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演进、动因及影响——产油国油气政策调整对广义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油国论文,石油论文,动因论文,油气论文,广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石油市场从诞生之初发展至今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但随着石油资源作为世界最重要能源地位的确立,各国期望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使得各方利益的焦点都集中在石油这一黑色黄金之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加入更使世界石油市场变得异常复杂。产油国油气政策的调整变化,对国际石油合作、石油市场格局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升高,世界上一些主要产油国的油气政策调整十分频繁,且带有明显的国有化特征,使国际石油合作从过去长期以国际石油公司(IOCs,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为主导开始转为以国家石油公司(NOCs,National Oil Companies)为主导,市场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又反过来推动国际油价上涨。毫无疑问,拥有较强市场势力的一方往往有能力使价格做出对其有利的变动,从而影响到各方利益。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通过影响油价,影响到广义石油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分布①。
本文将首先回顾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演进过程;而后分析产油国油气政策调整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探讨产油国油气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上原油及成品油价格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对广义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分布的影响。
一、世界石油市场的结构变化
1870年,洛克菲勒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之后陆续出现了其他一些石油公司,垄断竞争的石油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支持的石油“七姐妹”获得了对石油市场的绝对控制权,世界石油市场进入寡头垄断阶段②。20世纪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参与到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削弱了“七姐妹”的垄断地位。1974年到1979年,OPEC发展迅速,石油定价权逐步从“七姐妹”手中转移到OPEC手中,产油国NOCs成为新的寡头。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油“七姐妹”合并重组变成了石油“五巨头”,OPEC的垄断地位有所下降,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再度呈现为垄断竞争。1998年之后,OPEC重新夺回并不断稳固住其在油气资源供给上的绝对垄断优势,世界石油市场重回寡头结构。
1.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9世纪末至二战)
早期石油资源的应用范围狭小,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等国采用石油驱动的坦克作战,获得了一战的胜利;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缺少石油储备。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石油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石油供给量仍大于石油需求量。
在这个时期里,世界上涌现了众多石油公司,市场参与主体是代表西方国家利益的IOCs,后期成长为石油行业的“七姐妹”也在其中。石油市场结构基本处于垄断竞争状态,标准石油公司、壳牌等许多石油公司一方面寻找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开展下游的炼化销售业务。在这一阶段由于发生了一、二次世界大战,社会萧条,世界经济波动较大,石油价格变动剧烈,石油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价模式。
2.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战至1960年)
以“七姐妹”为代表的IOCs凭借其母国在众多产油国的殖民权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传统租让制的方式廉价开采国外石油。二战结束后IOCs已经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资源,1945年IOCs占据了石油储量的57%左右,到1960年其石油占有量已达到67%。巨大的石油储备量使七大石油公司获得了对石油价格的绝对控制权,石油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东石油被大量开采,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独立石油公司和前苏联为打进西方国际石油卡特尔控制的世界市场,纷纷降价抛售石油。此后,为了与独立石油公司和前苏联进行竞争,IOCs降低了原油价格,美国的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在2.50-3.00美元/桶。IOCs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产油国利益,也促使后来中东产油国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3.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960-1973年)
部分中东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沙特等)已经先后成立了自己的NOCs,开始与西方大石油公司进行谈判,希望修改不公平的传统租让合同,但成效并不明显。直至1960年9月,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在巴格达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并将其宗旨定为:“应设法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以避免有害的和不必要的波动影响本组织。”OPEC成立之后,主要致力于提高油价,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与IOCs展开竞争。这段时间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石油价格逐渐升高,众多NOCs的加入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呈现为垄断竞争。
4.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1974-1979年)
