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战略的高度阐明了哲学社会科 学的重要性,指出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并具体地规划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它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的发展。
《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一 个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在当前条件下再次强调这一点却是有着重大的、深远的 意义。围绕着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一系列原 则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我想就此谈一些意见。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正 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切科学研究工作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 学更是如此。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学科(除了少数学科如语言学、逻辑学等外) 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集团具有 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研究对象客观地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人们从 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总是从一定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不管研究者 本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总是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所谓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没有存在过。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 级之外。说起来,好像又在提倡什么犯讳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这一点,连西 方资产阶级学者也是承认的。例如,凯恩斯就公开说过:“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 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说:“ 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倾向以及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 但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材料力学或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上述(阶 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有关。不论社会科学家的意愿如何,不论他是否觉察到 这一切,甚至他力图避免它们,他对研究主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 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阶级)利益,意识 形态和价值判断。”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自觉地 意识到我们是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说话的,是为他们的利益进行科学研究的;必 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能去追求什么客观上并不存在的“纯客观的”、“ 超越意识形态”的研究。
我们说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阶级会得出不同的,甚至 相反的结论,这并不等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 科学性了,就没有真理了。当某个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相一致的时候,这 个阶级的代表就有可能把阶级性与科学性、真理性统一起来。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 兴资产阶级还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这时资产阶级学者(例如古典经济学家)还能够透过 现象寻找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但当资 产阶级取得政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以后,资产阶级学者的任 务就不再是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进行辩护了, 这时,阶级性与科学性发生了冲突,资产阶级学者(例如庸俗经济学者)就坚持阶级性而 牺牲科学性。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未来。工人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与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 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因此,反映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 思主义是阶级性与科学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客观真理。
(二)当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历史表明,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 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 放了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低潮的大环境下,我国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繁荣,政局 稳定、社会安定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保证。总结历史经验,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并载入《党章》和《宪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了 严重的挑战。我国是在帝国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在苏东剧变以后,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它们对我国的思想渗透、“西化”“ 分化”的攻势有增无减。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结构、就业方式、社会阶 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地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国际国内条件 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和蔓延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领域 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近年来,一般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泛滥开来,这股思潮的代 表人物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放弃人民民主专政 ,主张建立美国式的宪政制度。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 主导,公开提出“绕不开一个私有化”、“私有制万岁”等口号,或者接过中央提出的 改革措施,朝私有化方面去解释,搞乱人们的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声称马克思 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不能“置于独尊地位”,同时却提出“90年代中国思 想的主流是自由主义,这个思潮将在21世纪100年间,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引进一个全球 化的世界。这就是中国的前途!”赤裸裸地主张用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 想。他们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否定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把革命斗争史说成是“ 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而“残杀的结果,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一家的局 面”,鼓吹“应该回到以英美为师的老路”,“回归近代文明的主流”。他们吹捧自由 化思想的头面人物,把他们奉为旗帜。如此等等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在一些报刊,出 版物上频频出现,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断受到冲击。 如果听任这些观点自由泛滥,就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见,如何对待马克思 主义的地位关系党和国家的存亡,坚持还是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 领域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这个根本界限,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今天,繁荣和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只是重复老生常谈的东西,而且具有强烈的 现实针对性的。
(三)必须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任何一个政党,都把反映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的理论,观点作为自己的指 导思想,都不会允许反映别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共产党是工人 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把反映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
