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论文_李凤玉 包利

爬山虎的脚论文_李凤玉 包利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五九七农场小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五九七农场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这条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理解、体会;学习水平是:理解、了解;学习内容是:词句的意思和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前提条件是:能联系上下文。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这个单元学习主题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个话题,学习本组课文,旨在“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爬山虎的脚》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的观察事物的 ,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的写下来的。学习本课对今后阅读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蟋蟀的住宅》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四年级学生求知欲虽然很强通过自学能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劣势: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观察不够细致,缺少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时没有顺序,没有条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教材分析中指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的观察事物的。”根据课标与教材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还不够细致,观察事物时没有顺序,没有条理。”,所以同过对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个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活动,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语句。

2、通过课件演示、小组合作等活动,学生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预计时间3-5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预计时间25分钟)

(一)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点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作“巡视”,不失为很好的“教师行为”。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为“以学定教”铺平道路。】

(二)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新鲜一般指什么?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点评:处处注重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多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点评: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点评: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个环节是学生在前面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来深入体会“爬”的动作用词非常准确。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品词嚼句,与前面初步理解“爬”的过程的要求不同,体现了阅读感悟的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预计时间5分钟)

(一)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二)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点评: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预计时间5分钟)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点评: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总体点评: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上得新一些,总是大量引进课外阅读资源,总要用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这样一来,教材却被搁置,被冷落,似乎教材根本就不重要。看多了这样的课,常常使人怀疑:难道不用补充资料,不用课件,重点依凭教材资源去设计就不能上出一堂好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就回答了我们:“否!”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发掘教材里的资源,用好了教材资源,是一篇朴实扎实的教学设计。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李老师首先抓住了“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她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健康的……)随后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学生答:想用手摸一摸;想照张相;回家自己也想栽种……)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李老师分了两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然后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言点进行训练,努力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使四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更丰富,表达更正确规范,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论文作者:李凤玉 包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爬山虎的脚论文_李凤玉 包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