以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为导火线,OPEC成功地使用石油武器,完全收回油价决定权,连续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这段时间里,世界石油市场先后发生过两次石油危机:(1)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使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油价猛然上涨了三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2)1979年由于两伊战争,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段时期,国际油价由20世纪60年代的1.8美元/桶上升到38.63美元/桶,涨幅高达2146%。由此,OPEC成员国在石油收入急剧上升、贸易条件明显改善、民族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国际政治经济影响也显著增强。这一阶段国际油价的迅猛提高也给OPEC带来始料未及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为随后近20年OPEC陷入艰难困境埋下隐
患。这个阶段,石油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石油价格的控制权基本从七大石油公司手中转移到了OPEC手中,出现世界石油市场官价和现货价并存的局面。
5.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979-1998年)
20世纪70年代OPEC两次原油大提价,在西方世界触发了两次影响深远的石油乃至经济危机,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消费国经济衰退、石油需求减少,更因高油价引发了国际能源市场和石油市场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石油市场处于低谷,石油资源供大于需,石油价格处于低位,许多石油公司合并组建大型石油公司。主要表现为:非OPEC产油国挤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替代能源发展加快、节能技术迅速提高、主要石油消费国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战略储备,国际石油市场由此出现供过于求以及对OPEC原油需求明显降低的状况,国际油价长期低迷,OPEC石油收入锐减,许多成员国陷于经济困境。
1982年,OPEC开始实施产量配额制度,亦即通过集体减产力保34美元/桶的目标油价。但这样的政策却导致成员国争夺配额并以低于OPEC规定的价格售油,造成油价狂泄(1986年8月沙特阿拉伯重油价格仅为7美元/桶),使“限产保价”战略徒劳无功,且OPEC的国际原油市场份额由70年代约70%缩小到1985年的43.6%。
由于OPEC内部竞争激烈,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下降。这个时候西方大石油公司增加了对石油市场的占有率,在1998年前后完成了几次大的合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开始出现多元化的格局,现货价、期货价、各种官价及OPEC的一揽子价格并存。世界石油市场第三次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6.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1998年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油价在“9·11”事件后再次下跌,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也未出现人们预料的石油危机。然而自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油价却由每桶25美元以下的价位逐渐攀升,进入2004年后更从年初每桶33.78美元涨至10月22日的55.65美元,屡屡刷新历史纪录。2005年,国际油价更呈现高位震荡上行走势,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从年初每桶42美元升至3月底的58美元左右,8月末受“卡特里娜”飓风的刺激,WTI油价大幅冲高并突破70美元/桶的价位,年底油价又回落到60美元/桶上下。进入2008年,美元的持续走弱进一步加剧了油价上升的速度,目前已经超过了100美元/桶。
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石油需求量逐步攀升,与石油供给量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状态。NOCs与IOCs的竞争也开始从同一产业链内不同环节的竞争合作升级为相同产业链之间的全面性竞争合作。对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也成为各石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世界石油市场已经重回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二、产油国油气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影响
通过上文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演进的总结,不难看出以OPEC为代表的产油国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产油国从逐步撤销传统租让制,成立代表本国利益的NOCs,打破了IOCs在油气资源供给上的寡头地位,并进一步增强巩固了自己的垄断优势,成为市场上新的寡头,其间虽然也有反复,但时至今日产油国已经牢牢占据了油气资源供给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地位。
在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广义产业链中资源环节的市场结构、资源所有者的市场势力。这是因为资源环节中,油气资源国和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石油公司分别是资源开发权力交易市场的卖方和买方。油气资源国政府如果在资源环节拥有卖方市场势力,必然会将油气资源掌握在代表政府利益的NOCs手中,同时提高IOCs的资源成本,削弱IOCs在原油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相反,作为资源开发权买方的石油公司,只有拥有了资源环节的买方市场势力,才能以低成本获取油气资源,进而取得掌控产业链上游业务环节的实力,并对原油价格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影响。
下面就以OPEC成员国为代表的主要油气生产国的油气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
1.传统租让制下,IOCs在油气供给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在OPEC成立之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尚未完全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产油国签订早期租让制合同,控制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这些早期租让制的共同特点是:租让面积大,租期长,最长的甚至可达99年,而石油公司只需向资源国缴纳微乎其微的矿区使用费。