但是,在我国社会上甚至党内出现一股思潮,即在“民主”的旗号下,主张指导思想 多元化。他们把规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斥之为“思想垄断”,要求各种思想平等竞 争,各种观点“自由发表”、“自由争论”。这些人故意把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意见, 观点的多样性对立起来,借口不同意见的批评和争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他 们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不同学派中平等的一派,要求允许资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在党内 合法存在,并同马克思主义“自由竞争”。据说,只有意识形态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 化,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应该看到,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 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 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说,任何社会都不会允许,也不可能存在指 导思想的多元化。西方国家从来就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 ,甚至当宣传某些马克思主义观点危及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时,西方国家不惜使用暴力进 行镇压。例如,美国共产党仅仅因为党纲中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字样,便横遭迫害, 其领导人身陷囹圄。西方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的官员、学生、群 众、军队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抓得很紧 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为 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理应旗帜鲜明地宣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坚决捍 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上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 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们不能同马克思主义并列,形成多元的指导思想。相反,在我们党 内决不允许非无产阶级思想合法存在,更不允许它们自由泛滥。对于非无产阶级思想应 该开展批评和斗争。
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后果极其严重。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 理论体系,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这些主义不是并行不悖,互不相干的,而是处于 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中。在当今社会里,正如列宁所说的:“问题只能是这样:或 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 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 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强烈的 反作用,因此各个阶级都抓意识形态,都力图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思想斗争,理 论斗争就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斗争中此消彼长,而不 是和平共处。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 思想体系的加强。”工人阶级意识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离不 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客观 上就是支持和放纵资产阶级思想的蔓延,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 来灾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殷鉴不远,苏联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所以会解体,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苏联共产党所以会失去政权并顷刻瓦 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上政治上出了问题。他们的思想早 就变了,在社会底层涌动着一股暗流。从赫鲁晓夫丢掉斯大林这把刀子,到戈尔巴乔夫 公开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前后经过30多年,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党内思想混乱, 思想政治上彻底解除武装。苏联共产党从思想涣散走到组织瓦解,教训是很深刻的。
(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政治阵地
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在斗争中确立和巩固的。在我国思想政治战线上 存在着激烈的争夺阵地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局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能否保持指导地位, 最后决定着我国社会向何处去。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以后,明确指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 斗争已经过去,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 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 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今天,离开 毛泽东同志这些论断已经近50年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 的情况、新的问题。但是,毛泽东同志上述论断的基本精神并没有过时,就当前党内和 社会上的思想状况来说,可以说是切中时弊的。这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重大问题上,一再 出现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观点,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对于违反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和政治观点,对于反 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 任之,任其自由泛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在与各种谬误的斗争中确立,发展起来和 不断深入人心的。听任错误观点蔓延,让它去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我们的意识形态, 那是极其危险的,势必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危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
我们党的历史和当前斗争的实践都表明,在思想政治战线,始终存在着谁来占领阵地 的问题。这一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必然去占领,马克思主义 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必然去占领。在这里,不存在“真空”,不可 能保持“中立”。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有清醒的“阵地 意识”,自觉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地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 误观点开展思想斗争,主动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缺乏“阵地意识”,放弃必 要的思想斗争,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原则已经载入《党章》、《宪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的指导地位自然而然就已经确立和巩固了,无需为此做占领阵地的工作了。这种 认识是不对的。要知道,尽管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工人运动不会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从 外部“灌输”,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教育 工作。而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私有制统治的今天,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种种非无产 阶级思想,在人民群众中间却广泛存在,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加之在当今世界上,资本 主义处于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占统治地位,西方国家又通过 各种渠道把它们传输到国内来。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客观上存在着争夺与 反争夺的激烈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意识 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阵地。这项工作应该坚持不懈地经常地开展,不能有丝毫松 懈。
(五)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反映,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 系,它“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有对有错,也不会过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就 变成别的什么主义了。但马克思主义又是与时俱进的学说,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一部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在不断同教条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 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不坚持就谈不上发展,因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谈发展 ,实际上已经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了;同样,不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因为马 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回答新的问题,阵地也就守不住了。
