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能否使孩子更聪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健品论文,更聪明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家庭又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谁不望子成才。更何况,竞争不但在成人间盛行,在儿童中也早已存在。为了能考上大学,首先应找一个教学质量高的高中读,因此中考空前激烈起来,因为只差1分,就可能进不了重点中学校门。 为了能考上重点学校读高中,初中也必须念好,因此从小学升初中这一关,也存在着激烈竞争。为了能升入一个满意的中学读书,小学必须读好。君不见,从小学一、二年级起,老师就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按照分数高低公布排名榜,实际上从此时就引入了竞争机制。不过这种竞争只是高分数的竞争而已。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重点中学,考上大学,也要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理想的中、小学校;陪孩子加班加点复习功课;请家庭教师额外辅导……除此之外,不少家长还把希望寄托在营养保健品和药物上,希望通过服用这些产品,增加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即希望增加孩子的智力,以便能考出好分数。恰好,市场上还真有数不尽的这类商品。近几年,每到三、四月份,能够增强记忆力,增加智力,甚至能帮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商品广告便日渐增多,甚至有些广告,让“高考状元”现身说法,说他们服用了某营养保健品才考出好成绩的。那么,营养保健品和药物能否提高孩子的智力,花钱能否买来聪明?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一看医学科学是如何判断药物疗效的。科学不承认个案的现身说法,只能通过严密的试验观察,和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也就是说,需要严格选择观察对象,并设立对照组;试验与对照组情况要一致,即具有可比性,并要有足够例数。对所取得的数据要经过严格的统计学处理,而不能以简单的百分率进行对比。经过统计学分析,试验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才能判为有效。这才是符合科学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当前市场上多数营养保健品所使用的效果表述方法,常常以个案举例,现身说法来征服消费者,这违背科学原则。我们国家的经济要腾飞,市场要完善,厂家必须提高科学水平,只有生产出科技含量高,效果确实可靠,质量好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长时间占领市场,而不是昙花一现。消费者也应不断提高鉴别能力,以科学态度选择商品。
不应当把提高正常儿童智力,同因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导致的智力发育,治疗以后的智力提高相混淆。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致使儿童智力发育落后,经过药物治疗,或者服用相应营养保健品,确实能够促进患儿智力发育,使之“聪明”起来。例如,有些患缺铁性贫血的儿童,由于贫血使大脑长时间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与氧,从而使智力发育受到一定影响,经过相应药物治疗,或者服用含铁营养保健品之后,不但贫血获得纠正,同时智力水平也有所提高。更为明显的例子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而引起的贫血,不但使孩子智力发育落后,而且出现倒退,对外界反应淡漠,少哭不笑,甚至于出现手足震颤。当补充维生素B[,12]以后,上述症状消失,智力发育明显加速,治疗前后判若两人,孩子确实聪明了起来。锌缺乏症儿童,也和缺铁性贫血患儿一样,经过含锌药物治疗,或者服用含锌营养保健品一段时间以后,智力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上述例子只能说明,补充缺乏的某些营养物质,患儿智力可能有所好转,但对于并无营养缺乏病,而且智力正常的儿童来讲,额外补充本不缺乏的营养物质,包括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1]、B[,6]、B[,12]、牛硫酸、卵磷脂和DHA等),并不能提高他们的智力。
对于营养和体格发育正常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发展,应该靠平衡膳食、适当运动和教育去完成,而不能寄希望于“灵丹妙药”。
标签:药品论文;