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之阴阳五行观论文

论《周易》之阴阳五行观论文

论《周易》之阴阳五行观

易则成

(临沧市耿马县交通局,云南 临沧 677500)

摘要 :本文立足于《周易》原典原貌追本溯源,重点对《经》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原典的相关内容作了全面梳理。结论是:“刚柔相推之理”是易经的根本理论基础;“五行生克”观念也是原典的应有之意。但“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化实在是后世之功。以期为初学者入易学之门打一把“钥匙”;为消除人们对《周易》的误会和为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做些努力。

关键词 :《周易》;阴阳五行观;易经

很多人认为阴阳五行理论肇始于战国,成熟于两汉。经考据,其真正源头是《易经》(因为《连山》、《归藏》两易已不可考,所以确切的根据主要还是《周易》)。《周易》分《经》、《传》,前者为文王周公所作,后者是孔子所补。明确的“阴阳”说见于《传》而不见于《经》;确切的“五行”说《经》、《传》皆不明言之。然而这些都不影响《易经》作为阴阳五行理论真正源头的正统地位。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个讨论(《周易》原典下文通称之为《经》,若不指经书而言其理则用不带书名号的“易”,以别于孔子所作之《传》)。

一、易经中的阴阳问题

在《经》原典中直言“阴”和“阳”的字眼几乎是没有的,《经》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刚与柔,健与顺,大与小,大人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夫与妇,士夫与女子,马与牝马,日与月,昼与晦1、夙与夜,等等。而这些概念所要表达的就是“阴阳”。况且,古“易”字本身就是一半“日”而一半“月”,一部《周易》道尽了“阴”和“阳”的分分合合,交替迭代,千变万化。所以《传》才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直到孔子收集整编周代散佚之《经》卷时,“阴阳”的概念才大量出现于其《传》里,何也?有两个可能:一是《周易》流传到孔子手中时,其本有的“概论”性质的篇章已亡轶,而由孔子于民间几经辗转才获得这些带有“概论”性质的残卷,从而能在其《传》中得以反映出来。如:“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刚柔而生爻”;“六画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成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等等。这一概念在孔子《传》中大量出现,信手沾来,应用手法娴熟,足见“阴阳”观念之流行于当时也,其必为真。

当然,也有一定可能性是,商末周初年间的确还没有“阴”和“阳”这一对明确概念,而是周初《易经》创作完成后的三百年里,后世贤能的再创造和研究成果。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若非具备刚柔相推之理论,三画卦且难以建立,更勿庸言六画之卦了。只是“阴阳”这一精确凝练的概念要晚于《经》的成书吧,所以姑且存疑吧。

那么,什么是“阴阳”呢?据《经》、《传》的相关论述做个概括:首先,“阴阳”是指事物的“两面性”,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也即矛盾性。比如,是与非,有和无,内与外,等等;这一面为阳、为正、为刚、为明,而另一面则为阴、为负、为柔、为暗,等等。实例如:山之南麓为阳,而山之北麓为阴;水之北岸为阳,南岸称阴。论爻则有奇偶和刚柔;论卦则皆指相错关系。至于一卦之阴阳,则以五爻为定,五阳则为阳卦;五阴则为阴卦。主卦之错乃其客也,二者之合乃物之全者也。

因给水泵入口汽蚀余量变化直接受除氧器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给水泵入口汽蚀余量在全甩负荷暂态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称之为除氧器暂态特性。除氧器在全甩负荷暂态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如除氧器容积、除氧器至给水泵入口管道(俗称“下降管”)的管径规格、除氧器接受的热量输入、除氧器的安装高度、给水再睡太过程中的流量变化等等。因此找出对除氧器暂态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预测给水泵入口汽蚀余量变化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对除氧器暂态特性主要影响因素的进行合理控制,可有效优化除氧器暂态特性,确保给水泵的安全运行。

第五类,阳物中有阴而阴物中有阳,以起决定性的那个为准。以人的性别为例,则“阳成男而阴成女”,男人体内也有雌性激素,女人体内也有雄性激素。甚至有极少数人,干脆就是雌雄两性同现于外者。所以男女两性的界定也可以这么表述:阴性隐而阳性显则(化)成男;阳性隐而阴性显则(化)成女;阴阳相战而难定主从者,乃成“中人”矣(男女不分者是也)。

电子文档的开发和管理是一项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文档搜集不仅要包含图书馆业务部门,还需要将文档搜集范围扩大到业务相关单位和图书馆业务的上下游企业。如笔者在调研某一所图书馆时发现,该图书馆保存成果基本围绕有关图书馆业务、图书馆安全管理、图书馆设备等电子文档,而对其涉及的图书馆建设设计,图书馆设备采集,图书馆读者借阅日志等缺少搜集整理,这样会造成部分档案的缺失,不利于工作的长期开展。图书馆应该扩充电子文档搜集渠道,尤其是对多种媒体形式的电子文档进行搜集,丰富图书馆档案资源类型,如以往图书馆活动会将活动方案、过程和结果等文件进行保存,现在应该再辅以照片、视频和音频,这样有利于真实和详尽的还原活动现场。