要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须 坚持的,丝毫不能动摇,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分法论,它的基本原理 具有普遍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的就是坚持由它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体系。但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一定时代、一定环境的具体情况,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 问题得出的判断、观点、公式,是可以而且应当变化和发展的,因为条件变化了,研究 的对象不一样了,具体结论不能不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恩格斯就作了这样的区分。1872年,他们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写了一 个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 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 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后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 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经验而后来尤 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过时的不是“一般原理”,而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同样,否认需要随着实际经验的积累修改党的纲领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是稳定的,但随着条件的变化又不断 发展,并显示出阶段性。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既不能因为基本原理的稳定性否定发展 的阶段性,也不能因为发展的阶段性而否定基本原理的稳定性。有人提出“传统马克思 主义”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认为应该用“现代马克思主义”取代“传统马克 思主义”。这种看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它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当作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了;这种看法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它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 信念,仿佛有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有的马克思主义是错的,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因而它不可能是停滞的 、僵化的,必然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起来。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 了伟大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 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总结建党24年的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毛泽 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伟大胜利,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70年代末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 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形成 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以及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其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它们是统一的,其 统一性就在于,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根子都是马克思主义, 它们都是同一条根上生长的繁枝茂叶。对于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不能割 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
(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是一致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指使我们的思想从不符合客 观实际的错误观点束缚下解放出来,目的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所以,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一致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同时,也只有实事求是 ,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这样理解解放思想,我们就可以看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 解放思想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 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我们的思想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全 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它从根本上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 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掌 握马克思的理论武器,就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不可能正确地分析和处理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主观思想 就不可能符合客观实际。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解放思想时,总是强调要学习马克思 主义,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有的人在宣传解放思想时,往往把解放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立起来,借口解放 思想否定马克思主义。他们把解放思想理解为使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原理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似乎理论工作的重点就是找马克思主义的错。仅仅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至 少犯了一个方法论的错误,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在具体条件下运用这些原理所得 出的具体结论混为一谈了。上面讲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反映了自然界,尤其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统一 的,不会有对有错。至于说到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情况就不同 了:有的是对的,有的则可能是错误的,这取决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 度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换句话说,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好不好 。而且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这些具体结论也应该发生变化。解放思想,应该抛弃的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得出的某些错误的或者过时的具体结论,而不应 该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恰恰相反,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有在马克思主 义指导下才能实现。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是得不 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做到解放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必须破除迷信。当前存在两种迷信。一种是迷信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个别字句,把前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观点和具体 做法当作教条。例如建国初期,我们曾犯过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吃过一些亏。我们必 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密切结合实际,总结自己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 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要自 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 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另一种 是迷信西方当代资产阶级的理论,企图用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人权理论取代我们 建党立国的理论基础,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改变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 会制度,把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目标引向西方化、美国化,诱导中国附西方之骥尾。当 前在我国泛滥的新自由主义就是一个例子。陷入这种迷信,后果是十分明显的,苏联东 欧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不仅毁灭了社会主义事业,而且出现了 经济倒退,政局动荡、社会不稳、人民生活下降的困境。这两种迷信,都是我们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的障碍。
(七)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
我们强调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 化,决不是说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只允许一个学派、一种观点存在,只能用一种声音说话 。相反,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当时, 毛泽东同志针对苏联思想领域形而上学盛行、压制不同意见的做法,明确指出,“双百 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他主张艺 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 的是非问题,应该通过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去解决,真理越辩越明,而不应当采取简单 的方法、靠行政手段去解决。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凡是“双百”方针贯彻得好的时期 ,我国科学文化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反,忽视甚至破坏“双百”方针,就出现 万马齐喑的萧瑟景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 。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学派、意见、风格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是指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开展,是指一 切科学文化工作都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最广大人民服务作 为自己的出发点,并采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方法,在基本原则问题上有统一 的认识。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妨碍意见的多样性,也不妨碍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我 们强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批评和争论,反对“ 一言堂”,反对专横独断,主张通过自由讨论,发展正确意见,克服错误观点,推进哲 学社会科学建设。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正如列宁指出的:“多样性不但不会 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正确处理“一 元”与“多样”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实现多样性,而多样性承认并表现 根本问题上的一元化,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统一起来,这是繁 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还必须正确对待舆论的一律与不一律的关系。