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耕地论文,增长方式论文,农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劳动必须同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土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财富。因此一个国家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所提供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是该国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本文拟根据解放后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探讨保护耕地的对策及通过集约经营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替代。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小、质量低、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腾飞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从1957年~1995年的38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占用与补偿相抵后、净减少2.5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670万亩。其中1985年净减少耕地1500万亩,1986年净减少耕地960万亩,为我国历史上耕地减少最多的两年。
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其中463个县(区)低于0.5亩,而且全国耕地的三分之二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全国约有30%的耕地还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造成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错误判断粮食生产形势和农业内部比较效益的作用,没有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量耕地改种果树、养鱼或退耕还草、还林,造成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
2、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也是我国耕地减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1).国家建设占用耕地,“六.五”期间平均每年128.6万亩,年占地递增率为21%,1986年占用164万亩,比1985年的201万亩下降了18.4%,但仍比1984的149.4万亩多占耕地10%,1987、1988、1989和1990年建设用地又趋下降,总量分别为157万亩、132万亩、105万亩和99.5万亩;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城市工业区建设、城镇改造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非农业用地量急剧增加,其中1992年占用耕地198万亩,比1991年的108万亩增长了83.3%,1993年占用耕地竟达242万亩,为建国以来占用耕地最多的一年。1994、1995年分别占用200万亩和168万亩。
(2).乡村集体占用耕地,1985年为130万亩,为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1986到1990年,从88万亩逐渐降到45万亩,平均每年降低8万多亩,而从1992年起到1995年的4年间,占用耕地的数量分别为96.2、129、120和127万亩。
(3).农民建房占用耕地,1985年为146万亩,1986年为127万亩,1987年为87万亩,分别占同期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30.1%,33.3%和30%,自1988年农民建房热开始降温,1988年到1995年的8年间,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的数量基本上维持在31万亩至56万亩之间。
3、农业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耕地损失的状况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耕地达4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地养分相当于全国化肥年产量的二分之一,肥力下降的中低产田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占国土的29%,每年流失土壤达50多亿吨。
(2).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有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西北、东北、华北等13个省区直辖市荒漠化的危害最为严重。现在我国的耕地还有潜在的沙漠化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3).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由于气候变异和水资源破坏日趋严重,一些河流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和城市水荒频频,黄河在近25年中有18次断流;而在1997年黄河的断流天数和断流长度均创造了历史新高。另外,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对耕地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据统计,1993年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5亿亩,其中用污染水灌溉而使农田污染面积达5000万亩,大气污染农田面积约8000万亩,固体废物堆放侵占等污染农田面积达1350万亩,因农田污染造成当年损失粮食达120亿公斤。
二、保护耕地资源的基本对策
(一)保护耕地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何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改变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状况,力争实现开发复垦耕地与耕地减少的基本平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领导决策部门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把有限耕地资源用好管好,造福后代,特别是在制定长期规划时要统筹安排,做到经济、合理。同时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我国土地的基本政策,培育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国家对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土地的立法、执法力度,使土地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目前重点要做好土地的“开源 ”和“节流”工作。
1、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减少耕地面积的流失
(1).控制非农用建设用地。1985~1994年,我国的城市建设相当快,由324个增加到622个,城区面积由1407.9万亩增加到2691万亩,年均增长7.5%,而全国31个特大城市1986~1996年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了50%。《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2000年铁路、民航机场、独立工矿用地和居民点占地分别不超过705万亩,38万亩,3077万亩和2.05亿亩,但至1995年铁路实际用地728万亩,民航机场和独立工矿用地均已超标,农村居民点占地已达2.42亿亩,人均0.288亩,远超过国家规定的0.225亩的上限。
根据我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针对土地基本国情和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土地管理特别是保护耕地的大政方针:自1997年4月15日至1998年4月14日止,在全国范围内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审批。国家也修改了《土地管理法》,改革土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实行农地与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将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权限主要集中到省级以上政府,以强化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职能。今后必须做到大中城市要严格控制外延式发展,小城镇建设要集中发展,且要注意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还要限制农民宅基地的审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
(2).解决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问题。根据历年来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首要因素。如浙江省1986~1995年的10年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99万余亩,占全省同期耕地减少量的41.7%。针对这种情况,当前要严格控制挖鱼塘、栽果树占用耕地,应尽量利用“四荒”土地,以保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占用或尽量少占用耕地。
(3).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以提高耕地质量。我们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恢复草原植被,禁止在草原和沙化地区砍伐灌木及其他固沙植物,防治土地沙漠化;加强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同时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对耕地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提高耕地质量,以增加作物产量。
2、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增加耕地供给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农业后劲和保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通过土地的开发利用,力争稳定现有耕地面积,保证12亿人口吃饭和建设用地的需要。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垦和复垦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占用部分耕地是在所难免的,但应通过开垦荒地、围垦海涂、治理盐碱、沙化、水土流失措施等千方百计地增加耕地,以弥补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要加快农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目前我国除宜农荒地5亿亩外,还有比较多的山丘、沿海滩涂。如江苏省,近几年开发荒山、荒地、荒滩等,新增耕地面积250万亩。此外,要加大用地制度改革的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大力开发复垦土地,目前我国耕地复垦率仅为4%,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十五分之一,在这方面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加强对农民进行土地政策教育。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广大农民退宅还田。对于退宅还田的农民,国家要在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高他们退宅还田的积极性,以增加耕地面积。土地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村镇居民点用地2.4亿亩,人均用地0.288亩,安徽六安地区还有150万户农村居民,宅基占地180万亩,户均1亩多;江苏张家港市231375户,占地173531.5亩,户均0.75亩。如果按照人均用地标准上限0.225亩计算,我国村镇居民点的土地利用潜力达22%。张家港开展的迁村腾田、退宅还田,至1996年增加耕地500多亩,5年后将增加耕地6000亩。安徽六安地区逐步调整居民点可增加耕地80多万亩。
(二)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自1979年到1995年的17年中,我国耕地面积由14.92亿亩降低到14.24亿亩,年均减少400万亩,而同期粮食产量由3.32亿吨上升到4.67亿吨,年均增加近800万吨,这一成就的取得应归于农业集约水平的提高。
集约经营按集约化程度的高低来划分,有劳动集约、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三种类型,其中技术集约是最高层次的经营形式。目前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业资本投入水平和科技发展及技术推广水平都很低,因此,我国目前农业只有选择以劳动集约型为主,以技术集约和资本集约为辅,逐步迈向以技术集约为主,以劳动集约和资本集约为辅的经济增长形式。现在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具备实施农业集约型增长的基本条件。目前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政策。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采用优良品种和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既要注重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又要尽可能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注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特别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建设,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积极发展节水和生态农业。
(4).大力发展乡镇二、三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投入创造条件。
(5).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这有利于机械化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发展集约经营,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6).切实加强农田保护。彻底改变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的状况,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由目前的156%提高到160%以上,扩大播种面积。
(7).深化农村内部改革。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落实农村的各项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