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中舞蹈风格、舞蹈动作、舞蹈韵律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研究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对于创新我国舞蹈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说说“五行”的问题。在《经》原典里确实未见“五行”这样的总结性字眼,卦爻辞的推演亦不见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制化”来论吉凶悔吝的情况。但更奇妙的是:倘若以后世的五行论来分析卦爻辞,其所得到的吉凶判断竟然是大体一致的。这就又回到前述两个假说上了,看来依然是第一种情况可能性要大一些。这里补充说一下,我们所说的《周易》乃指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原典,不含另外《连山》、《归藏》两易,即以孔子当时所见到的原貌为准,以便同后世经学博士贤人们之论有所区别

这一特点以八经卦来表述尤为直观:乾坤为纯阳纯阴,为父、为母;震、坎、艮皆以阳爻为统,为“主”于群阴,分别居初、中、上位,所以称“三子”,是阳卦;但内却以阴为多数,故男子性为阳,而外形则以坤德(阴占多数)的“方”、“直”、“伟岸”为美。相反地,巽、离、兑“三女”,是阴卦,以阴爻为统,为“主”于众阳,分别居于初、中、上位,但内以阳爻为多数,故而女子性属阴,但外形则以乾德(阳占多数)之“圆润”、“曲线”、“均称”为美。俗语常言“儿随母,女随父”,大抵本此。物之有牝牡之别者多如此类,比如哺乳类动物,雄性多壮大,雌性则娇小。《易》中“纯卦”仅八个而已,而“杂卦”五十有六,可见“杂合”乃常态,“纯粹”之物稀有也。至于“纯之又纯”唯有乾坤而已。诸君当慎为之辩。

第三,“阴阳”指同一时空内不同事物的性质相反。相较而言,活动者阳,而安静者阴;刚健者阳,而柔顺者阴;发出光热者阳,而吸收光热者阴;引领者为阳而跟随者为阴;发号令者为“大”,服从者为“众”为“小”;支持的态度为阳,不支持的态度为阴(涉及到人的事总是要更为复杂些的),等等。以卦型和结构而言,《复》与《剥》、《临》与《观》、《大壮》与《遁》就是这样的关系:前者主“上涨”态势,而后者主“消退”态势。所以,论卦则指相宗的关系

2015年11月,江西六国因违法排污,被环保部门按日连续处罚共罚款31.98万元。2017年9月,该公司因“质监稽查总队处罚信息1条;国控重点污染源超标企业7条;环保企业行政处罚信息3条”等多领域失信企业名单被列入江西省诚信黑榜。自今年5月以来,江西六国全线停产。

已知双基距离RS为RT,RR之和,结合式(1)可以解出RR。RR是关于基线L和θFR的函数。俯仰角φT,φR的余弦以及方位角θFT的余弦可以表示为RR和θFR的函数:

二、《周易》的五行问题

第四,“阴阳”指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表现出的性质不同。柴火燃烧为阳,燃尽成灰为阴;活物为阳,物死归阴;一树一屋一山,早晨其东为阳,后半日则转为阴矣。同一个人在此为君子,在彼则为小人。在单位或公司你是领导乃为“大”,在学员班这里时你“从众”乃为小,即常言“此一时彼一时”也。例如《蒙》卦,“坎”在下为“匪我求蒙童”,为“匪”,是负面的;而上行至五则成“观我生,君子无咎”,又是正面评价了。这样的例子《周易》中比比皆是。总之爻之动而卦之变,阴阳相易位。

其次,“阴阳”指同一事物内外性质相反相成。内阴柔而外阳刚或反。比如传统文化人格的“外圆内方”,君子内刚而外柔;小人则“外强中干”。比如《道经》的“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真是如描述原子的结构和电子云的运动一样形象啊!再如,脚下这平静的大地,其内部却环流着活跃的、高温高压的熔岩流层。以卦型和结构而言,《否》与《泰》、《既济》与《未济》、《恒》与《益》、《损》与《咸》就是这样的关系:前者外刚而内柔,后者则外柔而内刚。是卦内互错关系。

概括而言,万物有阴阳,乃因创造它们的力量本身阴阳混一,此其一也。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盖因孤阳不长而孤阴不生也,二也。阴阳消息盈虚也,阳刚而能长,阴柔而能消,其既存于一体岂可同长又同消乎哉?三也。“无往不复,无平不陂”,阴阳不交乃《否》,阴阳相交通则《泰》也,四也。阳作主(卦)时阴(卦)为客,阴为主(卦)时则反,此一时彼一时也,五也。阴阳有分合皆依时而行也。

