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历史价值及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价值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其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上,公有制要在改革、发展中寻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实现形式,并同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推动国民经济运转;另一方面体现在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内涵上,公有制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发挥其巨大作用,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率的同时发挥兼顾公平的功能。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无疑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性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也可以把其称为公有制市场经济。而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作用、历史价值及必然性等问题,对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私有制的对立物,是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否定之后出现的,它是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之后建立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形式、公有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使它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内涵,使它成为“生产资料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原则的体现。正确认识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则是我们把握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切入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使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的总量和质上占优势,在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作用是其自身功能在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交互运作中的动态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依赖于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积累和集中,国有经济必须发挥社会资源集中的优势,克服纯粹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沉重代价。因此,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
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功能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方向。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和政治地位。任何社会形态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把壮大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目的。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是资本家阶级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的不断实现使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使这些生产资料产生更多的利润。不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存在;公有制经济在实力上不能实现不断壮大,其主体地位将一步步丧失殆尽。因此,发挥公有制决定社会制度的功能并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来巩固其主体地位,是改革方向的唯一选择。
公有资产的扩张是社会运动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相统一的物质前提。公有制的建立是社会运动合乎目的性的体现,把公有的生产资料与市场手段结合起来,参与经济运行,增殖其价值,是社会运动合乎规律性的结果。公有制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历史规律作用的发挥找到了一种完善的形式。公有资产以资本的形式参与社会再生产将其变为吸纳劳动力、创造商品的手段,并不停地运动使资产得到保值,是社会主义“应然”与“必然”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公有资产的扩张功能不仅要求经济体制实现彻底转变,更要求对国有资产历史价值的认识上和经营管理方式上产生重大变化。
二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我国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客观地评析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历史价值,则为实现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合乎逻辑的理论支持。
第一、公有制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和经济体制有别于其它社会形态下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和经济体制。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是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意味着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享有劳动成果,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对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享有劳动成果的历史否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服务,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把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机制同现实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无疑使市场经济具有这种制度的特色和印记,使它有别于其它社会形态下的市场经济。(1 )坚持公有制又使公有制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虽然公有制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它必须适应社会整体利益要求,或部分执行宏观调控功能,或直接适应宏观调控要求,以弥补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或失灵,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地运行;这有别于私有制市场经济资本家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2 )坚持个人消费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这区别于私有制市场经济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按资分配。(3 )在公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因而,实行宏观调控的自觉程度、力度、手段等都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公有制市场经济是最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经济体制和所有制模式。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一方面,这种经济体制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定性,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可以发挥市场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使其区别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在所有制结构模式上是对以往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实行单一公有制模式和片面追求所有制形式上“公”与“大”的根本否定,是对所有制关系超越阶段而造成破坏生产力情况的根本纠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占有生产资料和使用劳动力,公有制的公有程度还很低,其内部存在利益差别,全社会还不能完全直接统一地安排生产和分配,因而,也就不能运用单一的手段来管理经济活动,这就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及其市场机制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所有制形式只能从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力多层次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段的教条式理解出发,因此,公有经济必须不断寻找自己的实现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现实中的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模式和经济体制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模式和经济体制,更不同于本本中的社会主义。
第三,公有制市场经济是体现社会公众利益又有效率的经济模式。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是企业经营的舞台,有利于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壮大;另一方面,由于代表劳动者共同利益的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更高的经济权威,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众的最大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使经济活动在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下有序健康地运行,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动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市场机制,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促使各部门各行业内部节省社会资源。
第四、公有制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运用高效率的市场手段。公有制市场经济能够体现公有资料所有者在权益上的平等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是产生良好微观经济效益的社会基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产生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公有制市场经济可以保证社会资产为全社会谋福利,不允许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少数人手里,也不允许社会对财富的绝大部分掌握在私人主体手里,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避免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三
根据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简言之,就是要建立公有制市场经济。这里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作些分析。
第一,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活动中各个企业及其劳动者的劳动还只是企业和企业内部的个别经济行为,还不能完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此,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联系,这是公有制市场经济得以确定的客观原因。
在公有制经济中,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公有制经济现实的生产活动,仍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推进经济现代化,不断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和加深社会分工。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现实的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活动中,公有经济的劳动者在追求集体利益的同时,每一个人也在追求自身的独立利益,企业及其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还不能完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公有制经济与其它经济成分的联系,不仅要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而且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之间也不可能由国家统一分配资源和销售其产品。因为各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们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各自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利益差别。正因为公有制企业及其成员的劳动还不能完全统一地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所以,就只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的经济利益。否则,就会挫伤企业及其成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结合有其必然性。
现代社会就其终极趋势来看,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在经济关系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二是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要求的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使用、配置生产要素,使生产资料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市场经济是最富有效率的经济形式,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佳手段,它能调动不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是使社会物质产品和财富不断增加,贫穷的社会公平不是理想的社会公平,富裕的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公平。因此只有在利用市场经济手段的同时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享有社会生产资料所带来的成果,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二者兼容互动不可或缺,是实现社会发展、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不能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老路,只讲公有制,不讲效率:也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公有制。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都同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相抵触,都有背于社会主义本质。因此,要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来看待我们选择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第三,从现实情况来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是可以兼容互动的。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产权关系明晰化,使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逐步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国家参股或控股的公司,这样,不仅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加强公有制和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控制;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公有资产在产权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和流动,对公有资产实行重组、出售、租赁,把一部分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到价值形态上来,这样不仅不会损害公有制,而且还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并可以把拍卖所得收入,重新投入新兴产业,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再次,市场经济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具有经营决策和投资的自主权,必须承担盈亏责任和市场风险,因而,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企业进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提高公有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不能简单地削公有制之足以适应市场之履,也不能用公有制的性质之筐来筐市场经济,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必须进行两方面的改造:一方面,改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使其实现形式发生变化以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发展原本与私有制有血缘关系的市场经济,必须摒弃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照搬市场经济体制的幻想,不能过分依赖和神化市场的功用,要克服并抑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所有制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