,没有多少权力。②工程师的岗位与职责不清,普遍存在着人浮于事及高才低用的现象,甚至有的单位聘用高学位人才只是为了装点门面。③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与晋升中缺乏客观标准和独立机构,基本上是论资排辈。④人才待遇过低,复杂与简单劳动的工资差距过小,专科、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工资差距不大。⑤没有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等。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和人才效益的发挥,还导致优秀人才大量外流,人才资源严重浪费。为此建议:

1.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谁用人、谁管人的制度,使工程技术人才的使用与管理有机结合。要明确工程师的岗位及职责,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培养与考核制度。

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要改革职称评定的方法与标准,突出实绩与能力,反对论资排辈。评审工作的组织,可由以行政单位为主逐步转为以行业从业者组织为主,逐步推行工程师注册制度。

3.尽快制定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的称谓及评定办法,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拉开工资级差,使责、权、利相互吻合。

五、结束语

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教育内部环境的建设,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一方面,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支持教育的实际行动却不够。为此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包括:要转变观念,即转变教育是纯消费性投资的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人人都来关心和支持工程教育的局面。要加大工程教育的经费投入,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投资,增加投资渠道。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需改革高考制度,以发挥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程与技术两大系列,建议按不同系列的要求及特点,组织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活动,并在人才使用与管理方面,完善各自的职称系列配套,促进教育结构与人才结构的改善。建议组建国家工程教育咨询组织,由教育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和教育行政领导参加,直接向国务院负责等。

中国工程院将继续关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等问题。我们将充分发挥工程院的优势、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联系,加强与工程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经济界的联系,为更好地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本文大部分内容是集体研究成果,特别是张维院士提出了不少重要观点,还有许多院士和专家参加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  ;  ;  ;  

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