时至孔子著《传》亦未有直接而明确使用“五行”概念,但五行属性的观念却是在当时应该已有。《说卦传》云:“乾为天,为王、为金。坤为地,为母、为众,其于(土)地也黑”;“震为雷,为長子,为苍筤竹(木)”;“巽为木,为风、为長女”;“坎为水,为沟渎、为盗”;“离为火,为日、为戈兵”;“艮为山,为径路、为牛”;“兑为泽,为少女、为口舌,其于地也刚卤”。这已经是将八卦之五行属性交代得清清楚楚了。又说:“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这是指明经卦之五行属性的交互作用。可见:孔子著《传》时虽然还没有如后世那般系统化的“五行论”,但五行的属性及相互作用关系则是早在卦理之中的。

比如《无妄》,尽管《经》并未言明“金木克伤”,但于 卦辞中言“其匪正有眚”;又于六三爻辞中明言:“无妄之灾,或系之牛”,以提示有这样的“灾象”。故孔子于《彖》辞中明言“其匪正有眚……无妄之往何(荷)之矣,天命不右(佑)行矣哉”,这些判断与五行论之“木来就于金之厉,或克伤之”的伤灾后果判断,传递出的信息是一致的。同样的,《大壮》卦,原典于“初九”爻辞言:“壮于趾,征凶”;上六又言:“无攸利,艰”。这和五行论的“金来就木,致其伤灾”的结论真是一般无二。再看《大畜》卦辞:“利贞,不家食,吉”。这与五行“金土相生,故吉利”的结论也是一致的。更何况老子于《道经》中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万物皆有五行的理念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以一卦之上下(经卦)相生或比旺而得“吉利”、“元亨”者,共22卦。如《乾》之“元亨利贞”,《坤》之“元亨,利牝马之贞”,《屯》之“元亨利贞”,《需》之“亨、贞、吉”,《谦》之“亨,君子有终”,《贲》和《遁》之“亨,小利贞”,《解》之“利西南,来复吉。夙吉”等等。一卦之上下(经卦)相克则有“吉利”者,也有“不利”者,共25卦,要细分是受克或主克的具体情况。如《师》之“贞丈人吉”,而《比》之“后夫凶”;《同人》之“亨,利涉大川,利贞”,而《颐》之“拂颐,贞凶”,等等。土行相冲则一吉一凶,在《谦》则亨吉,在《剥》则不利。虽相生实则败泄者12卦,讼、泰、临、蛊、大畜、晋、家人、损、困、井、丰、旅、节是也,亦是各有吉凶的。《经》并不简单以生克论吉凶,还考虑喜忌制化等情况。

通过上述比较,可见在商末周初卦爻辞定型时,虽然五行理论还未成熟和系统化,然而其对于五行属性的认识当时已相当深刻了。更有可能当时的认识是“八行”而非“五行”,即将八个经卦的属性相对固定为思考模型。直至后来才逐步深化认识,乃精炼成“五行论”吧?这当然只是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通过对原典的深入研究,大家就能发现:尽管“五行论”对事物的推算更加便捷和高效,但若要对其结论进行最终验证的话,仍然须要将其还原到“阴阳论”。前者如同师团军团作战,而后者则是“班排连”战术,再大的军队也是由班排连组成的。阴阳论更原始也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先有阴阳才有五行,离了阴阳也就没有五行了,反之则不然:太极乍现,阴阳初判时,是没有五行的。现在很热门的“量子科技”中,那对奇异的“量子纠缠”便是最生动的“阴阳感应”,这对量子便是一对基本的“阴阳”,是万物的本质,或者说无限接近于本质。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古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是非常高明的,其“如是而感则如是而应”的观察,是多么地深刻而超前。《道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大道至简”。简之又简,其道乃现。

参考文献 :

[1][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4]老子.道德经[M].昆明:晨光出版社,2014.

On the Five Elements of Yin and Yang in Zhouyi

Yi Ze-cheng
(Lincang Gengma County Traffic Bureau, Lincang Yunnan, 677500,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Zhouy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combs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book comprehensivel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reasoning of inference between rigidity and softness" is the basic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concept of "five elements and Shengke" is also the original meaning. However,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s indeed the achievement of later generations. In order to open a "key" for beginners to study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o eliminate people'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make efforts to clear the sour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 Zhouyi; Five Elements of Yin and Yang; Book of changes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002-000053-02

作者简介 :易则成(1974-),男,原名李和斌,号敦艮先生,云南临沧人,1996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主要著作《易学手札》,主要从事《周易》、易学易理、民间易学应用六爻、风水学、骨卦占、梅花易数、道家养身研究。

[责任编辑:周 天]

标签:;  ;  ;  ;  

论《周易》之阴阳五行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