这种传统租让制授予外国石油公司相当大的权力,没有规定国家参与权,因而背离了主权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使资源国政府处于单纯的征税者的地位,事实上是向外国石油公司出让自然资源所有权。早期租让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合理的租让,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发展中国家油气资源国的一种资源掠夺行为。
这一时期的世界石油市场刚刚发育,市场规模小,参与者主要是西方国家的IOCs,市场竞争使得最初的石油公司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从早期众多中小石油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七姐妹”控制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供给,市场结构由垄断竞争转变为寡头垄断。
2.逐渐废除传统租让制,产油国NOCs开始崛起
OPEC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殖民关系逐渐削弱,同时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油价逐渐升高等因素,各产油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这些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提高石油租让地使用费、取消外国石油公司销售补贴、逐渐收回未开采的石油租让地并开始废除不公平的传统租让制,将油气资源收归国有。取代传统租让制的是改良租让制,这些新合同赋予了产油国更强的油气资源控制权和更多的收益。通过以上这些措施,OPEC逐步收回石油资源。
OPEC各成员国收回石油资源后,纷纷成立自己的NOCs,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凭借其拥有的资源优势,加入到世界石油市场与IOCs展开竞争,削弱了IOCs的垄断势力,特别是在上游资源环节的垄断势力,石油市场结构呈现出垄断竞争的局面。
3.有效利用政策手段,产油国掌握了主要的油气资源
1973年之后的10余年间,OPEC通过现代租让制(合同建立在合作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一般租让面积小、租期短、财税制度设计日趋多元化)、产量分成合同、纯服务合同和联合经营等资源国际开发形式,彻底摧毁了西方掠夺性的石油租让制,使成员国基本收回了石油资源主权,进一步控制了本国的油气资源。在两次石油危机后,OPEC已经具备了操控市场的能力,掌握了资源环节的垄断地位,IOCs在资源环节竞争中处于下风,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油价的影响力。OPEC逐步控制了石油市场,收回石油定价权,使西方大石油公司处于劣势,石油市场结构变为由OPEC主导的寡头垄断。
4.内部政策协调失效,产油国丧失寡头地位
在随后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世界石油需求量减少。面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时,OPEC未能统一政策步调(部分成员国私自以低于OPEC规定的价格出售原油,导致“限产保价”的政策失效),内部的不协调极大地减弱了OPEC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同时,IOCs趁机增加了对石油市场的占有率。石油市场上再次出现了OPEC等国的NOCs和IOCs相互竞争的垄断竞争结构。
5.运用成熟灵活的油气政策,产油国重获油气供给的绝对垄断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OPEC内部的协调机制日趋完善,政策运用更加灵活。通过产量杠杆,将石油价格维持在相对高位,既保证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又不至于使得石油需求减少,从而得以最大化其长期利益。至今,以OPEC为代表的产油国的NOCs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资源优势,垄断地位更加巩固,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重回NOCs主导的寡头垄断。
在产油国政府不能自主控制本国油气资源时,传统租让制的存在使得油气供给的主导权被IOCs牢牢控制,以“七姐妹”为主的IOCs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寡头,占有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油气资源。在1960年OPEC成立之后,产油国得以独立自主地制定油气资源政策,同时成员国内部开始进行政策协调,逐渐收回本国油气资源,不断加强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度,加大对本国NOCs的扶持,代表产油国利益的NOCs较快地取代了IOCs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寡头地位,在油气资源供给上占据着绝对的垄断优势。虽然期间也出现了政策协调上的一些失误,导致了一段时期内NOCs市场势力的减弱。但至今NOCs在与IOCs的资源环节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其寡头地位更加稳固。
2000年以来,产油国在油气政策上对本国资源的保护表现得更为明显。
(1)独联体地区:加大力度对本国油气资源进行保护,强调国家的控制力,突出国有公司的地位。俄罗斯通过并购和处置寡头资产改变油气工业结构,确立了国有公司在俄石油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哈萨克斯坦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条文,使得国家公司对油气资源有优先购买权,政府可以单方面修改与外国公司签订的石油合同,设置壁垒阻碍外国石油公司在哈境内的开发活动,以此逐步加强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力度。
(2)南美地区:强调政府在油气资源使用上的主导地位,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国有化程度。委内瑞拉通过新石油法,保证国有石油公司在新项目中持有大部分收益,并提高了石油税收。玻利维亚于2006年对油气资源实行国有化,并派军队控制了全国的油气田。厄瓜多尔通过石油改革法案,政府将同外国石油公司重新进行石油合同的谈判,各公司获得的超过原销售合同价格的超额利润的99%上交给厄政府。
(3)非洲地区:鼓励外国在下游炼化环节的投入,同时保证国有公司在上游业务的绝对控股比例。尼日利亚逐步推进国家石油公司私有化,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石油下游产业,开始减少或取消炼化业务上政府的参股比例,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安哥拉的石油合同条款比以前更为灵活,积极吸引外国投资于下游和天然气业务。
(4)中东地区:一方面推动下游的私有化,一方面强调本国和国家石油公司掌握战略性油气资源和独立开发的技术能力。伊朗发布私有化法令,鼓励下游领域的私人资本投入,同时强调本国和国家石油公司掌握战略油气资源。
可见,虽然部分产油国开始对国有石油公司的部分业务(基本上是炼化业务)进行私有化,但其油气政策几乎都更加强调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控制,油气资源供给被牢牢掌握在产油国及其国家石油公司手中。
三、产油国油气政策对广义产业链价值分布的影响
1.石油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产油国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中垄断势力强的一方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使价格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变动,从而影响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分布情况。