我们的舆论 应该是既一律又不一律。在建党立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舆论宣传应该是一律的,不应 该出现杂音。党有《党章》,这是对建党基本原则的规定,每一个党员都应该遵守;国 有《宪法》,这是对立国基本原则的规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一切违反《党章》 、《宪法》的言行,都是不允许的。在这方面没有统一的认识和严格的要求,我们的党 、我们的国家就没有精神支柱,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谈不上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根基。敌对势力是看清了这一点的,所以,他们 集中攻击的就是建党立国的基本原则,力图以此为突破口达到拔掉社会主义中国这个“ 眼中钉”的目的。然而我们有的舆论工具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往往出现违反《党章》 、《宪法》的言论,该“一律”的地方“不一律”。例如,有的公开主张“全盘西化” ,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有的在经 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 上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意识形态多 元化,公然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鸣冤叫屈,等等。这些违反《党章》、《宪法》的言 论,屡屡见诸报刊,甚至出现这样的怪事:公开叫嚣“一句话驳倒共产主义”、“三招 两式把马克思主义打得片甲不留”、“给马克思棺材上加一颗钉子”的海外某位著名的 反共分子,被我国某中央国家机关、几十所党校高校重金聘请来,为他的赤裸裸的反马 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言论提供讲坛,真是咄咄怪事。
我们强调在建党立国的根本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四项基本原则)问题上,舆论必须一律 的同时,主张在人民内部,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舆论应该是不一律的。每一个人的成 长环境、生活经历不一样。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一样的,强求一律是做不到的。 利用我们的报刊、讲坛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相互展开争论,这既是人民的民主权 利,又是繁荣科学文化的途径。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任何时候都有正确与错误的斗争, 这种斗争只能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靠行政命令、压制的办法是无济于 事的。更何况有许多问题,例如艺术风格问题,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更应该允许相互 共存和竞争。只有民主的、平等的讨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出现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只准发出一种声音,用政治高压手段封杀 其他观点,搞得各种舆论工具千人一面,毫无生气,不仅扼杀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而且这种局面也是维持不久的,因为它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我国文化大革命十年 的情景就是一个例证。
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看,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样性”、舆论“一律”与“不 一律”的关系,是我们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时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往往不是偏向这一面 ,就是偏向另一面,而且经常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认清 两者的统一性,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这样,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 确的方向发展。
(八)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行“兼容并蓄”方针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借鉴和吸收西 方国家先进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就是说必须注意“兼容并蓄”。人类文明是有继承性 的,只有继承和吸收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人类社会才能发展。任何一个新的社会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都是在旧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说,新社会是建立在旧 社会废墟上的,这一方面是指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和扬弃,另一方面也包含有继承旧 社会制度下创造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这一层意思。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列宁 曾经严厉批评那种认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想法,是“中非洲 居民的心理”,指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一切经验为 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 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百川归海,有容乃大”。只有对不同学派、不同理论 观点、不同风格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它们自由讨论,在争论中辩明是非,才能有科学 、文化的繁荣昌盛。但是,当我们讲“兼容并蓄”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把我们的哲学社 会科学搞成一个什么都有的“大杂烩”。在民国初期,封建主义思想还占着统治地位, 这时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蓄”,要求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甚至要求引进马克思 主义,允许它们在北京大学讲坛上有一席之地,这显然是有进步意义的。今天,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谈论“兼容并蓄”,必然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 ,谁来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好的东西?“主体”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体 ”与“用”的问题。清末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中学”是指封建 主义的思想。这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方针。当然,由于当时封建主义已是强弩之末,面临 崩溃之势,“中学为体”是无从实现的。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必须 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吸收,为我所“用”。第二,继承 和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立足现代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 遗产,而不是复古;立足中国来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不是照搬。“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都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于工 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一点,抽象地谈论“兼容并蓄”是毫无意义 的。
(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掌握原著的精神实质。先要弄懂经典作家讲了些什么,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才能谈得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世纪50、60年代,在中央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党曾 认真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至今年龄大一些的同志 还能说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这是我国面临苏东剧变的严峻局面仍能坚持社会 主义不动摇的重要的思想条件。不可否认,近年来,学习马列的气氛淡薄了,许多人已 不曾读过,甚至不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了,有人还以批判马列为时尚,出现了一股 “不懂马列、不学马列,却批判马列”的歪风。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密切结合当前实际。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 义只有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本国实践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 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 起来,没有出路。教条主义是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马克思主义是在斗 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在斗争中确立和巩固的。这里 ,需要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搞争论”的论述。有人常常以“不搞争论”为由, 不愿批判错误观点,或者不敢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其实,邓小平说的“不搞争论”是就 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而言的,这类问题要靠实践来回答,抽象的争论是得不出正确答案 的,只会延误时间。说到有关重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历来主张要分清是非,对错误思 潮必须旗帜鲜明地展开斗争。例如,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他讲得最多,最为坚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来的;关于改革的政治方向问题,是他坚决 反对资本主义化改革,主张这个问题是“要继续争论的”。把“不搞争论”泛化,把这 一论断解释成不分是非、对错误思潮听之任之,是不符合邓小平的原意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神圣的职责。我们应该在不断学习 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实际,并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履行这一职责。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历史地位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