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人民医院妇科 湖南宁乡 410600
【摘 要】目的:探究巨大子宫肌瘤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以腹腔镜下剔除术进行治疗的7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设其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采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7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开腹剔除巨大子宫肌瘤,在腹腔镜下剔除巨大子宫肌瘤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轻、创伤小、并发症少。
【关键词】巨大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aparoscopic removal in patients with giant uterine fibroids. METHODS:78 patients with giant uterine fibroid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group. 78 patients with giant uterine muscle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tumors,it was set as a control group.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pain(VAS)score,and hospital sta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laparotomy to remove giant uterine fibroids,laparoscopic removal of giant uterine fibroids can achieve better therapeutic results,patients with less pain,less trauma,less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giant uterine fibroids;laparoscopy;open surgery;clinical efficacy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的原发性实体瘤,在妇科中极为常见,育龄期女性的发病率高达40%以上,患者中有单发者,也有多发者,肌瘤直径大小不一[1]。而巨大子宫肌瘤则是指直径较大的子宫肌瘤,其对患者盆腔、腹腔中脏器可造成一定压迫,对子宫及其周边组织也有一定影响,临床需要尽快进行手术。传统开腹手术创伤较大,会对女性生育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现阶段已不建议使用。本文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试探究腹腔镜下剔除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以腹腔镜下剔除术进行治疗的7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设其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采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7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设其为对照组。具体资料如下:对照组:年龄18岁~42岁,平均(30.52±10.77)岁;巨大子宫肌瘤直径8~20厘米,平均(14.52±3.66)厘米。研究组:年龄19岁~41岁,平均(30.41±10.62)岁;巨大子宫肌瘤直径7~21厘米,平均(14.75±3.44)厘米。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巨大子宫肌瘤直径等资料,差异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对比可正常进行。
纳入标准:①与乐杰所编纂的《妇产科学》中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相符;②经B超检查确诊为巨大子宫肌瘤;③心肝肾无严重功能障碍;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协议,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
排除标准:①患有宫颈癌者;②有盆腔粘连与盆腔手术史者;③有手术禁忌症或无法耐受手术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3]。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全身麻醉,于患者下腹处取纵向或横向切口,长度约为8~10厘米,逐层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暴露腹腔,在肌瘤突出部位取纵形或梭形切口,将浆肌层切开,使巨大子宫肌瘤充分暴露,随后将肌瘤剔除,将瘤腔缝合。最后,逐层关腹。
研究组采取腹腔镜下剔除术,协助患者取头低脚高的膀胱截石位,同样采取全身麻醉,于脐下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于腹壁取4个操作孔,将腹腔镜与手术器械从操作孔中置入腹腔,对腹腔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探查。明确巨大子宫肌瘤的位置与大小之后,向宫体肌注20U缩宫素(12U的垂体后叶素也可),剔除子宫肌瘤,进行电凝止血,将瘤腔缝合,以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将气腹排净,手术器械全部取出,腹壁穿刺孔全部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其中术后疼痛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4]。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所有数据使用19.0版的统计学软件包SPSS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形式表示,检验卡方值。计量资料使用()形式表示,检验t值。两组的数据若统计计算为P<0.05,那么则有统计学意义存在于分组结果中。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1 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
3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虽然不会致死,但是却会为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影响,临床曾经以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其较低的技术难度与方便的操作使得子宫肌瘤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易对女性生殖器官带来严重影响,少数患者的生育能力甚至可能会受损,再加上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无法耐受手术,使得开腹手术的临床应用严重受限[5]。好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开始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上不断普及,本文所涉及的腹腔镜下剔除术便是一种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法,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因此在患者中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事实上,腹腔镜下剔除术更是具有开腹手术无法比拟的安全性,由于其术中通过穿刺孔进行操作,因此不必取如开腹手术一样较大的切口,术中暴露少,因此术后不易发生感染;其操作有腹腔镜的引导,不易对腹腔、盆腔中的脏器组织造成损伤,因此极少发生盆腔粘连等并发症;更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镜下剔除术所留下的切口非常美观,更加符合女性患者对外观美的追求,因此更为患者所青睐[6]。见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3.85%vs23.08%),可见腹腔镜下剔除术在巨大子宫肌瘤治疗上的安全与有效。
结语
对于巨大子宫肌瘤患者,临床应为其采取腹腔镜下剔除术,这种术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疼痛轻微,不易引发并发症,更适用于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郑霞,朱烨.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01):140-142+146.
[2]盛丽.腹腔镜下原位旋切剔除术与开腹剔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9):2900-2901.
[3]顾丽,周莉艳,李园园.巨大子宫肌瘤腹腔镜及开腹剥除手术临床对比分析[J].农垦医学,2017,39(04):318-320.
[4]姜珍梅.腹腔镜原位旋切剔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6,14(07):124-125.
[5]闫春梅.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87-88.
[6]韩彩霞,张培海,张新彩,等.腹腔镜下原位旋切切除巨大子宫肌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04):445-448.
论文作者:李凤仙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子宫肌瘤论文; 腹腔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