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是世界石油市场上最关键的价格。其中,原油价格包括了油气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价值以及勘探开采环节的价值增值部分,但勘探开采环节的利润率相对稳定,可以认为原油价格的波动主要反映的是资源环节分布价值的变化。成品油价格则是原油成本和炼化、销售环节价值增值的加总,更多反映了分配给石油传统产业链的价值。
(1)原油价格
图1 1950-2007年原油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BP研究报告。
结合原油价格变化图,分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1)1960年之前。这一阶段,西方石油公司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石油资源,在资源环节和传统产业链上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他们控制着原油价格,使之保持在2美元/桶左右,以较低廉的资源价格保证了传统产业链环节上的利润。
2)1960-1973年。石油资源国开始意识到控制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成立OPEC组建国家石油公司与西方石油公司抗衡。这段时间是石油资源国协调、沟通阶段,为下一阶段收回石油控制权而做好准备。OPEC尚未发展成熟,在与IOCs的竞争中未能获得市场的控制权。石油价格在这个阶段仍处于低位,保持在2美元/桶左右。
3)1973-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使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国巩固了其在资源环节的市场地位,石油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发展壮大,在资源环节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石油价格的控制权转移到石油资源国手中,原油价格开始上升,最高曾达到30-36美元/桶。
4)1979-1998年。OPEC内部政策协调出现问题,其作为统一的供给方所争取到的在资源环节的垄断地位被极大地削弱,价格也随之下挫,一度徘徊在20美元/桶以下。
5)1999年至今。OPEC等产油国通过协调有效的政策手段,重新获得了资源环节的垄断地位。加上旺盛的需求因素,原油价格开始了新的一轮上涨行情,目前已经突破了100美元/桶。
(2)成品油价格
在原油价格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并未完全反映出原油价格的变动,而是以相对较小的幅度变化。特别是近期原油价格的上升,给下游成品油的生产带来较大的成本增长压力,但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远不如原油价格的涨幅。成品油生产者并不随着原油价格上涨同步提高成品油价格,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
1)担心过高的成品油价格会抑制市场需求,甚至会导致世界经济衰退,造成对整个石油产业链的打击。
2)担心成品油价格上升会加快替代品的出现。虽然各大跨国石油公司都非常重视替代能源、新型能源,也都在加紧这方面的研发工作。但在其准备好之前,竞争对手过早将石油替代品成功推向市场,不但使得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处于落后地位,丧失话语权,更将失去其在传统石油产业上的市场份额。
虽然炼化环节的资源成本提高了,但为了不至于使长期需求有大幅的下降,成品油生产商还是倾向于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等方式,在企业内部消化掉成本,尽可能少地将成本上升转嫁到最终消费者身上。
2.产油国油气政策对广义产业链价值分布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产油国政策增强了自身在资源环节的垄断地位时,能够看到原油价格一般处于上升阶段,而产油国在资源环节的垄断地位下降时,往往伴随着的是原油价格的下跌。同时成品油生产商为了稳定成品油市场的需求,并不会过大地变动成品油价格。这样一来,在油价上升时,资源环节得以不断地挤压传统产业链上的利润空间;油价下跌时,传统产业链比资源环节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维持较平稳的利润水平。
因此当原油价格上涨时,广义产业链中传统产业链价值将会向资源环节转移,油气资源所有者即产油国的所得将会增加;当原油价格下降时,资源环节的价值减少,相应地传统产业链分配到的价值有所增长,产油国利益受损。
目前阶段,产油国制定的油气政策更加重视对国内资源的保护,进一步稳固了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在资源环节的绝对垄断地位。可以预计,在替代能源得到成熟应用之前,油气资源所带来的丰厚回报会促使产油国对油气资源实施严格的控制,市场结构将继续表现为以NOCs为主导的寡头垄断,进而引发原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促使广义产业链上的价值分布进一步向资源环节转移。
产油国油气政策对其资源制定了非常周密的使用规定,而且资源环节也带动了产油国整个经济的繁荣。不但替代能源可能产生对油气资源的威胁,使得石油未来价格趋势可能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石油传统产业链较资源环节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即使传统产业链的利润率远低于资源环节,NOCs也不可能轻视传统产业链。产油国对下游炼化业务的控制远比资源环节少,他们希望通过吸引外国战略投资者,通过与IOCs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炼化业务能力。而且NOCs在资源环节所赚取的巨额利润足以支持其在石油传统产业链上的研发、前期设施等投入。随着NOCs在传统产业链环节上的实力增强,将会更加深入地加入到传统产业链环节的竞争中来,并进一步削弱IOCs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使NOCs在资源环节和传统产业链上都获得垄断地位。这一趋势可能又会对新型非常规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形成传统产业同与之平行的未来新兴产业链的竞争。这些可能的发展变化都会对广义产业链价值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对)广义石油产业链(进行以下界定),是包含了(将其分为上游意义的)资源环节和(下游意义的)(传统)石油产业链。资源环节业务就是油气资源所有国转让这些资源的勘探开发权,传统石油产业链一般只(则)包括(了)勘探开采、炼化和销售。世界石油市场包括了整个广义石油产业链,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原油市场。
②“七姐妹”分别是埃克森公司、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公司、德士古公司、海湾公司和雪佛龙公司。
标签:石油论文; 油价论文; 寡头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西方石油公司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能源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产业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